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表演艺术家赵丽蓉,人们便会想到评剧《刘巧儿》中的李大婶儿、《花为媒》中的阮妈妈、《杨三姐告状》中的杨母,以及近些年她在小品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喜剧人物形象。她把每个角色都以精湛的唱念做舞艺术技巧,塑造得活龙活现而常留在观众的记忆中,余韵悠悠。
她随着电视连续剧《苍生》的播演,走进千家万户。电影《过年》中她扮演的母亲一角,蜚声国内外,因而获得“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大奖,为国争光,为中国电影艺术添彩。
赵丽蓉自幼随其兄赵连喜(《刘巧儿》中刘彦贵扮演者)辗转于农村唱评戏,经年累月积蓄了丰厚的生活经验。解放后,她成为中国评剧院的主要演员之一,依然情系农民,常下农村演戏和辅导业余剧团。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评剧艺术的发展壮大,为不断汲取艺术创造的营养,为农村能够享受丰富的精神食粮,她不畏寒暑,不辞劳苦,热诚地为这农村献艺传艺。
赵丽蓉曾多次到密云演唱和传艺,留下“德艺双馨”的口碑,密云人心悦诚服地赞颂她为“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一
早在1965年,赵丽蓉就来过密云县文化馆,协助办评戏演唱班,辅导业余剧团。那时,她已参加过《刘巧儿》《花为媒》影片的拍摄,在戏曲舞台上已经是个很有名气的演员了。但是她从不以名演员自居,从不盛气凌人。为了普及评剧艺术,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她不怕食宿条件的艰苦,不嫌学员水平低,以诲人不倦甘于奉献的精神传艺,教唱腔时累得口干舌燥,示范身段时汗湿衣衫。那种敬业精神,不厌其烦的言传身教,感动了所有的学员,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她给学员排演的《送新兵》参加了北京市汇演,获得了好评,得到彭真市长的接见和鼓励。
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县文化局根据农村干部和群众“要看评戏”的要求,建立了“密云评剧队”,专为农村和山区巡回演出。该队在剧目生产及演唱艺术方面,得到了中国评剧院的大力扶植。有一次,老院长胡沙带领评剧院几位领导和主演,在数九寒天到羊山村看评剧队露天演出,深深赞许评剧队的吃苦精神和办队宗旨。演出后回到县城已是朔风劲吹的午夜,老院长还在与评剧队负责人及编导研讨其后的发展和艺术建设问题。
此时,赵丽蓉老师在评剧队艺术指导筱玉霜的陪同下,抢时间把演员集中在排练室,她从整出戏到每个演员的演唱,进行精辟的分析和纠正,特别对现代戏的演唱传授经验说:“要演好现代人物,演员靠什么?有句老生常谈的话是对的,靠生活,对生活的长期积累,是演员塑造好活生生人物的经验啊!比如说我演的杨三姐母亲,都说像,因为我是河北省宝坻县人,我对这样的老太太很熟悉,其中也有我妈的形象。”她浅显易懂地启发演员,却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根本规律——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赵丽蓉的嗓子并不太亮,可是她会唱,字字清楚,唱得有情。她的表演朴实、风趣而不庸俗,每个动作都很逼真细腻。那现身说法的示范,使演员们受益匪浅,个个聚精会神直眉定眼,如醍醐灌顶,似参禅悟道。
听赵丽蓉在生活中传艺也是美的享受,那风趣幽默的唐山语言,那慈眉善目、富于表情的五官,不时逗得演员们笑震屋瓦,演出后深夜的乏困变成了兴奋和企盼,像花草在夜露中吸取滋润。
因翌日尚有演出任务,在同行者频频催促下,赵丽蓉老师才意犹未尽地登上回京的汽车,连连向评剧队送行的人挥手嚷着说:“我还来哪!”
三
密云县在解放后,城乡曾陆续有过20多个唱评戏的业余剧团,可见密云人民对评剧这一剧种的喜爱之深。这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在中国评剧史上,解放前密云曾出过西路评剧男旦演员“小蜜蜂”;解放后生长于密云的齐建波,当今已成为中国评剧院的主演小生之一。
1984年,中国评剧院与密云县政府联合,在风光秀丽的密云水库北岸,借址不老屯乡文化站,办起了京都第一所农村业余评剧戏校,为农民的文化生活播种育苗。校长筱玉霜,邀请花月仙、李忆兰、张德福、赵丽蓉、谷文月、席宝昆等著名评剧艺术家,利用剧院排演的空隙,经常从京城来到戏校为学生传道授业和做示范演唱。
我们正在巡回演出的评剧队,得悉这些名师到了密云,真是喜出望外!在身兼密云评剧队艺术指导筱玉霜的安排下,任职评剧队编剧和导演的我,便带队也进驻不老屯戏校,一边排新戏一边“借窑烧砖”,以提高演员及乐队的艺术水平。
我们又见到思慕已久的赵丽蓉老师了!
