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也称孔庙。在中国古代,文庙既是祭祀孔子的圣地,也是一个地区由官府开办以宣扬儒学为主的最高学府。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为文宣王,因此,明朝以后称孔庙为文庙。
密云孔庙位于鼓楼东大街路北,始建于唐显庆四年(659),由檀州刺史韦弘机所建,后时兴时废,到 1125 年金军南下,孔庙毁于战火。
元代,今密云地区称檀州。在元朝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檀州知州杨琏、聂守节曾先后两次重修文庙,对于异族当政的王朝实属罕见。
1914 版《密云县志》“学校考”记载:“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知州杨琏修复学宫,请立教职,设廪饩。元至正六年(1346),知州聂守节扩地增修。”同书“政略”记载:“杨琏,元檀州知州,勤慎有为。均平徭役,割俸修学宫,振兴文教,百姓思之。明万历六年(1578)从知县张世则请,祀名宦。聂守节,元檀州知州,修学宫,课农桑,士民丕变。”
元修撰王思诚至正六年《重修文庙碑记》记载了两次修复文庙的经过。碑记曰:
“州旧有孔子庙,毁于金季兵。至元二十八年,知州杨琏等割俸缗,即州治东市民宅重构殿宇,为堂三楹,两庑(两厢)四楹,以栖圣贤。迄今五十载,浸以倾圮。至正六年,太原聂侯用之由行唐尹管巡院使来守是州,拜谒祠下,顾瞻荒陋,慨然以修复自任。退而谋诸监州买住及同知伯颜、判官崔克敬,同辞一诺,共割俸钞为众倡。州中有好义者,翕然出资以助。于是斩木于山,陶甓于河,纠工不日,悉撤其故堂,崇其基,宏其度,为殿三楹,葺两庑,增其楹为六。创神庖。若大成殿、戟门、宅舍,仍以故堂废材。又为筑讲堂及教官宅、碑楼,共十三楹,绘塑一新,金碧光耀,视昔为有加矣。”
密云文庙示意图
这段话的大意是:檀州过去有孔庙,毁于金朝兵火。至元二十八年,知州杨琏等用自己的俸禄,在州治东置买了民宅,重新修建了文庙殿宇,有正堂三间、两庑四间,以供奉孔子等圣贤。至正六年,太原聂守节任檀州知州,拜谒殿祠,见到荒芜鄙陋,非常感慨,决定以修复文庙为己任。他与同知伯颜、判官崔克敬等谋划,一致同意,并捐出俸禄作为首倡。州内好义者纷纷出资相助。于是拆除过去堂室,重筑地基,扩大规模,新建大殿三间,新葺两庑六间,同时修筑了讲堂、宅舍、厨房、戟门、碑楼等,共有房屋十三楹。大殿、塑像彩绘一新,金碧辉煌。
密云文庙复原图(赵西文、任印山绘制)
孔庙重修后,成为檀州的教育文化中心和最高学府,杨琏、聂守节等规范学制,严格管理;延请名师,并亲自讲学,传道授业解惑;汇聚邑内优士学子,研习精进,无数学子登科及第,成为栋梁之材。檀州大地兴学重教,蔚然成风,风俗为之开化,经济为之发展,社会为之进步。
1938 年密云文庙内景
明清两代,文庙成为名副其实的密云“县学”。因文庙为砖木结构,随着日月侵蚀,日久颓败,明清时期多次修缮,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当属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重修,兵备道张守中来密云整防武备,修缮城池,见文庙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决定用军力重建。军工们在石塘路采石,在古北口外伐木,在原庙内开槽垒基。经过一年的紧张劳作,建起了正殿(大成殿)五间,东西两庑各七间,又建了敬一亭、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尊经阁、学署、崇圣祠和启圣殿。东跨院有文昌阁,西跨院有节孝祠,正院前有牌楼式大门,大门分三门,中为棂星门 ,左为金声门 ,右为玉振门,门内有人工凿砌的“泮池”,池上建有三座并列的单孔石桥。
新中国成立后,沧海桑田,文庙现在只剩一座大成殿,它不仅是密云仅存的殿式古建筑,而且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唐代风格古建筑。
密云文庙大成殿
2003 年,该建筑图片作为台湾地区为纪念孔子印制的邮政明信片主图之一,正式在海内外发行。进入新世纪,文庙所在地建成了密云图书馆,大成殿作为重要文物和图书馆的一部分,焕发出新的光彩。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