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老照片最早刊登在《晋察冀画报》上,照片中的四位军人身着八路军军装,站在长城上目视远方,从左向右依次为中共冀东区委书记、八路军冀东军区政委李楚离,十团政委吴涛、团长王亢、参谋长才山,在他们身后是一座巍峨耸立的长城敌楼。照片的注释为“1942年5月,冀东军分区政委李楚离和七团团长王亢、政委吴涛在古长城白马关上”。
2008年清明节,一群“长城小站”网站的成员到白乙化纪念馆祭奠烈士,其中有熊向晖(中共隐蔽战线和外交战线的杰出战士)的女儿熊蕾。熊蕾向密云县党史办的同志提及这幅照片注释的地点存在差错,照片拍摄地点不在白马关,而是石城镇南石城村西的长城上,这是“长城小站”众多成员,翻山越岭,在河北、北京一带长城上,经过9个多月实地踏勘、拿着照片认真比对后得出的结果。照片的拍摄者是八路军著名战地记者雷烨,在照片拍摄后不久壮烈牺牲,为了纪念雷烨,他们把照片背景中的敌楼叫作“雷烨楼”。
2008年夏,密云县党史办同志们按照熊蕾所指的大致方向,拿着照片到石城镇南石城村西的长城上仔细比对,终于找到了照片中的烽火台。烽火台上的楼橹已荡然无存、边墙也损毁严重,但烽火台台基与边墙延绵的角度和背后山峦与原照片基本一致。大家按照原照片人物站位摆拍了一张。
南石城与白马关相距几十华里,为什么照片的拍摄地点标注为白马关,部队番号由“十团”改为“七团”呢?难道是雷烨犯了低级错误?翻开历史,回首那段峥嵘岁月,才能理解其中缘由。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密云全境,对百姓进行残酷统治。八路军曾多次进入密云地区开展抗日斗争,因敌伪控制严密而未能建立起根据地。因此百姓中流传着:“树叶落,八路军走”的说法。1940年4、5月,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分两批进入密云,创建了丰滦密抗日游击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抗日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严重威胁着日伪的统治。
1940年9月11日始,日伪为消灭十团、摧毁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发动了为期78天的大“扫荡”。鉴于敌强我弱,十团采取避强击弱、内外线相结合的反“扫荡”方针,与敌激战37次,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为了摧毁丰滦密根据地,阻断老百姓与八路军的联系,日军在长城沿线划定“无人区”,驱赶百姓住进“部落”,到1942年3月底,日军在密云地区建起四合堂、白庙子、番字牌、白马关、石湖根等29个“部落”。对不离开“无人区”的百姓实行烧光、杀光、抢光、将庄稼片光的“四光”政策。
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平北地委和冀东党委发出坚持“无人区”斗争的号召。全体干部誓死不离“无人区”,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了反“扫荡”、反“围剿”、反经济封锁、反集家并村等一系列斗争。十团凭借人熟地熟,采取运动灵活的战术,打了多个胜仗,一直坚守在抗日根据地。
“雷烨楼”照片注释之所以“犯错”,就是为了在宣传八路军顽强坚持抗日斗争的同时,又保守军事秘密,向敌人释放假信息,达到迷惑敌人的目的。
白马关,当时是日军统治的一个重要据点,驻有一个中队的日本兵。摄影者雷烨故意把拍摄地点写成“白马关”,是对日军建立“无人区”的蔑视和有力抨击,也是对八路军进行反“无人区”斗争的宣传和力证。而将“十团”写为“七团”,既是保守军事秘密,也是为迷惑敌人,让他们搞不清八路军的兵力部署。另外,写成七团还有一个用意,七团是个大团,兵强马壮,由著名的红一师改编而成,名气很大。七团战斗在白马关是对敌人的极大震慑。看似不经意的照片注释,里面蕴含着用兵的睿智。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