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水库
【置顶】密云水库的修建和密云人民的无私奉献
  • 来源:密云史志办
  • 发布时间:2019-08-01 17:30
  • 【 字体:      】

第一节  密云水库的修建


1948年12月5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密云县城,密云人民翻身解放。为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1949年8月20日,中共密云县委作出“关于响应上级党的号召,为建设新密云而奋斗”的决定,号召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恢复和发展生产。密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建设新密云的伟大斗争中。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只有2000万公斤,平均亩产51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03公斤。1957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6665.5万公斤,是1949年的3.5倍,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40公斤,是1949年的2.4倍,密云人民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密云人民满怀信心,建设美好家园的时刻,修建密云水库这件大事摆在了密云人民面前。

潮白河是首都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在滋润京华大地的同时,又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严重地威胁着首都北京的安全。为根治潮白河水患,变水害为水利,党中央从1951年就开始规划修建密云水库。1958年,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首都北京生产生活用水开始趋紧。为根治水害,保证首都供水,党中央1958年6月决定,提前动工修建密云水库,比原来计划提前了近10年。1958年6月23日,中共河北省委、北京市委、市人民委员会、水利电力部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提交了《关于修建密云水库的请示》。在请示中提出:为了积极开辟水源,逐步解决这个问题,计划在河北省密云县修建潮白河密云水库。预计水库建成后,能够使首都和天津目前的城市、工业用水得以基本解决。在“大跃进”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密云水库的修建“改为今年9月全面动工,争取明年汛期前做到拦洪高程或基本建成,以便早日开始蓄水”。

1958年6月26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北京市副市长万里、河北省副省长阮泊生陪同下到密云县听取情况汇报并勘定水库坝址。在潮河山口,张光斗、冯寅等专家汇报了坝址的选择和勘测依据,以及水库的设计方案——即根据潮、白两河和库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在规划密云水库时,把防洪置于首要地位,同时要充分蓄水,特别是考虑给京、津两市的供水问题;发电则服从于防洪和供水的需要;养鱼和旅游是附带的。因此,规划时选定溪翁庄作为白河主坝坝址,北碱厂作为潮河主坝坝址。这样可以控制两河流域面积的88%,对防洪兴利十分有利。这两个主坝坝址分别位于潮河和白河峡谷的出口处,地形条件较好。白河主坝基岩主要为花岗岩,但裂隙较多;潮河主坝基岩为片麻岩。两坝基岩中均有一些断层,河床沙砾覆盖层在潮河坝址处深约15米;白河坝址处深40米。虽难度较大,地基防渗处理较难,但这是该河段中覆盖层较浅的位置,其上游河段的覆盖层则更深。

按照设计方案,在潮河和白河出口的两山之间各筑一道主坝,在其他地方筑起若干副坝,与之相配合的还有导流廊道、溢洪道、输水隧洞和发电站等一系列建筑物。以白河主坝为例,建有北白岩副坝、走马庄副坝、西石骆驼副坝、南石骆驼副坝、白河廊道、白河隧洞、白河泄洪隧洞、白河电站和调节池、调节池供水闸、调节池泄水闸等。白河主坝的最高坝高为66米,坝顶长960米,全部填筑方量为1104万立方米。按主坝设计高度,水库总库容43亿多立方米。水库建成后,即可使潮白河中下游600万亩农田免受洪涝灾害之苦,保障沿河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由于水库修建,库区内要淹没几十万亩农田,搬迁50多个村庄1万多农户,密云人民要作出局部牺牲。

听完汇报后,周恩来到潮河流经的南碱厂村、白河流经的溪翁庄村实地察看并确定坝址。他非常关心库区的群众搬迁和安置问题,特别对修建水库占地、库区移民安置、库区周围绿化等情况进行了询问。

1958年6月底,国务院作出了于1958年着手修建密云水库的决定。1958年10月,密云县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

为修建密云水库,国务院成立了由水电部副部长钱正英、河北省副省长阮泊生和北京市农村工作部部长赵凡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水库建设的全面领导。国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代表国务院协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单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区市/省(区、市)/省(自治区、直辖市)/省、区、市,在人力、物力上支援水库建设。由水电部、北京市、河北省等300多个单位抽调17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职工和领导干部组成了“密云水库修建总指挥部”。

