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北口河西村,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词:“密云三小,时代儿童。精神奕奕,卧虎正雄。顺潮流,以求均等。遵轨道,而进大同。张公兴学,辅我同盟。达才成德,风起云从。”
张公,说的就是河西村后街张家张锡元。张锡元,字嘏民,1863年生,毕业于保定武备学堂,曾任察哈尔督统,授锡威将军、陆军上将军衔,1940年病逝于天津。据传,张锡元小时候家境贫困,父亲在古北口提督府当差,收入微博,贪玩儿的他,到光绪五年就投奔了驻守在柳林营的定军叶志超部下从军。由于他脑瓜儿聪明,深受当官的欣赏。在提督聂士成时期被提拔为骑兵随营学堂教员。清朝末年任河南新军标统、协统。1912年任河南新军混成旅旅长、河南陆军第一师师长。1922年调到察哈尔当督统。
张锡元
1922年初冬,张锡元携夫人回到老家古北口河西省亲。他行走在大街上看到好些半大小子无所事事。他走到仓房胡同,只见十几个孩子在打闹,他拉住一个姓刘的孩子问:“你叫啥?”孩子说:“刘华峰。”张锡元又问:“你们怎么不上学呀?”刘华峰说:“谁去呀,上河东文昌阁上学,甭说远不远,就是潮河年年涨大水也过不去呀。”张锡元皱了下眉头。
回到家张锡元把他看到的一切和夫人说了,夫人说你何不找找当地官府办个学堂。夫人只是说说,却被张锡元铭记在心了。第二天,他到提督府,找管事的商量。这个提督府建于雍正元年(1723),设提督,由直隶总督节制,辖三屯、石匣、山永3协,昌平、河屯2营,清朝覆灭后废弃。这时的提督府已经衰败了,张锡元想借提督府给村里办一座小学堂,得到了赞许。于是他把自己的积蓄拿出五千银元交给了当地的国民政府成立的小学筹办组,对房屋进行修善,并说不够回去再凑。他回到察哈尔以后,又找到冯树铭、鲜俊英等老乡筹款,让他的部下也力所能及的捐出一部分,总共又筹得两万五千银元,后差人送回到柳林营老家交到了筹办组。
古北口提督府格局
到了民国十二年(1923年)四月十二日,柳林营小学正式开学了,并聘请学问出众的钟蓬一担任首任校长。开学那天,张锡元在遥远他乡发来贺信。小学开学后,只有一个复式班,只收男生,校名定为古北口初高二级二等小学校,也叫古北口高等小学堂。连校长、教员、工友、会计兼勤务一共四人。教学科目是:中高班有国文、历史、修身,理科有珠算、尺牍,《四书》及英文;初级班有语文、算术、修身、大小字、唱歌、体操。《四书》课,高级班讲《孟子》,初级班讲《论语》。
张锡元的捐款除维修房屋和桌椅课具外,全部由学校放贷给当地的商会(分给商家的流动资金),月息二分,这样能维持学校的一切开支。学校开办两年后,也就是1925年春天,张锡元夫人和张锡元说,老家小学开办甚好,我也想把金银首饰卖掉一部分捐给老家学堂,办个女子部。张锡元一听非常高兴,赞许夫人识大体,有仁爱之心。沒过几日,张夫人捐了两千银元,学校用张夫人的捐款在提督府的西跨院建起了女生部,使柳林营里的妇女受到了教育。从此古北口东镇,西镇的孩子都到提督府里上学。
小学堂开学后,张锡元嘱咐学堂校长,要注重培养人,以后学堂老师从毕业生中挑选。自此第一届毕业生中前三名董宝华、刘佩京、杨俊如都留校当了老师、文书、会计等职。
古北口小学第十六班毕业师生合影