评剧队的演员们如饥似渴地倾听赵老师的艺术指点。从来没看过赵老师舞台演出的这些山乡青年演员,多么希望能看到她在舞台上炉火纯青的艺术展现啊!不老屯及四乡的农民也呼吁要看赵丽蓉演出《杨三姐告状》中的老太太。因故,已经好几年不演此戏的赵丽蓉,出于对农民深厚的感情和学生们的渴求,竟肯破例在不老屯简陋的剧场与评剧院原班人马演出了此戏。远离京城的燕山脚下乡村剧场,锣鼓铿锵,山鸣水应,剧场内爆满得无立锥之地,剧场外“听戏”的比剧场内的观众还多。里里外外的男女老少,如醉如痴地享受着高级艺术精品——评剧的经典之作《杨三姐告状》。戏中杨母“哭灵”那场激情戏,演员的表演和唱腔都很要劲儿。当时已五十多岁的赵丽蓉,在上场前的后台忽然觉得腹空,便向我求助说:“王老师,我,我那个,我得吃点东西。要不介,嚎丧这场戏,怕顶不下来。”她们用餐是在乡政府食堂,演员因为要化妆,所以晚饭吃得较早,炊事员早已封火锁门坐在剧场看上戏了。她见我面现难色,立即说:“找一个剩馒头,再拿几根咸菜来,就行了。”我便急忙到我们评剧队的食堂取来,深表歉疚地递给她。她就着一杯白开水吃了下去,擦擦嘴就上场了。
看着她上场的蹒跚背影,崇敬之情在我心中悠然升起。在后台工作的密云人,也都为之动容和赞叹不已。
“……可怜是我那没见着面儿的,叫不应的,短命的二丫头哇……”赵丽蓉在前台悲悲切切满腔满调地为密云人开唱了。我在后台也热泪盈眶了,不仅是为剧情,也为她那高尚感人的品德和艺术家的优良风范。
十多年过去了,体现赵丽蓉心灵光辉的这件往事,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四
赵丽蓉与密云很有缘份,她不仅给密云人教过戏、唱过戏,还向密云人学过戏,这就鲜为人知了。
解放前,西路评剧著名旦角演员“小蜜蜂”,本名张秀峰,是密云檀营村人。旧社会他唱了几十年戏,到解放时,已经走完了艺术青春的里程而人老珠黄了,只得流落在庙会上说评书或给大棚戏打杂儿跑龙套,潦倒凄惶。1958年,当时的中国评剧院导演胡沙在护国寺发现了这位评剧前辈名演员,慧眼识珠,便把他请到评剧院当教师,教张淑桂、刘淑萍、筱玉霜、赵丽蓉等演员,使几近失传的西路评剧《花亭会》《三女除霸》《卖水》《顶锅》等戏,在新时代复活了。
密云评剧队在1984年根据赵丽蓉等演出《顶锅》的录音,也排演了此戏在全县农村演出。西路评剧使现代观众耳目一新,很受欢迎。
赵丽蓉总也不忘情于密云,是否也含有对“小蜜蜂”的怀念情愫呢?
1991年8月,密云正是山滴翠、水流银的醉人季节,北京电影制片厂到县影剧院试映新片《过年》,听取观众反映。影片中主演母亲的赵丽蓉又来了,在座谈会上,她笑眯眯地倾听观众代表的评论,热情地与熟人打招呼,与老朋友交谈。已被公认的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还是那么谦逊平易近人,没长价儿。说说笑笑的神态好象是来密云走亲戚的老妈妈。
报章上曾有文评论说:赵丽蓉演唱了一辈子评戏,未出大名。近年演电视小品和拍了电影《过年》,终于使她享誉国内外,可谓“老蚌凝珠”大器晚成。我们密云人说;“咳,在我们心目中,她早就是大名鼎鼎的好演员了!”密云人为赵丽蓉的成就,感到由衷的喜悦甚至自豪,因为她是我们最喜爱最钦佩的艺术家,是我们的老朋友。
(选自《密云文史》第26期,作者:王家声)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