密云水库的修建与开工,按照设计要求,整个工程是按照“一年拦洪度汛,两年基本完成”的速度进行施工安排的。为了保证物资供应和各路渠道的畅通,密云水库修建总指挥部专门设立了后勤部,由副总指挥苏国良和赵毓秀负责,同时在市内设立了驻京办事处,保持与上下左右的联系。

在施工机械设备不足又不配套的情况下,修建水库只能以人工操作为主。因此,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调集河北省(包括当时的天津市)和北京市28个区县以及水利电力部所属的部分工程局的民工20.6万人,其中隶属河北省的有密云、怀柔、平谷、延庆、蓟县、三河、大厂(后蓟县、三河、大厂合并称蓟县)、香河、宝坻(后香河、宝坻合并称宝坻)、宁河、武清、安次(后武清、安次合并称武清)、遵化、玉田、卢龙、抚宁(后卢龙、抚宁合并改称秦皇岛)、昌黎、霸县、固安、永清(后霸县、固安、永清合并称霸县)等县;隶属于北京市的有朝阳、海淀、丰台、大兴、昌平、顺义、通州(后改通县)、周口店(后改房山)等区县。这些区县有些受益,有些不直接受益,但在党的号召下,牺牲局部利益,服从大局,自带行装,在各区县负责同志的率领下陆续开赴水库工地。参加水库施工的民工以区县为单位组建支队,支队设支队长和政委。由区县有关负责人分别出任支队政委、队长,带队进驻工地,组织管理施工。支队以下以人民公社为单位组建团或独立营,按军队组织形式进行编制。

当时密云县人口只有近30多万人,其中县城仅有3万多人,修建水库一下子集中了20多万人,而且又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衣食住行等所需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主要由密云县保障。中共密云县委1958年7月8日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后勤保障工作。会议要求把每天所需的粮食、副食、燃料、石油、百货等日常用品和医疗、邮电、理发、修理等服务工作当做大事去办,要求全县各行各业大力支援水库建设。县委书记兼水库副政委阎振峰和县长倪介瑜在水库党委的统一安排下负总责,抽调了5000多名干部和职工,围绕民工的需要进行服务。 

在中央作出关于修建密云水库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同时,密云水库修建总指挥部即开始了各方面的筹备工作。1958年9月1日,密云水库工地召开开工誓师大会。国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河北省副省长阮泊生,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万里和中央水利电力部及有关部门的代表参加了誓师大会。

按照密云水库的设计方案,要在两年之内完成3000万立方米土石方的填筑和开挖、25万立方米混凝土的浇筑、800多吨各式钢闸门的制作和安装。据计算,各项工程需用机械设备8000多台(件)、各种型号钢材3万吨、水泥6万多吨、木材10万多立方米。为了解决重要物资供应问题,水库修建总指挥部专门设立了驻京办事处,与各方面加强联系。在水库建设过程中,只要是紧急需用的钢材、木材、水泥等重要物资,一般在三五天内由全国各地都能及时地运到水库工地。

由于密云水库工程浩大,建筑物多,需要填挖的土石方工作量大,有些地方施工技术复杂,在当时缺乏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以人工操作为主,再加上施工要求时间紧、任务急,必须赶在1959年汛期以前拦洪,所以一开始就抓紧时间,争分夺秒。

潮河主坝和白河主坝的工程量最大,在开工之初的1958年9月至10月,以手推车为主分别运土和沙石料上坝,后来为了加快速度,将铁路修至坝前,以火车和手推车同时运料上坝。随着大坝逐步升高,两者都难以直接运土时,又改用人工绳索牵引和皮带机运料上坝。

筑坝用的沙砾料场,分布在坝址的上、下游5至9公里的河床内,黏土料场则主要在坝址的下游,既分散又疏远,最远的达12公里。潮河主坝前有5条铁路线,总长47公里,高峰时有6台机车、204辆车皮作业。白河主坝前有5条铁路线,总长83公里,高峰时13台机车、412辆车皮作业。两座主坝前共用皮带机320台、总长1.7万米。20万民工中有3/4集中在两座主坝工地。填筑1立方米坝体,平均用工22个,工效在当时是比较高的。

