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特别栏目《足迹》第五期节目如约而至,今天邀请到陈天立、林振洪,听他们讲述密云水库建设、移民中与外区、外省市人民团结协作的故事。
陈天立与密云水库移民的第三次搬迁
密云水库修建、移民,不仅是密云人民的一腔热血,也是北京市各区县的无私奉献,更是京津冀地区人民团结协作的产物。牵头制定密云经济发展战略、参与密云水库移民遗留问题调查、组织实施密云水库第三次移民搬迁,原密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天立与密云水库多次亲密接触,为密云保水和发展付出了心血。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他讲述与密云水库亲密接触的故事。
陈天立
密云水库是在我九岁的时候开始兴建的,就在那一年,我的家乡西田各庄村,安置了几百户密云水库移民。当时由于太小,为什么要修密云水库,密云水库到底有多大,我都不知道。我第一次全面的了解密云水库问题是在1989年。那一年,由我牵头,组织了一个13个人的课题组,来研究制定密云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我们课题组写的《1989年到2000年密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里,明确地提出了,要走生态经济的路子,不能老是把这个水,当成一个负担,它也是我们的一个发展机遇。我第二次全面的了解密云水库问题是在1993年。那一年,我亲自参与了密云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调查,并且在县政府起草报告,向市政府和国家水利部全面反映了密云水库移民的困难和密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三点解决问题的建议:第一,多种形式分流人口;第二,辅助密云发展经济;第三,建立密云水库移民的发展基金。
第三次移民是由于1993年密云水库的水位大幅度上升,达到了154米,使水库周边的50个村队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有的村甚至没有地了,路也已经淹没了,出门都要走山道。看到这种情景,我心里头很难过。我到那个村去的时候,因为水很大,农民就蹚着齐腰深的水把玉米掰下来装在蛇皮袋子里,从水库里头往出背玉米。我看了以后都落泪了。
看到这样的情形,谁又能不心酸呢?为了让水库周边群众摆脱这种生活状况,密云开始实施第三次移民。
我们的密云人民,为修建密云水库,做出这么大的牺牲,现在生活遇到困难,我们就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县委副书记、政协主席段义辅同志,最初提出要搬迁。我和段义辅书记走访了很多水库周边村子,一个村一个村的去跟农民座谈。后来我们认识到,密云已经在本县,安置了很多移民了,不能再在密云县自身安置了,要把一部分农民搬出密云,从密云水库的边上搬走。这个建议提出来,得到了当时副市长段强同志的支持,后来段强同志又和当时的副总理邹家华联系,让我们报个报告。我们当时就把我们调研的成果以县政府的名义报到了市政府,后来又以市政府的名义,报给了水利部和邹家华同志。这就促成了第三次移民搬迁,当时我记得很清楚,我跟着搬了34次,跟了34天。每天早晨三四点钟,我就到移民村,跟着把移民送到通县或者顺义接收村,移民们都进了新家,安置好了,我们再回来。往往回来的时候,都夜里十点十一点了。但是就是这样,农民有的愿意搬,有的不愿意搬。当时在赶河厂,我跟一个老乡聊天,我说那么好的条件,你为什么不走呢,他说我在这虽然条件差,但是也能活着,虽然地没多少了,但是我们老两口上山上,刨点小镐地,弄点粮食,再割点柴火烧,也能过活。到通县、顺义,土地不是分到各家各户,他们那搞的是集体规模经营,我们这老头、老太太,到那又不能给我们安排工作。吃粮食得买,烧煤得买都得买,这儿虽然困难点,但是我可以不买。我们在这儿能过,在那就没法儿过。听完后,我才知道他不是反对搬迁,他是真的有困难。为人民办好事,如果农民不愿意,也不应该强迫他。所以我就提出一个“三自”的原则,就是房子自建,搬迁自愿,再一个是去的村自选 ,这样就可以使农民高兴的搬走,搬出去而且能够在那落下来,后来我这些建议基本上都被采纳了。
现在密云人民保护首都水源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我相信,沿着生态经济这条路子坚定地走下去,密云的将来一定会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民更富裕。
几次和密云水库的亲密接触,让陈天立与密云水库结下了深厚感情,这感情里面既有对水库的情谊,更有对移民的关爱以及对密云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期盼。
林振洪:京津冀团结协作建水库 留下“密云水库精神”
原密云区党史办副主任林振洪对密云水库60年发展历史做过很多深入调查和研究,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一下他所了解的有关水库建设、密云保水和发展的故事。
林振洪
密云水库的修建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在1958年开始修建的,1959年实现了拦洪,1960年建成。周总理有过一句话,他说在大型水库的建设当中,密云水库创造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人间奇迹”。
