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故事
邓小平同志与密云
  • 来源:密云区党史办
  • 发布时间:2019-07-26 09:54
  • 【 字体:      】

邓小平同志曾经于1961年和1973年,两次来密云调研和指导工作,他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和一贯实事求是的作风,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61年密云调研的历史背景

在经历了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严重挫折和1959年开始的三年极端困难时期后,全党痛定思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总结和反思工作中的得失,1961年1月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国民经济调整。到1965年底基本完成,很快走出了发展困境。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经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为推动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贯彻执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在1961年初召开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正式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开始,经济调整的步伐和成效并不明显,一些同志还希望“用打补丁”的个别或局部调整办法来解决问题,“没有认识到必须后退一步才能调整”。由于下不了降低工农业指标的决心,已经失调的国民经济更加困难,工业生产大幅度滑坡。许多中央和省级领导人也处于“情况不明,决心不大”的状态。针对这种现状,毛泽东主席在九中全会闭幕会和1961年3月召开的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先后两次向全党发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3月13日,毛泽东主席亲笔给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和彭真等写信,要求他们深入调查研究,“希望小平、彭真两位同志在会后抽出一点时间(例如十天左右),去密云、顺义、怀柔等处……调查研究一下,使自己心中有数,好作指导工作。”

于是,小平同志带着毛主席的叮嘱,在这一年四、五月间和七月中下旬,深入到北京顺义、密云和东北重工业基地沈阳、鞍山、哈尔滨等地进行调研。经过几个月的调查思考,小平同志加深了对国民经济困难形势的了解,为推动调整方针的贯彻执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经济调整实践,不同程度地丰富了中共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积累了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这一时期,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的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比如:经济建设要贯彻综合平衡思想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要以群众满意和发展生产力为标准,各项工作都要有利于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些思想成果,保证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进行,也为改革开放后我们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密云调研的成果及影响

1961年5月10日,邓小平和彭真、刘仁等北京市领导来到密云县进行农村调查,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调查荒山所有制和加快荒山绿化问题,同时了解密云县的农、林、牧、渔、手工业和市场情况。

在参观密云水库后,邓小平和市县的领导同志座谈,他首先提出了怎样迅速把核桃板栗等林木果树发展起来的问题。当县里的同志回答:种核桃15年结果,一棵好树能产30斤后,小平同志说:“为了调动积极性,可以四级所有,国家、大队、小队、个人也分一块山,不出租,不纳税,永远归他个人所有,发展林木。你们这个县就是靠山吃饭,荒山是你们的一大笔财富,所以山区就要普遍展开讨论,看怎么绿化得快。凡是有山的地方,都要搞好国家、生产大队、生产队、社员个人四方面所有的关系,公社不要留了,哪些归哪级所有,做出规划。搞自留山搞得好的要奖励他。荒山绿化要搞规划,分级管理,搞检查。要规划好核桃、栗子搞多少,放在哪里,谁去搞,还要搞点用材林。社员有自留地,也要搞自留山,社员每人达到四五棵、十几棵核桃、栗子树就好了。花椒要多种一些,在太行山种的就多。他还指示:果树要管理。都绿化后,气候就变了。“密云不雨”,以后都种上树就好了。

随后,小平同志又问:“果树的管理政策怎样?”县里作了汇报说:除屋前屋后零星果树外,都由核算单位集体经营,大片木材林国有。小平同志说:“果产不必都购上来,哪些归小队、大队,哪些归县管,分分级,归社员个人一些,四级所有怎么样?对密云山区的原始森林,要专门组织国营林场,生产木材、间伐,就地搞加工厂,造纸厂,树枝、树叶等都要利用起来。北京搞个勘察队去勘察一下,除伐以外,要扩大,多植些树,多造些林,水库四周的山上就要栽树。北京要自己生产木材,还可以供应天津木材,对种树搞得好的,要奖励。”并特别强调:山林分级管理、山区发展规划,你们要搞一搞,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来。尤其提出也要分给平原地区群众一些山,平原要组织力量包山林。

关于密云水库的库容、蓄水量、放水量,小平同志也一一仔细询问,然后指出:“水库这么大,要发展养渔业。并且特别嘱咐一定要注意谁的产业归谁,密云搞渔业,产权就应该归密云县。他又对密云水浇地多少,最高可达多少,能不能用提水方法浇山地等问题特别指出:有水才能多打粮,反正每人几年后要有千斤粮。你们要特别注意把平整地搞好,搞好高产。”见到有人在山坡烧荒,他又提醒大家说:要注意水土保持,开荒要有个政策,种树要管理,不要烧山。

在谈到手工业供销和市场问题时,他强调密云县要加快手工业发展步伐,要促进市场的繁荣,并特别强调:“市场要达到1957年那样繁荣。”接着他又问起了农村集市开放情况,县里汇报13日有集市,小平同志高兴地指着彭真说:“好,以后咱们来赶集。”

5月10日,邓小平从密云县考察归来,当天便和彭真一起,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就调整社队规模、公共食堂、家庭副业等7个方面的问题作出报告,提出了改进意见。不久,调查组又以北京市委的名义向中央及华北局写了6个专题报告,随这些报告还附有基层单位的典型材料19件。

邓小平的信和报告,综合在京郊农村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使许多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毛泽东1961年5月13日就邓小平和彭真5月10日的来信批示:“此信发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供参考”。

邓小平1961年密云调研,对中央农村政策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61年5月21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修改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这一文件吸收了各地的调研成果,取消和纠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受到了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

小平同志视察密云当天,县委就召开常委会,传达小平同志指示,讨论贯彻落实措施。修订原有规划,首先在全县开展兴修水利和绿化植树造林工作,由县委常委、县长等分片包干。对平原地区的旱地,通过平整土地,改善排灌,当年就全部浇上了水;在北部山区则劈山开渠,修建小型水库并利用坑洼地造蓄水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修建密云水库占了县里24万亩好地,许多果树被淹,广大农民对植树绿化非常积极,加上政策措施好,很快在水库四周专植板栗、核桃、苹果、梨等果树。既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更好地保护了京华水源。

1973年陪外宾赴密云参观

1973年11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陪同塞拉勒窝内总统史蒂文斯一行三十多人到首钢密云铁矿(现首云铁矿)参观。当时的《北京日报》做了如下报道:

“史蒂文斯总统和随同来访的其他塞拉勒窝内贵宾,今天由邓小平副总理和冶金部副部长杨殿奎陪同参观了北京铁矿,受到工人的热烈欢迎。

这个位于北京东北郊密云县的铁矿矿区,今天洋溢着中、塞两国人民的友好气氛。当贵宾们乘专车到来时,数百名群众挥动花束,向贵宾们致意。史蒂文斯总统走上矿区的高处,观看了铁矿的开采情况。主人指着一个个露天开采点,向贵宾们介绍说:这个铁矿是一九六九年兴建的。它为首都钢铁公司就近提供了铁矿砂。随后,贵宾们由首都钢铁公司革委会副主任郑绍宁、北京铁矿革委会主任金怀哲陪同,参观了矿区的生产过程。

邓副总理还陪同史蒂文斯总统前往密云水库,参观了发电站和水库大坝。”

时值小平同志复出不久,随后开展的工业方面的治理整顿正是从此时开始的。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全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将始终牢记邓小平同志对密云的指示精神,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群策群力,为把密云建设成为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