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二维码 阅密云水库水字答卷
一、填空题
两年来密云水库高质量发展有哪些重要指标?
①2021年,密云水库蓄水量、降水量、降雨场次均创历史之最。7月20日,时隔22年后重回150米。10月1日库水位达到155.30米,相应蓄水量35.793亿立方米,创造了密云水库蓄水量新纪录。2022年,库水位目前仍保持在151米以上。
②自2021年4月,密云水库开始实施向下游河道生态补水。2021年,密云水库共向下游生态补水10.47亿立方米,2022年截至8月1日共补水4.54亿立方米。
③水环境监测项目增加到现在的44项,监测断面25个。常规性地表水监测工作每月一次,监测站点45个,监测项目44项;富营养化加密监测工作5月至10月每周一次,监测站点23个,监测项目12项。高水位运行期间,设置监测站点44个,监测项目12项。生态补水期间增加采集地表水水质监测数据,共获得地表、地下水质数据5000余个,全过程监测密云区调水沿线水质动态变化。
④强化库区水生态保护,实施所辖5.6万亩水源涵养林日常巡视巡查、病虫害防治和防灭火等工作。对重点观测区域和重点物种进行资源调查,建立物种本底资源数据库。通过在辖区内架设20台红外相机与人工观测,记录观测物种数据。据调查,密云水库库区周边共有植物250多种、鸟类200多种,库区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水生态状况保持良好水平。
二、论述题
密云水库围绕哪些内容做好水字文章?
答
两年前的今日,适值密云水库建成六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提出“密云水库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已成为无价之宝”的新定位,要求北京再接再厉、善作善成,继续守护好密云水库。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两周年之际,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水务局获悉,密云水库已经连续两年在高水位运行,成为北京供水的“压舱石”“稳定器”;另一方面,密云水库又要在高水位下保安全、促生态,成为防汛“顶梁柱”、生态“金名片”。两年来,密云水库这块“无价之宝”,围绕着“蓄水”“降水”“补水”“藏水”寻求着这“四水”的平衡;同时,坚守着四种治理观念,护养着这一盆净水。
围绕“四水”做足水字文章
密云水库两年来维持在高水位运行,“蓄水”的目标正在达成。像2021年,密云水库蓄水量、降水量、降雨场次均创历史之最。那么问题来了,是否水蓄得越多就越好呢?密云水库管理处调度运行科副科长王泽勇对北青报记者说,这里存在着一个矛盾:“供水上来讲,当然蓄得越多越好;但从防汛的角度来讲,蓄得越少就会越安全。要平衡这个矛盾的根本方法就是科学调度。”王泽勇表示,从去年4月开始,市水务局就开始全面统筹,实施向密云水库下游河道生态补水,“既可以使下游潮白河河道长流水、改善水生态,也可腾出新库容以应对汛期洪水。”
据王泽勇介绍,从去年10月1日库区水位达到峰值,到今年6月1日上汛,“通过动态调整向下游生态补水的水量,刚好使水库的水位在今年入汛前降到了汛限水位以下2厘米,为151.98米。入汛期间,还会根据天气预报滚动式进行来水预报,以此决定补水量的大小,这样整个汛期保持水库水位基本稳定且不超汛限水位,运行稳定。”
怎样补水?密云水库先后启用了白河发电隧洞、潮河输水隧洞、第三溢洪道进行预泄分洪与生态补水,并密切结合水库设计指标、蓄水变化情况及降雨、来水预报等适时精准调整输水途径和流量。既确保了防洪安全和工程安全,又保障了战略蓄水和生态补水。正是在科学、精准的调度下,达到了藏水于地、涵养地下水源、造福于民的目的。据统计,2021年,密云水库共向下游生态补水10.47亿立方米,2022年截至8月1日共补水4.54亿立方米。
一盆净水映出四种治理观念
纵观两年来密云水库的高质量发展,北青报记者梳理出其中的四种治理观念。
首先是“问题导向”观念。针对问题,定向施策,是城市治理的基本逻辑。“治水”也不例外。针对高水位运行,有关方面通过系统分析与研判做出了《密云水库高水位运行的安全分析报告》,紧紧围绕“安全”二字得出基本结论:工程结构总体安全,运行风险基本可控。接下来,有关方面又修订实施了《高水位运行工程安全保障方案》。据密云水库管理处高级工程师周上梯介绍,方案中明确加强巡视检查,加密监测频次。以九松山副坝为例,当汛期库水位超过154米时,巡视检查频次由每周两次加密为一天一次,渗流监测由每五天一次加密为每周两次,变形监测频次由每月一次加密为每两周一次。同时,为准确监测河道入库流量,于汛前在两入库站及区间五条河流安装了流量自动监测设施,完成了水文站新型测流设备安装。
针对水质监测重点防范的潜在威胁——富营养化,密云水库管理处也加密监测。监测站点共计23个,监测项目共计12项,包括总氮、总磷、浮游藻类等主要营养盐指标。“目前我们已经基本掌握密云水库不同水位、不同季节、不同监测点位浮游藻类种群分布及变化情况,每月都会形成综合分析报告,绝不会让蓝藻暴发的事件发生。”密云水库管理处水环境管理科科长黄楠说。