密云水库的修建,为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巨大的物质财富。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在那么早的时间里就预见到了北京地区、天津地区用水的紧张,为后人造福,可以说留下了巨大的物质遗产。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我们叫“密云水库精神”。
密云水库是在我们国家物质极其匮乏,可以说一穷二白的物质基础上开始修建的,所以艰苦奋斗是“密云水库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修建密云水库主要是京津冀地区的农民,以他们为主,大概有20几万人。条件非常艰苦,是现在这些年轻人不能想象的。每个民工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冬季施工,民工就站在带有冰碴的水里面操作,其中还有很多女民工。泥水溅到女民工的辫子上面,又是泥又是水,立起来像一根棍子一样。
虽然我们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修建密云水库,但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整个密云水库的建设工地,就是一个竞赛场,这个支队向那个支队挑战,女民工向男民工挑战。
比较突出的有一个“九兄弟突击队”,他们确实是创造了奇迹,在12小时里,推了大概五六百斤重的装土车,往返大坝和运土的地方100次,行程70公里。在12小时之内,我们徒手走70公里,也是不可能的。他还要推着几百斤重的车100趟。
我们水库为什么能在一年拦洪,两年建成,就是这些普通的人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了极限,才创造了这样的“人间奇迹”。
创造“人间奇迹”靠的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同时还有团结协作精神,20万京津冀建设大军,齐心协力,一起并肩作战。
团结、协作,这是我们修建密云水库的一个重要方面。修建密云水库是京津冀地区人民团结协作的产物。总书记近几年一直提,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实际上京津冀地区的合作,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我们的民工主要来自天津地区和河北省,是他们对密云水库的修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们县委的老书记叫阎振峰,水库修建指挥部的副政治委员,他说当初站在县城的城墙上,看着来自各地的民工推着小车,背着行李,赶着大车,浩浩荡荡地向密云地区集结,那也是很壮观的。在这些民工当中,有很多都来自非受益地区,但是人家就是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到这儿来。所以我们都应该感谢他们,北京人民不能忘了他们。
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和苏北解放区的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我们老书记说,密云水库的建成,何尝不是京津冀地区的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个感触,和他这种情绪,我是非常受感染的。
为了修建水库,很多的物资都是从全国各地运到密云来的。举个例子,当时在做水库防渗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一种钻机叫乌卡斯钻机,当时全国只有50几台,在周总理和习仲勋同志的协调下,把全国所有的钻机50多台,都运到了密云水库。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在修建水库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别看我们都是农民,修建水库的过程很悲壮、很艰苦,但是从设计的理念,到施工的技术,包括各种质量的控制,应该说都是非常先进的。帷幕灌浆法这种防渗技术,就是在密云水库实验成功的,而且直到今天,在大型水库的大坝的防渗方面还一直在沿用。2011年,中华土木工程学会评选了一百年来的百项杰出土木工程,密云水库又入选其中。可想当初我们这些建设者科学的态度,严谨的施工,为我们水库的质量做了坚实的保证。
我们的老一代人、老一辈革命家、老一代科学家在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一点上真是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老书记他很有意思,他说他反对一种说法,说大家光提愚公移山,说这可不成。 “我们既是愚公移山,又是智者造海”。所以水库建设,既有物质财富,又有精神财富,这些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听完林振洪的讲述,我会想到两个关键词,就是密云水库精神和团结协作。不仅是密云人民,外来市区的百姓,也为密云水库的修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