密云水库的修建,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位,在制定设计方案时,不仅考虑到对百年一遇的洪水的承受能力,而且还要考虑到对千年一遇的洪水如何处理的问题。要达到这样的设计标准,就必须科学修建,保证施工质量。白河主坝的防渗问题,是一个比较棘手的大问题。白河主坝坝基系较厚的沙卵石层,最深达44米,其渗透量较大。为妥善解决大坝的防渗问题,在全面开工之前,工程技术人员做了大量的室内、室外研究试验。1958年10月至1959年9月,在帷幕线上进行混凝土防渗墙试验性施工,累计钻孔进尺5720米、浇筑混凝土防渗墙27米。1959年汛期来临前,在大坝下游又进行了帷幕灌浆现场试验,完成钻孔737米、灌浆187米。经过这些试验,使工程技术人员掌握了新技术,为防渗墙的大规模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和经验。这项防渗处理新技术和施工效率,接近当时国外的先进水平,以后在国内得到推广和应用。

按照预定的设计要求和施工计划,密云水库工程的建设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从1958年9月1日开工,至1959年汛期以前拦洪,然后再用一年的时间,把各项工程全部建成。所谓“拦洪”就是将各主坝、副坝及相应设施修筑到足以拦洪蓄水的高度。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北京地区的雨季集中在七八月份,几条主要河流的洪水,也多在此期间来临。经过10个月的修建,到1959年6月底,潮河主坝和几座副坝已修筑到预定的143米高程;白河主坝的沙砾体部分也接近这个高程,但是起重要防水作用的黏土斜墙,还差10多米高程未完成。

1958年,密云水库流域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7月2日,第一次洪水把库区围堰冲毁,运料的路基坍塌,火车车皮倾倒在大水中,运料上坝的设施也被洪水淹没。经过三昼夜的抢险,才从廊道排出了库内积水,撤出了铁路轻轨,抢出了其他设施。7月4日,上游又来了一股洪水,坝前积水为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8月,北京地区连续几昼夜普降大雨。有的坝段被冲成3米多深的大槽沟,形势非常严峻。总指挥部最终决定采用堆畦埂、垒石阶、筑石台的办法,同时用大量苫布铺盖在坝面上,还用荆笆下附石块,将荆笆沿坝坡沉入水中,人们坐在坡上拽住绳索,随水位的变动而移动。8月9日凌晨一点半,总指挥部决定挖开走马庄副坝泄洪,并在泄洪道左右筑堤保护村庄。正在庐山参加会议的周恩来,每天打电话询问情况,要求“务必竭尽全力,保护大坝安全”。施工拦洪最紧张时刻,1万多名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也参加了抢险。1959年8月,水库拦蓄8.33亿立方米洪水,把3100立方米每秒洪峰削减到364立方米每秒,实现了“一年拦洪”的目标,各项工程质量均达到设计要求。

1959年9月1日,在密云水库工地上,20余万建设者举行了拦洪胜利庆祝大会。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中央委员、水电部副部长李葆华,国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水电部副部长张含英、冯仲云,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万里,河北省委委员、根治海河委员会副主任郭芳,解放军北京部队少将张正光、董永清以及唐山专区、天津市的负责同志,河北省、北京郊区支援水库建设的21个区县的党政负责同志,水电部的苏联专家,密云各人民公社代表参加了大会。

1959年9月10日,毛泽东主席在水电部副部长钱正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郑天翔和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赵凡陪同下到密云水库视察,给水库建设者巨大鼓舞。在密云水库建设期间,周恩来总理6次来到现场,检查施工、解决移民问题。

1960年9月,经过20多万建设者两年奋战,密云水库如期实现了大型水库“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目标,创造了人间奇迹。密云水库共完成各类土石方开挖、填筑、混凝土浇筑2000多万立方米,总投资6.8亿元人民币,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水库主体工程主要由潮河、白河两处枢纽建筑物组成。计有白河、潮河2座主坝,北白岩、走马庄、西石骆驼、南石骆驼、九松山5座副坝,3座溢洪道,6条泄水、输水(发电)隧洞,2座发电站和1个调节池。