1937年七七事变后密云被日军侵占,伪密云县政府顾问日本人川本定雄到河西小学,提出把古北口小学改为县立,称“密云县第三小学”,学校转为公办。张锡元夫妇捐资的古北口小学由此改为县立了。学校的存款由伪县政府提走,学校实行招聘制,地方设校董会。第一任校董有举人马眉轩、耿镜平、刘华峰等人。校董事会招聘校长,到了暑假招聘教师:月工资定为一二年级教师三银元,三四年级教师五银元,五六年级教师八银元,校长是二十银元,工友只拿一银元,假期工资停发。当时的教师大多数是同学之间介绍的,个别是借校长关系来的。定工资是依据牛栏山乡师毕业的教一二年级;通州师范、保定师范的毕业生教三四、五六年级。后来学生多了,班级也从当时三个班增加到四个班。学制也改为初级三年,高级三年了。学校自选课本,自请老师,收取学费,初级班每个学生一元,高级班每个学生一元五角。日本人要求学校教学生日语,可学生们都不爱学。当时有个叫孙夺吉的学生,上课好搞小动作,只要老师教日语,他就捣乱,老师还没说话,他就“大大的,小小的,咪西咪西的有。”把老师气坏了,到校长那里去告状。于是学校把孙夺吉痛打了一顿。
古北口小学从第二任校长王法章开始,成立了夜校,叫做古北口平民学校,成年人,儿童均可入学,学的是《平民识字课本》和《珠算》。那时上夜校的孩子都是上不起学的。后来不管是日校、夜校,总之学校名气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到后来把提督府的房子全都占用了。
1988年县政协编写文史资料时,让我写一篇《解放前的古北口小学》,我找到我姑父蒲洪泽,和我的老师王玉,乃至当过校长的关幼春,他们都是解放前在河西小学上过学的人。我问他们还记不记得当时的校长。我姑父沉思片刻想起一位和王、关二位附议一下说,到解放前夕一共有9任,分别是钟蓬一、王法宪、彭大瑜、孟国斌、段续祖、武金寿、刘华峰、田普庭,其中王法宪先后当了两任校长。
1949年解放以后,河西小学还增设了农中,除古北口外还招收周边和高岭、不老屯、太师屯等地区的学生,密云城区的好多孩子也到这里上农中,一时间古北口学校在河北省打出了名气。
我是1963年入学的,我们班分在二堂的西跨院。每天上学都要提前走,到学校门口爬在大石狮子上玩儿,玩一会儿下来再到大堂前甬路上迈石条走石子,三五个同学一起搂一棵大松树转圈圈,谁先松手算谁输。输的人要扫教室,我们上学的桌椅都很破,稍不注意就刮破裤子。到了冬天,一个班只给一磋子煤球。学生要从家自带劈柴或棒子糊生炉子。学的是语文、算术、珠算、音乐、体育。我记得当时的老师有赵玉珍、鲜玉恕、王玉等,学校的工友我姑丈王玉深,田海老哥俩。那时的老师特别严厉。我们上一班有个叫魏焕全的学生上课爱搞小动作,鲜老师就让他罚站一堂课。
提督府门前的石狮子
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刚上二年级的我们也投身到这个运动中,教育要革命,政治要突出,学生以学为主,也要兼学别样。于是我们的学习由语文、数学改成了学习毛主席语录,背诵毛主席诗词,深读“老三篇”,早起到校后要做三件事,高举语录向毛主席敬礼,高呼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高唱《东方红》。到后来还要唱《大海航行靠舵手》。有一次,王玉老师教我们毛主席诗词七律二首《送瘟神》,为了让我们记得快、记得牢,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王老师手拿毛主席诗词说:“春风杨柳多少条?”我们答:“万千条。”王老师又问:“六亿神州怎么尧?”我们回答:“尽舜尧”……。风趣幽默的启发式教学使我们在一堂课里一首诗词就会背了。有一次,王玉老师在课堂上告诉我们,你们要学毛主席语录,也要学好数学,以后好找工作,然后拍了下大腿说:“好工作每月80块。”这件事不知是谁给捅到校长那了。第二天,王老师就被调到大西沟复式小学去了。
随着“破四旧”“立四新”运动的深入,到了1967年春天,学校因为是提督府,被列为“四旧”产物。大队革委会和贫下中农协会把“地富反坏右”分子组织起来拆了学校,四百多间房屋几天时间就拆光了,甬道石条被起,两边松树被砍,两个石狮被埋地下。一时间学校内乌烟瘴气。学校拆了,学生没地方去上学怎么办?大队决定用拆下的砖瓦木料在原院内再建学校,共12排,一排6间,总共74间,最后一排是连排,全部起脊平房。到秋天,我们又回来了,在平房里上课。每天除了学语录,学“老三遍”还要写大字报“斗私批修”。
