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故事
戚继光在古北口的故事
  • 来源:中共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5-02-27 16:41
  • 【 字体:      】

在古北口历史上传颂最多的就是明朝大将戚继光。戚继光从福建调到北方担任蓟镇总兵后,在徐达修的长城基础上,加固重修了蓟镇长城,除对长城包砖还修筑了大批空心敌楼。此外,他加强军事训练,写出多部实效兵书,深受军民爱戴。任总兵期间,戚继光多次到边关大道古北口巡视、演练,做了很多有利军防、便民的事,那些美好的故事仍流传至今。

戚继光雕像

河套练兵

在明隆庆六年(1572),蓟州镇迎来了一位威名赫赫的将领——戚继光。这一年,戚继光决定在古北口潮河川举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军事大演习,名为“对垒之练”。

演习的日子来临,三万余名官兵齐聚潮河川,个个精神抖擞,摩拳擦掌。

这天,风和日丽,一切看似平静。然而,边外山头上突然出现了大批来袭的骑兵,一时间,警号声震耳欲聋,烽火熊熊燃起。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戚继光镇定自若,按照计划下达命令。首先,战车上的火器齐声轰鸣,火光冲天,硝烟弥漫,为步兵的出击提供了强大的掩护。步兵们在盾牌和长枪的掩护下,如潮水般轮番冲向“敌军”,喊杀声惊天动地。

随后,骑兵们如旋风般席卷而来,马蹄声响彻云霄,他们挥舞着长刀,勇猛无比,将“敌军”冲得七零八落。

有时候,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倾盆大雨,但演习并未停止。官兵们在雨中依然坚守岗位,认真演练,雨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却浇不灭他们的斗志。

就这样,各种对垒、各样兵器、战车、骑兵的演练多次进行。经过二十余日的艰苦演习,戚继光总结了丰富的练兵经验,并在西协四路的中枢石匣,奋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的兵书《练兵实纪》。

这场盛大的练兵演习,不仅让蓟镇的将士们掌握了协同作战的要领,更让蓟州镇的防务固若金汤,成为了抵御外敌的坚强堡垒。戚继光的智慧和勇气,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威远楼待客

万历八年(1580)的三月,春风拂过古北口的长城,戚继光将军迎来了朝廷派来巡视的监兵大人。

这一天,阳光明媚,戚继光决定带着监兵大人先游览长城下的潮河。他们登上了一条小船,缓缓地在潮河中游荡。河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两岸,柳树依依,仿佛绿色的丝绦随风舞动。

只见几位渔夫在河中撒网,不多时,便打上了几条金鲤,那鱼儿在网中活蹦乱跳,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众人回到威远楼上,戚继光将军早已吩咐人支起炉灶。金鲤被放入锅中,不久,鲜美的香气便弥漫开来。一旁,古北口的小烧酒、小锅饽饽也热气腾腾地端上了桌。

众人围坐在一起,戚继光举起酒杯,热情地说道:“大人,这潮河的鲤鱼鲜嫩味美,古北口的小烧入口醇香,还有这粗粮细做的小锅饽饽,您尝尝!”监兵大人微笑着点头,夹起一块鱼肉放入口中,细细品味,不禁赞道:“果真是人间美味!”

酒过三巡,大家畅谈起来。戚继光讲述着长城的防务,监兵大人则频频点头,对戚继光的治军有方和战略部署表示赞赏。他们时而欢笑,时而沉思,为了国家的安宁,为了百姓的幸福,共同谋划着未来。

这一次在威远楼的聚餐,不仅是美食的享受,更是情谊的交融,成为了长城边上一段难忘的佳话,掀开了长城味道的新篇章。

水关修桥记

在明朝万历六年(1578),在蓟镇主持工作的戚继光将军来到了古北口。望着被潮河隔断的东蟠龙山和西卧虎山,他心中涌起了一个宏大的想法——要在这潮河之上修建一座桥,将这两座山的长城连接起来。

戚继光将军考察之后,责成潮河川提调陈第负责此项工程。陈第是南方人,深谙造桥技术。接到命令后,他迅速行动起来,从南方调来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工匠。

然而,修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本地的山石坚硬,工匠们只能一块一块地开凿,一石一石地垒砌。他们顶着烈日,冒着严寒,不辞辛劳地工作着。

戚继光将军也时常亲临现场,为工匠们鼓劲加油,解决遇到的难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到万历七年(1579)二月,一座宏伟的七孔石桥终于落成。

桥长二百多丈,宽五丈,高八丈,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潮河之上,将卧虎山和蟠龙山长城紧紧相连,这就是著名的水关长城。

戚继光将军站在桥头,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激动地说道:“这座桥标志着君王的威力!桥在南方多见,北方却不懂建巨桥技术,故二百年来都未能实现,如今终于落成。这其中的喜悦更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感慨啊!”

随后,戚继光将军挥笔写下了《古北桥成志喜》一诗:

鞭石谁怜万里遥,忽看蛟室涌岧峣。

半空楼阁天骄遁,万里虹霓海若潮。

草合关前无牧马,月明溪畔有鸣桡。

富平曾识君王力,塞北今传第一桥。

这座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交通,加强了军事防御,更成为了古北口的一道壮丽景观,见证着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作者王长青)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