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1日,密云水库开工建设。来自京津冀的20多万人,发扬“一盘棋”精神,建成燕山明珠——密云水库。为了修建密云水库,20多万亩良田被淹,60多个村庄、5万多人搬迁。尉红英的太爷爷和爷爷带着6岁的父亲搬离了老家石匣,她们一家60年的风雨沧桑路,浓缩着水库移民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太爷和爷爷魂系老家石匣城
尉红英老家在石匣西街,太爷尉仲书打过手饰,卖过文具,是个文化人。民国22年,太爷筹资办了个印刷作坊“宝和石印局”,有石印机一部、手搬铅印机一台,全家人从事印刷业,承印户口簿、名片、贺年片、布告等业务。后来尉家发展到20来间临街房,前店后厂。院子里有一口甜水井,两棵柿子树,十几畦蔬菜,从春到秋,时令蔬菜不断,如逢盛夏,院子蝉鸣鸟语的。“一化三改”时,宝和石印局虽说公私合营了,但尉家占的股份多,家道殷实,生活很富裕。随着1958年密云水库修建,建于明朝的石匣古城集体搬迁。当时,爷爷和奶奶都想不通,好端端的一个家就这样搬走了,谁不心疼啊!在搬家的头天晚上,太爷在院子里转了半宿,坐在井台上一锅接一锅地抽烟。
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大家看到水井被太爷填了。太爷说,无论是舍小家,还是舍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啥也别说了,搬吧。当时,搬迁户每家只能给两辆马车用一次,太多的东西根本拉不走。家里的掸瓶、帽筒、八仙桌、炕箱等装满好几间屋子的东西,整整雇人处理了3天。
就这样,尉家用两辆马车拉上重要家当,搬到了十几里之外的高岭公社瑶亭大队。他们一大家子十几口人挤在临时租的房里住,等待补偿的6间新房,一等就是两年多。打那以后太爷和爷爷,由一个小业主变为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进了“合建组”。当时的“合建组”就是把印刷、修表、修收音机等行当都组织在一起,印刷的规模一下子就小了,太爷和爷爷在合建组当技术人员。爷爷年轻,有文化,毛笔字写得好,当过村里代课老师,又在高岭、古北口印刷厂当了多年的技术顾问。
遇到雨水少的年份,石匣城旧址露出地面,年迈的太爷带着儿孙回到石匣老家。太爷抚摸着残砖旧瓦,讲着清晰而又模糊的陈年旧事,声音哽咽,家人听得眼泪汪汪。太爷和爷爷去世后,埋在了瑶亭村后山上,眺望着远方的水库,魂系碧波之下的石匣城。
父亲再生之地瑶亭
尉红英的父亲尉国光搬到瑶亭时刚满六岁。在本村读小学,1969年从高岭中学毕业,便来到了云蒙山白河大峡谷修建柏平公路。在险峻山崖上抡锤打钎,学会放开山炮。三年后回到了瑶亭,乡里了解到尉国光机灵又能干,就安排他去了高岭砖厂上班。从摔砖坯子到烧窑,他啥活儿都干过。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当上了砖厂厂长。1975年他与秀外慧中的侯凤云喜结连理,第二年生了长女尉红英,之后又有了一儿一女。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保护水库这盆净水,砖厂被关闭了。
1995年,尉国光当选为瑶亭村党支部书记,看着村子周围的荒山,他琢磨着:得响应政府的号召,要想富,先种树。他去县林业局找来树苗儿,带着乡亲们在水库上游的潮河边、房前屋后、山坡上全栽上了树,他自己栽了上千棵。村民为此编了一段顺口溜赞美瑶亭村的变化:“瑶亭庄,好地方,前有米粮川,后有花果山。”
2001年,尉国光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了下来,不想碌碌无为地度过余生,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他爱琢磨,动手组装一台加工杂粮的机器,生产“钢丝面”,面为玉米、小米、豆类等五谷杂粮,纯天然,易保存,且韧性十足,深受四邻八村百姓的欢迎。
