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水库
1958年——水库移民 离故土难舍保水情
  • 来源:劳动午报
  • 发布时间:2022-10-09 10:11
  • 【 字体:      】

尉红英(左一)一家宣讲水库人家不了情的动人故事

在密云,提起石匣城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就在60多年前,它还真实地存在着,而如今,这座建于明朝初年的古城,却静静的躺在密云水库的水底之下……尉红英的老家原就在石匣古城的主街上,祖辈上开了一个印刷铺叫“宝和石印局”,前店后厂,家里的买卖做得红红火火。

1958年8月,平时安静祥和的石匣古镇变得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大家都在忙着搬家,说这里要修水库,这座城,要淹在水底下了。

“当时平常热热闹闹的我家,忽然异常安静,爷爷奶奶坐在炕沿上眉头紧皱、一声不吭,太爷爷蹲在院子里的老井边,一袋接着一袋地抽着旱烟。”尉红英曾听家里的老人说,搬家那天下着小雨,尉红英的太爷斩钉截铁地动员全家,“搬!都别想了,大家伙儿不都在搬吗?别忘了,这潮河祸害了多少人家?国家修水库,不都是为了大家吗?你们赶紧收拾东西,我去雇辆大车……”

可故土难离,老人走在越走越远的搬迁路上,仍坚持折返,回家装了一袋石匣城的土,说是当做念想儿……“我们这一大家子十几口人,挤在瑶亭村老魏家的厢房里,等着国家给盖的6间新房,一等就是两年多。”后来,爷爷对尉红英说,“别看你太爷当时那么坚决,到瑶亭后,他带着你爸爸和我,回老家好几趟呢。第一次回去,是想把咱石匣老家的房基旧砖捡一些回来,那时候还没拦洪呢。你太爷放下这块,摸摸那块,他哪块都舍不得……”

最后一趟回去,家就成汪洋了,在水下了。他们祖孙三代含着眼泪站在水边,久久地望着那水底下的故居,泪流满面。

上世纪90年代,尉红英的爸爸当选为瑶亭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他带着全村的父老乡亲们,把荒山和荒滩上都栽上了树,这样既达到了保持水土的目的,又增加了村民收入。现如今,尉红英的女儿也16岁了,从小在姥爷家长大的她,对密云水库有着特殊的情感。她知道,姥爷一家为了水库,已经奉献了几代人的力量。

尉红英说:“60多年了,到我这已经是第四辈了,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那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也没有体验那揪心拉肝的故土难离,但我亲眼看到了家乡绿水青山的变化,见证了密云由水患频发变成美丽富强。”

密云水库的建设和保护史就是密云人民的奉献和奋斗史。据了解,自1958年起,在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移民中,密云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故事数不胜数。尤其是1958年8月,库区移民采取肩挑、车拉、扎木筏漂流运输等方式,在9天时间里,就完成了5000多人搬离库区,这次搬迁是真正意义上的“清库”移民。而三次大规模移民,让这些密云人民就像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带着浓浓的乡愁,飘落在哪里就在哪里下扎下希望之根,在党的阳光雨露下开出顽强的生命之花!

□本报记者 王路曼/文 陈艺/摄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