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故事
深山峡谷一农村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2-03-29 09:57
  • 【 字体:      】

按:1955年3月11日《河北日报》刊发了著名作家浩然(梁浩然)《深山峡谷一农村》采访通讯,真实记录了密云县新城子龙王庙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农业合作化的事迹,现全文刊载。

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子

我站在密云县的地图面前,沿着万里长城这条曲线寻找龙王庙村的位置,整整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龙王庙村。我正奇怪,一个同志告诉我说:“要找龙王庙得看新地图,旧地图是没有的,因为在旧社会里,反动统治者除了征税、抢掠、抓夫之外,是想不到这个小山村的。”

前些天,我爬了八十里崎岖小路来到这里,当我翻过最后一道山,眼前出现了一条小河,小河从村西穿过,清晰的河水冲击着石子,翻着浪花,缓缓流去,像一条长蛇在蠕动。两岸的小沟沟里露出灰色的一排排新房,这便是龙王庙村。

这村长城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李秉钧和农业股长李秉魁二人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了这村的一切情况。全村原来共四十三户,三百三十四口人,八百多亩地。在抗日战争和自卫战争中,敌人烧毁了全村三十多间房,把全村的人都赶到外村去住,这里成了无人区。解放后,人们陆续搬回家来,一时很难恢复元气,当时家家没有吃粮。到一九五二年,人民政府每年都以超过全村农业税两、三倍的粮食救济这个村的农民。一九五一年要开始春耕了,当时全村一头牲口也没有,政府贷给这村十多头牛、六头驴,种上了庄稼。就这样,龙王庙的劳动农民在党、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重建起自己的家园,战胜了天灾人祸,光景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一九五一年冬天,这村党的支部领导农民成立起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现在已经全村合作化了。全村土地产量由战后平均每亩产原粮七十多斤的基础上提高到二百五十多斤,几乎超过战前一倍。

组织起来开渠浇地

我到这里的第二天,社长李秉钧领我参观了他们开拓的稻田和灌溉渠。在村西、北两面,一块块稻田连接起来了,稻田里已浇灌了冻水。每一自然沟渠处都修有“通水桥”,水从桥上流过去。李秉钧指着渠道对我说:“这几年我们村生产生活上都起了很大变化,就是因为我们听了毛主席的话,走组织起来的路,相信了科学,修建了渠道。”

龙王庙村这道小山川是十年九旱的地方,农民们多少辈子就是看着南道木河(安达木河)的水白白地流过去,而岸边的庄稼却常常旱枯而死。一九五二年春天,政府领导农民开展增产运动,村里的党支部动员十一户农民组织起来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一成立就提出要联合社外农民把河水引到地里,克服旱灾的威胁。这个提议起初遇到了一些人的反对,老人们说:“多少辈子这里就没有过稻田、水浇地,这不是胡闹吗?”也有的人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活神仙也不能把水搬上山呀!”

在这种情况下,由共产党员带动全体社员不顾人们的嘲笑和讽刺,克服着技术和物料上的种种困难,动手修起渠道来。党员李秉钧看到万里长城上的城楼子不用木檩,只用砖砌的门洞,坚固耐久又省器材,他便模仿着用石头砌成“通水桥”。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一条绳子、一根五尺长的木杆子代替了测量器,发挥了集体劳动的智慧,经过半个多月的工夫,一条长达二百三十丈的灌溉渠竣工了。放水的那天,全村老少都拥了来,离这里十多里地邻村的人也赶来参观,人们用惊奇的眼光参观了这少见的渠道。

当年,受灌溉的七十多亩稻子和杂粮丰收了,稻子每亩收四百多斤,杂粮平均每亩收了三百多斤,打破了历史上的记录。丰收的事实教育了人们,原来有些农民不相信组织起来能增产,通过它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现在他们相信了,纷纷要求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秋后农业社扩大到二十七户,达到全村户数的百分之七十。一九五三年冬天这村合作化了。土地连在一起,给伸展渠道扩大水田创造了条件,一九五四年春天,又开了一道三百多丈长的支渠,稻田扩大到一百二十亩,水浇地扩大到七十亩。

家家过着甜日子

李秉钧社长领着我南沟北沟串门子。我们来到李贵珍大爷家里。他家住着三间朝阳的新瓦房,屋里暖和和的,墙上贴着许多新年画,炕上叠着一垛花被子。李老大爷今年六十多岁了,一连三辈子都是新城子村地主“会元堂”的佃户,大儿子被地主给逼跑了,至今没有音信,二儿子李瑞才是个能干的小伙子。现在全家七口人,父子俩在社里劳动,婆媳俩在家,有时儿媳妇也去社里劳动,孩子们都上小学读书。一家人过着很美的小日子。李老大爷对我说:“现在过起甜日子,总也忘不了过去的苦日子,我越想越觉着这个国家好,越觉着对毛主席的恩情报不完。”原来,土地改革以前,他家三、四口人夜间扯着一条被子睡,冬天穿不上棉衣服,辛苦一年,吃不饱,扛了三辈子活,债务总还不清。土地改革时分到了土地,又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日子才越来越好起来,不光够吃够用了,还有了富余,今年他家就卖给国家八百多斤余粮。李老大爷把我领到他家过去住的那三间破房子前让我看。他说:“就在这间破房子里,我家受了几辈子罪。不挡风不挡雨,六月连雨天时,外边不下了屋里还下哩!那时做梦也没敢想能住上这样的新瓦房呀!”

在回来的路上李秉钧对我说:“由于农田产量的提高,全村农民的生活都起了根本的变化,先前全村百分之九十的户要政府救济,现在这些户大都变成了余粮户。去年全村卖了三万五千多斤余粮,家家户户都过起了好光景。”接着他告诉我:这条小山川离县城一百二十多里地,交通实在不方便,跟山外很少有来往,有时私商小贩运进一点东西来,贵得要命,一个小土布子就得八斗小米,所以一到冬天全村许多人穿不上棉衣,一天到晚蹲在炕上。可是自己生产的东西又运不出去,即便用牲口驮下去,来回住店加上脚钱,东西白搭还得赔路费。就拿李凤德说吧!有一年他家有六十多棵大梨树,收了梨运不下去只可烂在家里,一家大小却穿不上棉衣。一九五一年在离这里二里远的新城子村建立了一个供销合作社,政府用大汽车把东西运到离这村六十里远的石匣镇,合作社组织了当地牲口运输,把推销的东西驮到石匣,再把需要的东西驮回来,供销社把工业产品送到家门口,任意挑选,把这个偏僻的山村跟大城市紧紧连在一起。现在这村种地大部使用着新式步犁,还有双轮铧犁、水车、肥田粉、玉米脱粒机、喷雾器等。全村人大都是穿细布、花布,许多年轻人还穿上了针织品。自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全村添盖了六十多间房子。

美好的远景

在我离开这村的头一天,又传出了两个喜信,人们在互相打听着,盼望着。一个是农业生产合作社里要建立“保健室”,已选派三个高级小学毕业生到县卫生院去学习了,不久就要回来。一个是社内要建立“俱乐部”,县里并给他们买来一部新型收音机,已派人去取,不久就要在这里安装起来,收听国际国内的大事和各种有趣的节目。李秉钧社长指着满墙的苏联集体农庄的幸福生活宣传画说:“前二年山里的农民都说:山里连拖拉机都开不进来,社会主义多好,我们也享受不着。如今他们看了苏联宣传画,特别是有了近二年的体验,都认识到:科学发达了,自然要有适合山区的机器运上来,况且这些空山,要把松柏果树栽满了,该是我们多大的财富呀!”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