密云水库建设者体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创新、奋勇争先的状态,各地区、各部门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意识,密云人民无私奉献的品格永载史册。


第二节  密云人民的无私奉献


修建密云水库,从整体上讲,无疑是党和政府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为人类服务的一大壮举,然而从局部上讲,却给密云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密云人民为修建密云水库、保护首都水源做出了重大奉献。一是由于修建密云水库,库区淹没耕地16.9万亩,连同基础设施建设和取料占地,共占用耕地28万亩,使全县耕地面积由建库前的67.86万亩减少到1962年底的39.2万亩,人均耕地由建库前的2.74亩下降到1.47亩。在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土地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由于耕地锐减,密云人民的生存条件受到极大威胁。水库建成后,全县的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农民吃饭成了严重问题。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密云农民的人均年收入才恢复到1958年的水平,密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等于倒退了20年。二是密云水库移民。自1958年水库修建,到20世纪末,40多年中共进行三次较大规模移民,累计移民16010户,69346人,移民约占全县人口的1/5,移民和接收移民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一半。由于移民主要在密云县内安置,农民人均占有土地锐减,原来一个人的口粮田变成了两个人种,两个人吃,加剧了农民生活困难。为了保证水库按期拦洪,除了粮食、衣物和简单的生产、生活用具,移民家里其他的东西不得不扔在了故土。俗话说“破家值万贯”,这一搬家,把库区的移民搬穷了。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密云水库的主要功能由防洪和灌溉变成了向首都北京供水,密云县成为首都北京的主要水源基地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密云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了保护首都水源和生态环境,全县80%的区域被划为水源保护区,密云停办了八十年代初期红极一时的密云水库旅游业,关闭了200多家可能对水源有污染的企业,禁止发展任何有污染的产业。在国家和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和重大活动安排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诸多奉献中,密云水库移民奉献最大,影响范围最广、最为深远。

第一次移民为密云水库清库移民,自1958年9月开始,到1965年结束,共涉及65个村庄,11704户、56780口人,拆房48337间,新建房屋39449.5间。同时,56所小学、两所中学,一并迁出库区。

按照密云水库设计,坝顶高程海拔160米以下地区为移民范围,第一次移民分两批进行。第一批1958年9月至1959年9月,为保证密云水库施工及拦洪,将库区内155米高程以下的57个村,9763户、47561人进行了清库移民。原则上实行村、社(农业高级社)整建制集体迁移和安置。除785户自愿投靠亲友迁移到本县其他村和192户迁往县外,共有8786户移民在密云县内的城关、高岭、西田各庄、东田各庄、塘子5个公社的84个村进行了安置。第二批1963年至1965年,将居住在密云水库库区内155-160米高程内14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1250户、5625人进行了清库移民。这批移民是非整建制,向160米高程以上就地搬迁。

对库区155米高程以下耕地(共涉及库区及周边110个村、队),以及移民村队占用库外接收地村队的耕地的补偿,集中在1961年9月至10月份同步进行,其标准都是每亩补偿55元。截至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共征用库区土地162244.6亩,移民占用库外土地53573.7亩;移民建房占地(含村庄、道路、公共设施)5931.2亩,由移民费支付给土地所有单位每亩55元补偿款;库外建设用地共计占用27471亩。占用一年的每亩补偿18.3元(604亩);占用二年的每亩补偿36.6元(8118亩);永久征用的,每亩补偿55元(18749亩)。

从1961年3月开始,已迁往库外的部分村移民,强行返迁回水库库区,挖土洞、搭窝棚,安营扎寨,抢种库区耕地。其根本原因是“在移民中刮了‘共产风’,搞了‘一平二调’,在移民安置中犯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侵犯了群众利益,使群众受到严重损失,使群众生活遇到很大的困难”(摘自1961年4月25日中共北京市委向中央和华北局的报告)。直接原因:一是在近乎“扫地出门”式的移民搬迁中,使移民的生产、生活资料几乎损失殆尽。1959年开始的严重自然灾害,移民户比接收地户遇到了更为严重的困难,移民在新村挨饿;而水库水位仅在135米高程上下,大面积库区地并未上水,闲置荒废。“与其在新村挨饿,不如回去填饱肚子”。二是移民建房速度过慢。直到1961年,住进新房的移民还不到总数的1/3。绝大多数移民还和当地户挤住在一起,最多的一个院住6家,不要说养猪积肥,连上厕所都十分困难。三是移民占用接收地资源,使接收地农民人均土地资源减少,生活水平下降 同时移民户长期挤住当地户住房,双方矛盾越来越多,移民户感到受欺负。

