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水库
足迹 | 移民+建设者肖长凤、三代水库人罗连恒
  • 来源:宜居密云
  • 发布时间:2020-08-04 19:39
  • 【 字体:      】

    纪念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特别栏目《足迹》第二期节目今天如约而至,既是移民也是建设者的肖长凤、一家三代服务水库的罗连恒两位老人讲述他们的故事。

让热血青春在水库建设中绽放光彩

肖长凤既是水库移民,也是建设者。六十多年前,为了修建密云水库,他义无反顾离开故土,搬迁至河南寨镇套里村。在修建水库需要人力时,当时22岁的他又踊跃报名加入了民工施工队伍,与几十万劳动人民一起,不求回报,挥洒汗水,带着一腔热血努力建设密云水库,今天的足迹栏目我们首先来听听肖老的故事。

肖长凤

在水库的时候,我一去就给编制组织,我们被编到六团一连四排,一个排是四个班,一个班十二个人,都按军队组织编制的,军事化,走必须人站齐了。

我是管政治的,布置任务得先做政治工作,这活怎么干,先动员然后排长带着到工地,工具都是现成的,锄锨镐杖的,你该拿啥拿啥,你要推车有轱辘马子,去了以后就钻山洞子,打洞,头里打洞后头我们出渣,那个隧道整个是我们这一个团开的,打山洞都是风钻,风压机,电锤都是打完了之后出渣。

打风钻我也打过,开始我们是一个风钻组,一个排出一个风钻组,四个排四个组,三班倒,打完了之后打眼,打眼放炮崩,崩了出渣,剩下的人全都往外推渣子,开始都是人工往外挑,使小车推。最后深了开始安铁轨,安轱辘马子往外推,俩人一个车上下道就干这个,一气把这个隧道打通,300米一个隧洞,从坝这边一直顺着山穿过去的,山洞子是两头打,打通以后回来整个扩开,在里头就开始装三米高钢板那么厚的大铁管子,这铁管子后头装石头,一个连的人力顺着那头往这头堵,一个一个的往里装石头,都是不超过三十斤四十斤的河光石。洞子里头铁管子都得使大石头填满了,我们仰面往铁管子上一躺,卸在门口外头的石头都是人工传的,顺身上滚过去的,往里扔,我们干了一个半月装完的,三顿饭,后晌一顿粥,1960年那时候没菜,有点白菜叶子往里一剁吧,不仅你一个工地这样,全水库都如此。最后一合,我们那高压井更高,四十米的高压井,顺上头开下去,一气打到底,跟底下那个隧道通上。

我们这个排是青年突击队叫移山突击队,我是排里的指导员,因为任务大要起到带头作用,石头都是一点一点使大筐背上来的,最后点炮是我操作的,因为我干过炮工,我十七那年在南口做工就是打炮眼,知道下多长捻子,多长时间着完,多长时间响,那阵儿还不是使那个电的呢,后来改成电的了,这项工作存在危险性,我有经验而且是指导员所以应该我来,我们连主要是负责这两个工程,一个山洞,一个高压井。

密云水库建成后,肖长凤回到了村中,并且一直保持着修建水库时的艰苦拼搏精神,他带头建设大棚,搞起种植业,所在村也在国家好政策帮扶下,成立种植合作社、改建温室大棚,村民们越来越富裕,肖长凤移民后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

罗连恒一家人的水库情缘

今年81岁的罗连恒,是原密云首都民兵师的队员,参与建设密云水库时他只有十八九岁,按照工作分工,他长期在隧洞内工作,风钻工打洞、支护工支撑、炮工爆破、出渣工清除渣土……他们冒着塌方危险,互相鼓劲,谁也不喊苦,谁也不说难。水库建成后,罗连恒的儿子、孙子也都相继选择了保护水库的工作,下面我们来听听罗连恒老人的讲述。

罗连恒

我那时候是第一批去的,先到桥子庄修路。路修完了回到家休息十三天,再去的密云水库,头一次是实习,第二次去便正式工作了。

我被分到了密云支队五团三连当支(护)工,负责修密云水库打洞。一直到1963年,我又到潮河打洞子,此时我既担任支(护)工,也担任搂渣工。快过春节了,我又到密云水库大坝西头发电站的泄水洞干活。负责打导洞。

什么叫导洞呢,就是这个洞打二分之一,之后再扩大上面的洞。这两个柱子有洞的宽,上头一个横梁,横梁上头铺板子,用木板传送木头。怕往下塌砸着人,就又把洞扩大了。风钻工打完了我们支(护)工上,支(护)工支完撑子以后,把上头木头都划住了。岩石松动的我们都给划住,划住以后再打眼,打完眼爆破,这一下子就可三四米进去。四五米的支撑,基本上就是一米一撑,撑支到这个段子面上,支完了再打。

这一个班打五米,支五架撑,三班倒。我们支(护)工是一个排,一共分三个班,一回上一个班。一个班大约得十三、四,十四、五个人。我们住的是工棚,全是集体宿舍。在北白岩的时候,房子是搭的架子,两层席,上头是油毡一铺。睡的炕就在地上挖个水沟把土培上来。再一人给一把镰刀,上山割黄米草,炕上垫上这草,铺上席,就是我们睡觉的地方。没有取暖条件,但是也不冷,就是睡觉的时候你挤我我挤你,晃来晃去。

我们长时间在外工作,基本不回家,过春节都不回去。当时有一个口号:不想爹不想妈,修好水库再回家。

那会包饺子,我们一个班在一块包饺子,有的会包,有的不会包。十多个人都使那大炕席,把这饺子兜着,抬到那食堂里头去。到食堂里集体煮,煮完了弄个盆子端回来集体吃。吃完饭闲着,大家都年轻,都在一块,还有文艺节目呢。

1984年调回来以后我就当汽车司机,在密云水库车班。我经常跟孩子说,你们赶上了好社会,赶上了好政策。退休后,我的儿子也接了我班,在水库工作。孙子前几年毕业了,学的水电水利专业,也分到了密云水库。我时常嘱咐他,你好好做贡献,我们家祖孙三代都为密云水库工作。

正像罗连恒所说,他们祖孙三代为密云水库的建设和保护做出了贡献,同水库结下深厚情缘,我们应该为这样的家庭点赞。同时也要从自我做起,保水护水,为密云生态文明建设奉献绵薄之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