文化古渔阳 生态新密云
2015年10月13日,国务院决定密云县改区,揭开了密云历史的新篇章。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让我们梳理密云历史发展脉
络,继往开来,乘势而上,走向新的辉煌。
千年古县 源远流长
密云历史悠久,早在距今约10万年前的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开拓。唐虞时期,属幽陵。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请流共工于幽陵”,筑“共工城”。“共工城”距今4100年,是北京地区历史上最早的古城。
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燕大将秦开北击东胡,设渔阳郡,郡址设在今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南城子,是今北京东北部地区最早的行政建置。
从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设置渔阳县开始,密云地区走过了2240年的建县史。秦汉时期,渔阳县长期作为渔阳郡的治所。秦末,因征戍渔阳引发的陈胜、吴广第一次中国农民大起义,推进了历史的改朝换代。汉代渔阳太守张堪,勤勉为民,留下了“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的佳话。
北魏皇始二年(397年),在今河北丰宁设立密云县,从此有了密云的名字。东魏元象元年(538年),为避免战乱,密云县迁到今天的县城所在地,密云逐渐取代渔阳,成为沿用时间最长的县名,距今已有1477年。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檀州,辖密云、燕乐两县。隋唐至宋辽金元时期,檀州作为多民族交融地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形成了开放、包容、多元的灿烂文化。苏辙、欧阳修等文学大家在檀州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明洪武元年(1368年),并檀州入密云县,一直沿用至今。名将戚继光镇守密云,修筑长城,驻军屯垦。清代于古北口设提督,移八旗兵驻防密云檀营,拱卫京师。明清时期,密云地区作为“京师锁钥”,为维护中原地区和平安宁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南北重要通道,沟通了我国华北、东北、内蒙地区的联系;作为商贸集散地,促进了塞内外的经济繁荣。
红色密云 功彪史册
近代以来,密云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前赴后继,谱写了红色密云的英雄篇章。1933年3月至5月,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以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战况最激烈、战时最长,对战局影响最大而成为长城抗战的主战场,打响了北京地区抗击日寇的第一枪。土地革命时期,以密云县“飞地”驻马庄为中心,爆发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统治的“穷人会”斗争,1933年9月建立了中共密云县中心支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抗日战争时期,按照毛泽东同志1937年8月“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的指示,密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先后建立了以密云为中心的丰(宁)滦(平)密(云)、承(德)兴(隆)密(云)等抗日游击根据地,构筑了抗击日寇的钢铁长城,极大地迟滞了伪满洲国和伪华北地区的交通,同时成为我党从冀东到平西,一直到延安的战略交通走廊,成为我军进军东北的前进基地。
解放战争时期,密云地区成为我军控制华北、东北战略通道的重要支撑,有力地支援了华北、东北战场人民解放军作战。1948年12月5日,解放密云城战斗,扫清了我军从冀东进军平北、平西的道路,为夺取平津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密云人民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赢得了彻底的翻身解放。
密云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3000多名密云儿女参加八路军和地方抗日工作,7600多抗日群众被杀害,3589人被抓到东北或日本国内作劳工,其中绝大多数惨死异乡,10.2万人被强迫服劳役,1.5亿多公斤粮食被抢,17460间房屋被烧毁。抗日民族英雄、优秀共产党员、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团长白乙化,被民政部公布为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母亲邓玉芬为抗日献出了丈夫和5个孩子,成为红色密云历史人物中的杰出代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讲到:“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密云水库 恩泽万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密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迅速医治了战争的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积极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10月,密云县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掀开了新的一页。同年9月,为根治潮白河水患,保障首都生产生活供水,党和国家动工修建密云水库,全县24万亩良田被淹没,5.7万人搬迁,密云人民表现出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品格。经过20多万建设者两年奋战,1960年9月,面积188平方公里、蓄水量43.75亿立方米的华北最大的水利工程——密云水库实现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创造了人间奇迹,密云人民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以密云支队为代表的密云水库建设者体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创新、奋勇争先的品质,各地区、各部门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意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密云水库建成50多年来,结束了长期以来潮白河两岸洪涝灾害的苦难,解除了京、津两大城市的洪水威胁,为首都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环境美化,提供了可靠的水源,成为首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同时,经过几十年持续不断的绿化美化,以密云水库地区为核心的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首都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为首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保水富民 绿色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密云人民发扬“脚踏实地,同心创业,自觉奉献,勇于争先”的密云精神,在密云大地上奋力开拓。1982年,密云在全市率先推行“大包干”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京郊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1985年,密云水库由防洪灌溉转为首都饮用水源后,为保护首都生命之水,密云县停办了红极一时的密云水库旅游业,关闭了200多家可能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企业,禁止发展一切对水源保护有影响的产业项目,密云人民再次表现出了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品格和讲大局、讲奉献的宝贵精神。进入新世纪,密云县成为首都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和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保护密云水库及周边环境,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赋予密云的神圣职责,密云人民继续发扬顾全大局、自觉奉献的精神,为首都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2015年9月,南水北调“江水入库”后,密云承担的保水责任更重了,密云人民将继续严格履行“保水”职责。
在高标准履行保水职责的同时,历届县委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探索保水、富民、强县道路。20世纪90年代,积极发展工业、农业、建筑建材和旅游四大产业,建设环城工贸、环湖果品、环线旅游三大基地,推进山区和城镇两个综合开发。21世纪之初,提出“举保水旗,吃环境饭”,大力实施“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县委坚持继承与创新,制定并实施了“密云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作方略”,提出了“三个走在前列”奋斗目标,确立了“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发展定位,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凝练概括了“红色密云、绿色密云、金色密云”的密云形象,提出“建设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科学发展思路,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激发了密云人民谋事创业、发奋图强的巨大潜能,将密云推向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密云县先后获得“绿动·2011中国经济十大领军城市”“国际最佳休闲宜居名县”“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等荣誉称号,成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
回顾历史,勤劳又勇敢、朴实又智慧的密云人民谱写了“红色密云、绿色密云、金色密云”的华美乐章。面向未来,密云人民将以“保水、富民、强区”为主题主线;以“保护环境是前提、绿色发展是核心、促进富民是根本”为工作方略;以生态建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经济建设努力走在全市生态涵养区前列、社会建设努力走在全市郊区前列、党的建设努力走在全市前列“四个走在前列”为奋斗目标;以“绿色国际休闲之都”为发展定位;以“红色密云、绿色密云、金色密云”为密云形象;努力营造“发展同向、干群同心、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