对移民回迁,密云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请示市委、市政府原则同意,从1961年9月开始,县移民办召集有关各方人士的座谈会,逐村分析情况,商讨搬迁回水库周边定居的有关事项,会后形成《座谈会纪要》,到1963年底先后批准18个村,2586户、12887人,返回库区安家生产,从而调整了移民布局。

第二次移民是库区孤岛移民,由1974年开始到1976年(少数户搬迁到1978年)结束,共涉及9个村、729户、3676人,共拆房2988间,建房3602间。

1974年,密云水库蓄水位曾达到153.01米,是水库运行以来水位最高的一年,从库外搬迁回的部分移民村,如于家台、红光、西山、水泉等村已处于库内孤岛上,库区“押宝地”(155米高程以下)大部分被淹,村民的生产生活出现了很大困难,不能继续在库区内居住下去。因此,中共密云县委于1974年9月18日,决定一部分移民第二次搬迁到库南定居。

第二次移民均为第一次清库移民后返迁回库内的移民,包括于家台、红光、西山、水泉、杨各庄、董各庄等9个村,分别迁往十里堡(新建水泉、杨辛庄、红光大队)、西田各庄(新建于家台、西山大队)两个公社定居。安置原则:均以生产队为单位,不打乱原有体制。集体和社员个人的房屋,实行“原拆原建”办法,扩建费用自负。

负责安置的十里堡、西田各庄两个公社11个村,为第二次移民划拨了5740.57亩土地,每亩土地由移民资金付给55元征用费。库区内土地使用原则为:地处孤岛全部迁出的,土地无偿划给密云水库林场使用;水库边缘区部分迁出的,土地划给原大队留下的生产队使用。

第三次移民为密云水库周边移民。从1991年酝酿,1995年首批移民迁出,至2000年6月结束,共涉及6个乡镇24个村队,迁出4268户、12484人,其中,迁往通州区17个乡镇111个村,1491户、4604人;顺义区15个乡镇77个村,1590户、5156人;自找门路、投亲靠友1187户、2724人。

为进一步解决密云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缓解水库周边地区严重的人口超载、资源匮乏状况,有效保护密云水库这盆净水,根据国务院《关于研究解决密云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会议纪要》(国阅〔1994〕6号)精神,20世纪末,密云水库周边进行第三次移民,也是首次向县外移民。第三次移民共分3批。

首批在石城乡赶河厂村、不老屯镇陈各庄村、高岭镇芹菜岭5队进行了试点工作,以北京市密云水库周边地区移民领导小组下发的《北京市密云水库周边地区移民搬迁安置细则》(无文号)为政策依据,实行“整建制迁出”的移民方针。根据《细则》规定,密云县负责移民调查摸底、宣传动员、提出方案、组织搬迁运输等工作;通州、顺义为接收移民方,负责集中兴建移民房屋,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事项。1994年7月18日,召开了首批试点村移民工作动员大会,1995年5月8日至6月7日,试点的3个村分19次,分别迁往通州的宋庄和徐辛庄及顺义的木林镇,共迁出856户、2730人,分别占应迁出总户数的93.52%、总人口的92.8%。

迁出后,从1995年7月15日起,首批试点的陈各庄、赶河厂村移民,多次到密云县、接收县和市政府及国务院信访局群体上访,反映移民住房质量差、漏雨,院内低洼积水,排水困难;没有安排劳力就业,没有收入来源等问题。大规模上访一直延续到2002年上半年。

北京市密云水库周边地区移民领导小组,相继出台解决移民问题的各项补救措施:规定移民接收村均要“分配给移民每人0.5亩口粮田、0.1亩菜田”;“继续享受密云水库周边地区群众的生活补助费和粮价补贴”;接收县负责维修移民房屋。这些措施陆续落实后,才基本稳定了移民情绪。