我上学正赶上学制要缩短,小学五年制,中学两年制,我们上年级同学五年级和我们并班了。合并后的班里学习最好的是马士平(马举人的孙子)、刘云琪(刘翠苹校长的女儿),考试总是数一数二。最灵活的是李和义,画画,做个木头手枪,最革命的是哈德全,最有文艺范儿的是李淑文。
我清楚地记得,我们班有个同学叫金浩捷,是从河东转过来的,非常聪明好学,同学间人缘特好。有一天早上,学校里的松树墩冒起火,火球随风卷到院外,有同学看到后说是狐狸炼丹,有的说是鬼闹火。金浩捷听了同学的话说,鬼这东西,你信则有,不信则无。后来班上一同学给汇报到校主任杨振环那。杨主任又如实汇报给了县革委会,下午县革委军代表老万坐着212吉普车到了我们学校,要求师生必须和信鬼神现象做斗争,并让我们写大字报批判。布置了半天,学生沒人写,金浩捷在班上、校里写检查算了事。我们班合班后有50多人,人人都有故事,更何况当时学校有200多名学生了,每个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农户学生用白薯和非农户学生换馒头吃等等。
学校在1969年开始把幼儿园也并到校内,这样从幼儿班到初中一条龙学制,学校还招收一些河北省滦平县营盘大队稻池生产队的学生。我们上小学四年级开始每天有二节劳动课,有时下生产队干活,有时上长城上背砖送到部队建营房,叫学军。有时学校组织排演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参加县里汇演,或到驻军部队、各大队慰问演出。那时候的老师好些都是由北京派下来的,甄小泉、汪晓娇、张秀娣、奚艳荣、王君等,特别是汪晓娇老师,她母亲是电影《小兵张嘎》嘎子奶奶扮演者,所以她有天生的文艺细胞。我们学校的几出京剧都经她排演出来的,每年参加全县汇演总拿第一。1970年前后上了七年学的我们毕业走出了学校。有上北甸子五七学校的,有上高岭高中的。最幸运的是金浩捷、张淑媛直接上了密云师范,最差的是我回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在教育。
1990年,我在村里担任党支部副书记、经济合作社社长,张玉山是村书记,李晓江是村主任。有一天,接到乡里通知,说是乡长要过来给我们开会。下午三点多,乡长李永华,副乡长李少安等人到村里,李永华开门见山地说,今儿找你们就一个事,拆平房,盖教学楼。村里适当出点儿,剩下的乡里包葫芦头,还说每户也出点钱。这样河西召开村民代表会,通过了河西小学改建办公楼的决议。
建教学楼的工程直接交给了乡建筑队。建筑队用了半年时间前后建起了两栋楼。前楼为教学楼,后楼为办公楼。最后乡政府也沒让村里出钱,建学校的钱由建筑队几年免交上缴政府利润解决。学校拆下原提督府砖瓦木料运到万寿山下建了一处敬老院(今万寿行宫)。这样,一个占地百亩,房屋二百多间的小学就有了今天的教学楼。
百年小学曾经发生过许多故事,它像一部没有结尾的纪录片,几天几宿也演不完。用我的经历写了只言片语以示回眸。我想,假如张锡元和他夫人在天有灵一定会祝福家乡繁荣昌盛,祝愿家乡的孩子学业有成。
一座旧官府,学堂一百年。世事在喋变,不忘张锡元。送上一首《百年小学》歌词做为结束语:“百年小学校 ,值得我骄傲。湍湍潮河边,长城高山脚。迎着太阳出,伴着月亮笑。朗朗读书声,谆谆师教导。琴棋书画乐,德智美体劳。读书知世界,养德有礼貌。百年情怀深,代代出英豪。人杰地又灵,快乐正年少。”
(作者:王长青)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