每逢年节,全家人参加瑶亭的民间花会,父亲耍中幡,尉红英骑毛驴,母亲和妹妹跑旱船,弟弟走高跷。村里的民间花会已有百年历史,以杂耍说唱闻名于密云北部地区,其中耍中幡、踩高跷、跑旱船、十不闲等节目,深受村民的喜爱。尉国光是耍中幡的高手,他的耍幡技艺有些是村里老人传承下来的,有些是自己琢磨出来的。花会上他熟练地做着捧香、倒手、托塔、上肩、上肘、摆尾等一整套动作,总会赢得村民的阵阵喝彩。其中有一式托塔,原来是用手掌托起即可。尉国光64岁时突发奇想,能不能用大拇指把既高且宽的幡托起来。一次练习当中,中幡脱手了,重重砸在嘴上,把门牙都磕掉了。经过苦练、巧练,尉国光终于练成左右拇指皆可托幡的“一指禅”绝活儿。每当他托起高高的幡,走进附近村子、白龙潭庙会,乃至军营,年近70的尉国光感到托起的是自己和乡亲们的心愿,就像幡上面他亲手题写的那句话:风调雨顺民安乐。
尉红英水库人家不了情
出生在1976年的尉红英,是第三代水库移民,按她的话说,自己是水里的土命,与水有缘,一辈子离不开水。的确如此,她对密云水库有着特殊的情感,密云水库不仅改变了她整个家庭的命运,也改变了她自己的生活、工作轨迹,让她的人生风生水起。
1999年,尉红英到密云广电中心上班,一干就是10年。她当过记者、播音员,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分,连续多年获得市级播音主持类一等奖,国家一级播音员等荣誉。 2009年6月,尉红英代表密云县参加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我和我的祖国”百姓宣讲活动。其宣讲的《水库人家不了情》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那些移民以及曾经参与过水库建设的人,纷纷给她打电话,让她给刻制光盘,说是要留个念想。2009年10月,尉红英正式调到市委讲师团工作,负责全市的百姓宣讲工作,两年多讲了100场,让更多的人了解密云人民为了保水所做的贡献。2011年7月5日,她代表密云县走进人民大会堂宣讲《英雄母亲邓玉芬》,受到中央和市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为密云人民争了光。
正当尉红英的工作顺风顺水之时,2011年中秋节前的一天,她带婆婆到北京地坛医院检查,查出婆婆得了胰腺癌。大夫跟她说,也许能活3个月,顶多能活半年。她当时都崩溃了,哭着求大夫一定要救婆婆。婆婆一辈子不容易,为家里付出太多。她跟婆婆共同生活了15年,从来没有红过脸。为了照顾婆婆,她调回了密云,任河南寨镇宣传委员助理。
婆婆患病后期,不能吃喝,也不能躺着睡觉,她就跪在地上用打针的针管往婆婆嘴里注射豆奶。婆婆临终前拉着她说,你是我的好儿媳,更是我的好闺女。婆婆放心不下在部队当兵的小姑子,她安慰婆婆说:“您放心吧,我一定会像亲妹妹一样照顾她的。”2012年初,婆婆安心地走了。小姑子退伍后,她妥善地安排了小姑子的工作和生活。由于她的事迹突出感人,被北京市政府评为“孝心好儿媳”。
上善若水,尉红英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她是玖爱救助协会的理事兼宣传部长,几年来她和玖爱救助协会团队救助过重症肌无力患者刘胜楠、白血病患者祝蓬勃等好几十位病患。最令尉红英难忘的是走访大城子镇困难户王岳晖家的经历。当她走进这户人家,看到孩子瘦瘦的小脸儿,眼泪刷地就流了下来。尉红英说,王岳晖跟自己的女儿一样大,都是13岁,可小岳晖三岁父母就离了婚,父亲在外打工,小岳晖跟着爷爷过日子,爷爷不幸患上癌症,小岳晖从没有享受过母爱。
时隔数日,尉红英带着女儿再次到王岳晖家,她与4名协会会员当场决定,每月共同资助王岳晖家庭400元,让女儿与岳晖结成一帮一的对子。王岳晖家的房顶和窗户漏风,简陋得不能居住。她和玖爱救助协会领导班子商议,由几位会长和有能力的会员共同筹集了3万余元善款,为王岳晖家翻修了房屋。
移民一家子,情牵几代人。近几年,每逢春节,尉红英带着弟弟、妹妹几家人回到瑶亭村。看着父亲穿着帅气的演出服,灵活地耍着中幡,那种喜悦之情无以言表。花会的锣鼓敲得震天响,声音传到了水库的岸边,隐约之中,仿佛传来了老家的回响……
(摘自《京郊日报》 作者:陈奉生)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