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水库
足迹 | 两位怀柔建设者追忆工地生活
  • 来源:宜居密云
  • 发布时间:2020-08-07 10:37
  • 【 字体:      】

纪念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特别栏目《足迹》第四期节目如约而至,今天邀请到两位怀柔建设者方淑芝、李德杨讲述他们的故事,追忆工地生活。

“全能”工人方淑芝   水库建设显身手

这位老人叫方淑芝,60多年前,他积极响应号召从怀柔来到密云水库建设工地,与20万人民一起投身到水库建设中,除了参加建设外,方淑芝还担任过煤炉工,后又从“看车工”转变为“修车工”,每天修车10—20辆。从开始建设到水库建成,方淑芝没有休过一天假。长期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繁重的工作让她落下了腿疾,今天的《足迹》栏目我们先听一听方淑芝的故事。

方淑芝

怀柔支队花木兰团都是女的,不仅有怀柔支队,还有通县、顺义、周口店、大兴支队。大队组织,从各生产队挑人,我们响应号召就报名参加,我从去了以后,就一直在潮河主坝工地。

一去的时候,那工棚还没搭好,开始两三宿就露天儿。后来搭上工棚了,就从地上铲土,铲了往两边一扔,这两边就睡人,这真是地当床,就睡那土上。冬天很冷,厕所在山尖上,离工棚很远,回忆起来条件是挺艰苦的。

刚开始是小单轮车推,用土筐往高一点的坝上挑,挑两筐土也挺沉的。后来,就是用皮带机和双轮车了,更高的地方,用火车往坝底下运料。

到冬天冷了的时候,我就负责看炉子、生炉子保证取暖。工棚一个屋就睡五十多人,晚上我不睡,该填煤填煤,看着别中煤气。为了能让大伙好好睡,我就不能让这火灭了,火灭了那就更冷啊。哪儿透风,哪儿留风口,糊风斗,都是我的事。白天他们都上班了,我能睡会儿。

等冬天过了不看炉子了,就让我下去看车了。下了班,这车往那一撂,好的搁那立上,不好的就搁一边趴着。后来我看着人家那修车怎么修,我也心灵,看了几回,我就会修了。会修之后我就把他们下班撂下的破车给修好了,立在那。

我把车修好了,上班他们拉起车就走,提高了生产。数量一提高,连长就找原因,所以他就问我“你在这看车,趴着的那坏车你都给弄哪儿去了?”我说“那你就说这个总车数够不够得了?总车数要够,我就没给你看丢。”他说不是,咱们这阵子老是提前完成任务,我找找原因。

我说那这原因我就能给你。下班放这儿的破车,我给修好了。一上班来,把这个车拉起就走,这样不就能高效率完成任务嘛。打这儿以后,就不让我看车,让我去修车了。

你看那个双轮车,上头那个大车斗子装满了,还坐三个大筐,这是什么分量,车怎么能不废呀?稍微有点七扭八歪的,那车轱辘带子就坏了,我先补带子,然后把车轱辘修好搁上带子,再打上气安车上,这就能用了。

方淑芝推过土,挑过筐,当过煤炉工,又从“看车工”转变为“修车工”,她还做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眼看着这一辆辆曾经“罢工”车,又重新“奋战”在工地上,工人们能继续按时完成任务,方淑芝也乐在心里。

方淑芝

一天平均修不止十辆二十辆的,都抓紧时间修,要不你的车坏了,上班就着急,因为任务重,车坏了耽误时间,这一班,你得完成多少趟,这多少趟就合多少方土。有一个人管发给你牌,你来一趟给一个牌,到你下班了,把这个牌往组里一交,你完没完成任务,他就给你记上了。如果车坏了修不上,这一班你老待着,就没完成任务,你也着急。我也恨不得一时把所有坏车都给修好了,大家都能高效率完成任务,水库就能早修好。

为了早完成任务,到七一必须得拦洪,所以需要再加劲,多干活。二十四小时就吃饭是个空闲,困的人推着车都合着眼往那电线杆子撞了,合着眼还说“对不起对不起”,以为跟人撞了呢。干的多了,车就爱坏,车一坏,我这儿活儿就更多,修的车越多我越觉得自豪。

从一去修水库,我就一直没休过假,过年都是在水库过的,吃顿饺子就叫过年了。五十多人早晨起来上伙房领面,馅切现成的,领回来包。案板和擀面杖是干木匠的张师傅现做的,那时候吃一次饺子很难得。

在那时,能在工地和大家围在一起吃顿饺子,是方淑芝最开心的事,仿佛能让长期的疲惫都烟消云散。短暂的放松,是为了更好地前进,第二天大家就立马奔赴工地的各个角落,迅速投入到这场“战斗”中。他们用自己的奋斗,写下了令人致敬的工作业绩,既是当年工地的学习榜样,更是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看齐的模范。

李德杨:工地上的“铁人”  工友们的榜样

这位老人叫李德杨,同样是一位来自怀柔的密云水库建设者,1958年8月18日,李德杨背着行囊到密云水库工地,参与水库建设。作为年轻人,他干活非常拼命,从不喊苦,看着水库大坝一天天高起来,他乐在其中。下面我们就跟李德杨一起回忆那段水库建设的激情岁月。

李德杨

那年我19,1958年8月18号在怀柔四团一连是走着去的,背着行李(铺的盖的),开始我记得是黑天,走一宿,过了密云北边才亮天。那阵儿有组织,有公社,一个村去多少人,谁去谁不去都由组织决定,派到自个儿头上就得去。

刚到那,住在用炕席铺的野地上,拿炕席一卷,就在那里睡觉,第二天就搭工棚。在北碱厂搭了四五天工棚,住下就是修那个坝根儿的时候清基。清基把表面浮土铲一边去推走。等着那基清好的时候,往上拉砂石料。

我们在潮河工作,奔着潮河那个160高程干。离水库那有三四里地,第一天刚去活轻省点,再后来就一天一天的就重了。

一趟装一分,一天得六七方,一个班就得拉六七十趟。那时勤杂人员都得上,年轻地干活快就多分点任务,多拉两趟,剩下年龄大的没有车就抬筐。

吃的是大米白面或者玉米面窝头,一天三顿。地里干活,放风钻,成天待在工地,大师傅做饭往那送,管饱。吃完饭在当院站着开会,开会布置第二天的任务,就是一天顶一天累。为什么说这么累呀?计划多少日子,必须得拦住洪,任务分到连里,连里分到排里,排里再分到个人。到个人就是一天你装多少东西,拉多少趟。沙坑离那最远的有五里地,往坝上拉。从夜里十二点到白天十二点,十二个小时你要完成任务,到点就回去了。你要完不成任务呢,得加班再干俩小时,完成任务了再下班,每天都如此。

汛期以前,就睡两仨小时的觉。剩下的都得赶这个任务,不然到时候拦不住水不行。为了快点拉车都是小跑,阴天下雨都得去,没脚面深的水也得去上班。那时没有什么想法,就觉得完成任务多干就是光荣,今儿你要完成五方,我就要完成六方。

那时干得好的可以到水库里坐一回两路(水陆两栖)汽车在水库里面走一遭,还到指挥部吃了饭。心里挺高兴的,领导还想着咱们,看着大坝建起来了高兴。

长期繁重的工作,虽然很苦,但李德杨感受更多的是自豪和骄傲。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密云水库实现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新中国水利建设奇迹,靠的是和李德杨一样的20万京津冀劳动者忘我的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将一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