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故事
番字牌“番字”石刻
  • 来源:中共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4-09-14 17:21
  • 【 字体:      】

番字牌村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北部,是冯家峪镇的一个行政村,因村中的“番字”石刻而闻名。慕名到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但文字内容是什么?刻于什么年代?作者是谁?却很少有人知道,或只知道些皮毛。

据民国三年《密云县志》(卷一之二疆域)记载:“密云县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指夹山与‘梵字碑’距离而言”,其他版本的《县志》中也有把番字牌写作“梵字牌”的,由此可见番字牌村名的由来,因该村的“番字”石刻而来,应为“梵字碑”的错写或演化,是由“梵字牌”的音译转变而来。

“番字”位于村中公路北侧,一座长30米、高3米至5米的小孤山向阳山体上,刻有33组文字。山体大致呈东西走向,“番字”分布在南侧,随天然崖面依势着刀刻就,非经摩崖雕凿而成。石刻文字分布无规则,大小不一,长短各异,另北山有文字组合。


“番字”石刻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黄颢同志考证,这33处石刻共分3种,其中两种为我国的两种少数民族文字——藏文及回鹘式蒙文(即所谓“畏兀字”,回鹘式蒙文在元代称作“国言”“北庭字”,是元朝的官方文字),另一种为古印度文字——梵文(兰扎体)。

三体文字排列有三种形式,其中有单体文字分上下三排合刻一处者,有两种文字(藏、梵)并刻一处者,文中上文为梵文音译“六字真言”,下为藏文“六字真言”;亦有单体单刻一处者,但三种石刻文字内容一致,均为“六字大明咒”,或称“六字大明”、“观音六字明咒”,但通称“六字真言”。

“六字真言”源于印度中古时期的梵文发音而来,即“om ma ni bet me hum”,现通用的汉语音译为:“唵嘛呢叭咪哞”,它是藏传佛教中最尊崇的咒语,认为这是秘密莲花部的根本真言,也即莲花观世音的真实言教。

从字面上解释“六字真言”是:“如意宝啊,莲花呦!”一句感叹语句,是一句未完的佛经,或表现为憧憬幸福的心情。藏传佛教把这六个字看作经典的根源,佛经中称“六字真言”发音时,能够震动人体内部的气脉、内脏,使其发出生命的潜流,超越惯有现象的作用而进入神妙的领域,乃至可以启发神通和高度智慧。《六字大明咒》云:“何人若诵若作意‘唵嘛呢叭咪哞’之明咒,能避免一切疾病之损害,并能从中获得解脱,清净一切业障,获得长寿,且受用财富增上”。伏藏大师列绕朗巴之伏藏品中云:“十方一切诸善逝,最极精华如意宝,皆集于此六字咒,能速成就三世佛”。《大乘庄严宝王经》记载:假若有人书写此六字明咒,就如同书写八万四千法藏所获得的功德,无有差别。

佛教僧侣及信徒多将“六字真言”用梵文或藏文字母书写、描画在建筑物檐枋、经幢、经幡、天花板、生活用具、山岩、石板上,随处可见,对于信奉佛教的元朝军队在其戍卫区域石崖上镌刻“六字真言”,以祈福平安、吉祥,是情理之中的事。石刻中有两行梵文“六字真言”后面增一“ hti ”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梵文专家王森先生破译此字为“观音菩萨”。

石刻中有两处非“六字真言”的石刻题记,楷书,一大一小。大者在两行梵文“六字真言”之下,呈双钩体,字体工整,共两字“ dmag vzo ”,其中“ vzo ”当是“ bzo ”之笔误,总意为“军队造”;小者文字是刻得不很工整的藏文,线刻体,共五字:“ me mo yos lo gsum ”,总意为“阴火兔三年”。据黄颢考证元代诸帝,唯有元朝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泰定三年(1326),经历了“阴火兔三年”。由此可以断定,番字石刻由元朝军队于1326年刻就。

番字牌村除“六字真言”石刻外,在北山岩壁上尚有另一种石刻遗存,即艺术体梵文组合图,刻在山体一处凹型石壁上,此图在佛教中谓之“十相自在”图,由印度兰扎体梵文“ ho gama la wa ra ya ”七个字及新月、圆点、竖笔组成,在佛教中此图,是集三界器世间的一切精华于一体的象征,能令具信者免除刀兵、疾疫、饥馑及水、火、风等灾难,能使所在处吉祥圆满,眷属和睦,身心安康,去处通达,所求如愿等。这类梵文组图多在寺院中做象征吉祥的装饰画,在这里出现,表明了元朝驻扎在此地区的军队将士们对平安、幸福的祈福之心。

番字牌石刻文字的破译,为番字牌的传说揭去了神秘的面纱,为考证少数民族在此活动留下了重要依据,为研究藏传佛教在北京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番字牌石刻是体现古代北京地区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珍贵文物,现番字牌石刻被定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刘立伟)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