第二个“治水”观念是“绣花功夫”。谋划时要有“安全报告”“保障方案”这样的“大局”设计,但是具体操作中又要细致精当,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例如对库区船只的环保改造,将原有的63艘非环保船淘汰,同时置换成使用电能、气能的新能源环保船只17艘。据黄楠介绍,根据水库的运行、水质监测、抢险、巡查的要求,以及征询了密云区的意见,最终精准确定置换了17艘环保船。既能保障密云水库的环保指标达到最优,又能确保在治水作业时船只数量够用。“我们优化调配,随着库区水环境任务的加重,除了对原有的一艘大型保洁船进行环保改造之外,还增设了一艘中型、四艘小型水面保洁船,今年又新购了两艘快艇。”黄楠指出,密云水库水面扩大之后,快艇不间断地充当了水面漂浮物“侦察兵”的角色,使得漂浮物得以被迅速找到。
第三个“治水”观念是项目化的治理观念。例如在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就制定实施了高水位运行工程安全保障方案、工情监测方案、水质监测方案、生态补水方案等多种方案。细化完善了高水位运行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工情安全监测动态调整机制,按照汛期、非汛期两个时段,汛限水位、历史最高水位、设计水位等不同水位,实施工情监测动态调整,进一步优化、细化工程巡视检查、工情监测分析的频次、内容、要求。“比如在汛期,库水位在152至154米时,一周巡查两次;当库水位达到154米至155.3米时,巡查就变为一天一次;当库水位在155.3米至157米时,巡查加密为一天两次;当库水位达到157.5米以上时,就要不间断巡视了。”周上梯解释说。正如上级领导一再强调的精细化、清单化的目的,就是要促落实、见实效。
第四个“治水”观念是系统化治理观念。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两年来,坚持“部门联动、市区协同、京冀携手”,持续推动上游保水、库区保水、护林保水、依法保水和政策保水,“密云水库的治水保水护水一直以整条流域为整体任务落实,同时京冀协同、联动推进,通过系统政策的设计,保障了密云水库这盆净水不受侵害,又体现了前瞻性。”密云水库管理处党委副书记孙秀红表示。
三、场景题
结合走马庄副坝的建设场景看密云水库智慧化管理
答
临近9月,蓝天白云下的密云水库波光潋滟,如一方碧玉镶嵌于苍山翠屏。忽而有无人机低空飞过,似能惊扰了这一池宁静。“这无人机可是大有文章,作为密云水库智慧化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用在整个库区,能航拍监测库区水面及库滨带情况。”据周上梯介绍,密云水库除了加强空中的监测力量,目前又在白河主坝进行了无人船测量系统和水下机器人检测系统的试点监测。其中无人船测量为远观:通过声呐系统检查水下地形、淤积情况等;而水下机器人为近看:主要检查坝前淤积、坝坡外观及隧洞进口情况。“这样一来,密云水库可分别在空中、水面、水下为高水位运行工况会诊把脉,基本实现天地水一体化的监测。”
在走马庄副坝,鹅卵石铺就的坝坡上,一排排各种形状的不锈钢装置引人好奇。有的如井盖,有的如三角形的大锅,有的又如蘑菇……密云水库管理处工程管理科副科长张晓军介绍,这些装置可都是刚刚安装完成的新型设备,用以在原来人工监测的基础上,实现走马庄副坝安全监测的全面自动化。“像这个三角形装置就叫角反射器,是利用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进行大坝表面垂直位移的观测;那个头顶圆帽子的,是微芯桩,主要测量坝体的倾斜、振动值,用以预防滑坡;再看头顶着反光板与角反射器合成一体的装置,就既能观测坝体的水平位移也能观测垂直位移。这些新设备新技术,都是通过北斗卫星上传数据,精准度很高。”张晓军说。
据统计,为实现走马庄副坝变形监测自动化,已安装北斗GNSS 17套;为开展大坝变形监测新技术试验,安装10套角反射器;为进行InSAR遥感和北斗一体化监测试验,试制加工3套北斗与角反射器一体化变形监测装置;为进行边坡失稳动态感知智能传感技术试验,在走马庄副坝共设6处微芯桩,对近坝岸坡等高水位工况的易滑坡点进行监测和预警试验。“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比之人工监测用时更短,且不受天气、风力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数据的精准度也提高不少。自动测变形、沉降、位移,多种手段的监测进一步提升了水库高水位运行技术支撑保障能力。”张晓军很欣慰。
据了解,走马庄副坝安全监测预警项目,实际上是数字孪生密云水库技术研究项目中的一个示范项目。而所谓的“数字孪生”,是希望实现以物理流域为单元,对流域全要素和水利治理管理活动全过程进行数字映射、智能模拟、前瞻预演,实现对物理流域的实时监控,以便发现问题、优化调度。未来,密云水库工程将实现安全监测全覆盖和天空地一体监测系统的构建。
本版文/本报记者 解丽
摄影/本报记者 李娜 摄像/吕安琪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