第二批移民村确定了石匣、二道河、石塘路等7个村,予以迁出。鉴于首批移民不断上访,很不稳定的实际情况,在不断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市人民政府农林办公室转发了《北京市密云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暂行办法》(京政农发〔1996〕034号),规定仍由接收区县负责集中兴建移民住房。密云县实行“成熟先走、陆续迁出”的方针,推广了石匣村迁到顺义县李史山村“自愿组合”的搬迁模式。从1995年4月12日动员到1998年底,历时4年,共迁出1365户、4136人,仅完成原计划户数的67.1%和人口的66.8%。

1998年12月30日,密云县移民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批移民工作动员大会,确定了太师屯镇的6个村、不老屯镇的3个村等13个村为第三批移民村。北京市密云水库周边地区移民领导小组出台了《北京市密云水库移民工作若干规定》(京移通字〔1998〕38号)和《关于移民自建房屋的有关规定》(京移通字〔1998〕30号),要求“居住在水库高程155米以下的移民,必须全部迁出”,使一些原未列入搬迁村(太师屯镇的许庄子、冯家峪乡的后保峪岭自然村)的村民,也成为移民对象。

在总结首批和二批移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三批移民工作“自愿申请、自选去向、自建房屋”的“三自”方针,还移民以主动权。从1999年4月15日至2000年6月15日,一年多的时间里,优先安排了水库高程155米以下移民全部迁出;重点运作了三批自建房移民的迁出;同时穿插了一、二批统建房移民的扫尾工作,共迁出2047户、5618人,相当于前四年迁出人数的总和。

第三批移民自建房屋质量有保证,劳动力主动寻找就业门路,自觉与接收村村民融合,迁出后相当稳定。第三次水库周边移民三批移民执行政策的共同点是:移民搬迁安置,资金由中央和北京市共同筹措,平均每人标准为1万元,其中,9000元为安置移民建房的专项资金;500元发给移民个人,作为搬家补助费;500元留作不可预见费,由市领导小组统一掌管使用。移民自迁出之日起,原集体生产资料和集体所有的财产,无偿交原所在乡镇人民政府使用处理。移民原籍住房超出安排新建移民房屋的部分以及自有果树或用材林转给集体的,均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偿。移民迁入接收村后,享受当地村民的同等权利和义务。迁到顺义县、通州区的移民,经本人申请,公安部门审批,为每户符合条件的办理农转非1人,为他们今后就业创造条件。

在密云世代传颂。“智勇双全,功勋卓著,浩然正气,永垂青史”肖克将军为民族英雄白乙化题写的碑文代表了四十多万密云人民的心声,乙化精神始终激励着后人。密云人民为修建密云水库作出的无私奉献,体现出密云人民是顾全大局,自觉奉献,红心向党,让党放心的人民。1985年,密云水库由防洪灌溉转为首都饮用水源后,密云人民为保护首都生命之水,果断关闭了200多家可能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企业,禁止发展一切对水源保护有影响的产业项目,密云人民再次表现出了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精神和讲大局、讲奉献的高尚品格。,待八路军战士如慈母,先后有七位亲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忠心报国、舍家纾难。血洒密云的王波、卫国爱民的沈爽、大义凛然震顽敌的金崇山,宁死不屈、誓死不当亡国奴的“七烈士”,槐柏山罹难的四十八烈士……红色英雄谱写着密云红色的历史。冯家峪孟思郎峪惨案、穆家峪四杆顶战斗、北庄南山战斗……密云的山山水水都清晰地记录着红色的事迹。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英雄和红色事迹时时刻刻给我们以启示,胜利来之不易,今朝要倍加珍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密云人民继承发扬了红色精神,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上千名模范。从修建密云水库时期的“水库英雄十姐妹”,到改革开放时期,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全国劳模李桂英。从30多年如一日默默无闻义务植树的贾玉亨,到为保护人民财产安全年仅18岁就英勇牺牲的烈士张虎,90年来,密云人民一直红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忠于理想,坚定信念。密云人民是党放心的人民。新世纪以来,密云成为首都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基地和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保护密云水库及周边生态环境,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赋予密云的神圣职责,密云人民继续发扬顾全大局、自觉奉献的精神,为首都可持续发展作出着新的重要贡献。 

作者:刘玉奎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