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故事
我陪“李双双”回家
  • 来源:密云区史志办
  • 发布时间:2020-01-06 14:06
  • 【 字体:      】

当年村里的老书记在张瑞芳祖居位置指点介绍

晚年张瑞芳及亲属在金山岭长城合影

1988年,我正在密云古北口镇任党委书记。5月17日下午,县政协打来电话,说张瑞芳老师明天要来古北口看看,因为这里是她姥姥家。5月18日上午9点多,几辆小车开到了古北口镇政府,我走上前一看,下车的正是张瑞芳,陪同她的有五六个人,其中有县政协副主席段义溥,文史办副主任等,张瑞芳老师身边有三个人我不认识,经介绍才知道是她的丈夫严励、妹妹张昕和妹夫陈荒煤。

当年张瑞芳老师已经70岁了,下车后只在镇政府坐了几分钟,就在我们的陪同下走进了古北口镇,当来到供销社时,她停下了脚,注视着一片房子看了半天才说,这里就是我姥姥家(杜家大院),现在面目全非了,有点认不出了。

张瑞芳老师告诉我们,母亲廉维当年嘱咐她,有机会一定要回古北口镇看看,那是你姥姥家。这次回来,就是为还母亲这个心愿。

在古北口小镇里,张瑞芳一行一直逛到中午,老石桥、古城墙一一看过。在镇里的提议下,她就在姥姥家原址上的饭馆吃了午餐。上的菜我记得有扣肉,有香菜炒苦瓜,还有炒白菜等。饭菜都很简单,但都是家乡菜。吃到家乡的菜,张瑞芳觉得很香。

下午,我又陪张瑞芳一家人到金山岭长城。70多岁的老人一气爬到将军楼,体力不让年轻人。直到下午3点,张瑞芳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密云。临上车时,她不住地说,有机会我一定再来看看。可这一走,张瑞芳就再也没回来过。

此后,虽然张瑞芳再没来过密云,但我在1989年出差到上海时,专程到政协去拜访过张老师,并给她带去了家乡的板栗和核桃。张老师安排秘书接待了我,并叮嘱说,这是我姥姥家乡的人,要特别照顾。我还记得,当时桑塔纳轿车很难买,我就向张老师的秘书提了一下。没想到张老师特意托人办理了此事。现在买一辆车是件很容易的事,可在当时,能找到个指标真是雪中送炭。

前两天在报纸上看到张瑞芳老师去世了,心里很难过。报纸上的报道我都留了下来,做个纪念吧!真心希望这位慈祥的老艺术家走好。

寻踪

古北口杜家大院

7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距北京100公里的京北重镇古北口,穿过只能容下两车进出的关口,就走上了古御道。河西村的老书记张玉山说,御道原来都是土路,这几年才铺上了长条石。在路西的邮局前,张玉山停下了脚步,指着一个大铁门说,这里就是当年的杜家院。

现在的杜家大院已被一分为二,北面是个工厂,所有的老房都被拆了,盖起了几座厂房。仔细搜寻,还能在墙边处找到老房子的条石地基。南面的院里住着一户人家。七八间青砖老房已经十分破旧。张玉山说,这里应该是杜家大院的厢房,几间房还保存着当年的原貌。在当年,这里可是古北口最好的房子了。

张玉山回忆说,20世纪50年代,杜家大院的房子还都在。那时他从街中的正门跑进去,进院后是条“长街”,街两边都是房子,可气派了。

华丰胡同是廉维在北京城里的故居。

当记者来到东城区华丰胡同时,已没有人知道9号、10号院当年住过什么人了。9号院在胡同路北,10号院在路南。9号院已成了住着几户百姓的大杂院,而10号院却翻旧成新盖起了四合院。

“是那个电影演员张瑞芳吗?我们还真不知道她们母女在这里住过。这里早换了几茬人了。”

“10号院七八年前翻盖了四合院,很少有人来,也不知道什么人住在这里……”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说。

不管是廉维、张瑞芳,还是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站,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成为了档案中的史料。胡同中穿行的百姓,依然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

回忆

表姑张瑞芳和“李双双”一模一样

首都医科大学退休教授杜强先生是张瑞芳的表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忆了姑奶奶廉维和二表姑张瑞芳在北京的点滴往事。

杜强说,他的爷爷叫杜经田,是廉维(杜健如)的二哥,也是张瑞芳父亲张基的同学,表姑张瑞芳是张基与廉维(杜健如)的第二个女儿,出生在河北,但长期生活在北京(当时叫北平)。听老人们讲,每年表姑都会跟着母亲到古北口去省亲。所以在很多年后,张瑞芳谈到古北口时,印象很深,很有感情。

“古北口是京北重镇,我的爷爷和张瑞芳的母亲都出生在这里的杜家大院。杜家大院在御道的中街,是当时杜、李、高、刘四个大院中房子最多、最好的一处院落。原来院内有50多间房,都是青砖灰瓦的‘豪宅’。杜家大院曾发生过很多历史大事。像直奉大战时,冯玉祥的司令部就在杜家大院,冯玉祥也是从这里发兵回京发动的北京政变,把末代皇帝溥仪赶出了紫禁城。1933年,长城抗战开始后,古北口镇是日军争夺的重点,镇里有点钱的人都逃了出来,杜家大院的人也都搬到了北平。此后,杜家人再没回到大院里住过。”

记者了解到,杜家大院在抗战时期曾是日军驻古北口的宪兵队。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时,因为没人居住就充公了。后来成了当地的供销社,在院里有卖猪肉的、卖干果的,什么都有,临街的门脸房还开了百货店。改革开放后,这个院子又被转给了个人,开起了商店。

在杜强的心目中,姑奶奶廉维可以说是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他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前廉维在北平有六七处房产。新中国成立后,她把房产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党组织找到她,说你把房子都捐了,那你住在哪儿呀?后来,廉维只把华丰胡同9号的六七间房留下来养老。在这里,她一直生活到去世。廉维去世后,9号院的房子也捐给了国家。

“表姑张瑞芳一直工作生活在上海,姑奶奶在世时,她经常利用到北京开会的机会来看望姑奶奶。表姑性格直爽,率真,有话就说,跟她演的‘李双双’一模一样。”杜强还告诉记者,张瑞芳生前来北京时曾说过,她演过一部戏叫《母亲》,她自己认为这个母亲的形象她演得最好,因为其中很多细节都来自自己的母亲。

“前一段时间,大伯父张伯弨的孩子到北京来,我问表姑张瑞芳的情况。他们说,表姑住院了,已认不清人了。上月28日,表姑张瑞芳去世了。我是从报纸上看到的消息,上海亲戚家也没传话过来。我们并不感到奇怪和惊讶,因为家里就是这个传统,一切从简。”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