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故事
四纵三十三大队东进纪实
  • 来源:密云区党史办
  • 发布时间:2019-07-25 20:59
  • 【 字体:      】

一九三八年六月初,我们四纵队三十三大队(团),在纵队党委和宋时轮司令员、邓华政委的率领下,与兄弟部队一起从平西斋堂出发,浩浩荡荡地向冀东挺进,支援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为东进抗日、开创冀热辽根据地奠定基础。
一、激战兴隆
    我们四纵队是分两路向冀东挺进的。一路由宋时轮司令员率领三十四大队、三十六大队、骑兵大队和独立营,从南口至北平之间夜过平绥铁路;一路由邓华政委率领我们三十三大队和三十一大队,从八达岭至康庄之间过平绥铁路。当时,我大队派出一营攻占康庄车站,掩护主力夜过平绥铁路。当晚,三十一大队攻入延庆,占领永宁。尔后,登上四海城堡,又在怀柔、沙峪与敌进行遭遇战。经过三小时激战,全歼日军教导队百余人。纵队参谋长李钟奇同志负重伤,大队总支书记郑良武同志壮烈牺牲。
    我们这一路乘胜继续向冀东挺进,所向披靡,经汤河口、董各庄过白河,在古北口南的石匣附近过潮河,进入冀东境内。我大队随即接受攻占兴隆城的任务,沿通向兴隆的河谷奔驰前进。由于我军连战皆捷,声势浩大,胜利捷报四处频传,广大人民群众受到很大鼓舞。沿途群众奔走相告,目迎目送,笑逐颜开,心情无比喜悦。当我们路过墙子路时,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大爷翘起大拇指激动地说:“好样的!中国有这样的军队,老百姓有希望!”战士们听到群众的赞扬,看到这热烈欢迎的情景,大家的情绪更加高涨,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迈着整齐的步伐,高歌猛进!
   经过头道河、三道河、六道河几座村庄之后,于六月十七日中午到达距兴隆城二、三十里地的上、下前苇塘,部队停止前进,积极进行攻打兴隆城的各项准备。我大队党委认真研究作战方案,深入进行战斗动员,发动群众组织担架队。据当地群众提供的情况是:北山是兴隆城的要地,有敌人扼守,占领了北山就等于拿下兴隆城。
经过充分的准备,于当天下午六时,一声号令,部队集合出发。小分队(侦察排)沿前苇塘的大路向兴隆前进;主力部队走小路,直奔兴隆北山。行军中,我大队总支书记包森同志带领政治处全体同志,飞跑到队伍的前头。他们站在梯田埂上,进行宣传鼓动,打着竹板唱起了临时编写的攻城快板,不停地呼喊着鼓动口号。战士们像长了翅膀似地在飞速前进。“快步向前进,攻下兴隆城”的口号响彻云霄,此起彼伏,在峡谷中激荡。顿时,临时动员来的群众担架队也沸腾起来,你呼我应,互相鼓劲,异口同声地说:这支队伍象生龙活虎一样,老百姓的出头之日来到了。
    深夜,群山寂静,部队隐蔽进至兴隆北山下,乘着星光悄悄地摸上北山,于夜十时发起攻击,从东西两个山头同时猛攻。枪声、手榴弹声轰隆隆作响,北山头火光冲天,照耀星空,震荡着群山峡谷。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北山头,沉睡的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八路军从天而降,根本无法抵抗。经过二十多分钟的激战,我们迅速占领了北山头。与此同时,我二梯队乘胜前进,越过一条小河,攻进城区,直扑日军宪兵司令部,歼敌一部。残敌在夜暗中向城东南潜逃。于午夜十二时许,我大队夺取了该城。尔后,向承德、鹰手营子方向派出部队,控制要地,构筑工事,御敌反扑。
    次日,早八时许,从承德方向开来十八辆汽车,满载日军约八百余人,行至城东距我两华里处下车,展开队形向我反扑。我大队顽强阻击,第一个回合敌没能得逞。约九时许,日军派来三架飞机助战,轮番向我阵地扫射、轰炸,掩护其地面部队向我阵地猛攻。激战到中午,我军退出县城,控制北山。敌人又向我北山猛攻,我顽强阻击,共歼敌二百余人。我大队副大队长陈群同志负伤,营长赖翰生同志壮烈牺牲。当天中午十二时,我大队完成预期任务,主动撤出兴隆,返回前苇塘,召开祝捷、追悼大会,庆祝战斗胜利,悼念阵亡烈士,鼓舞士气,准备再战。
    兴隆告捷,人民群众欢欣鼓舞,兴奋地说: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来了,中国有救了!”我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腾房子,筹军粮,拉着战士的手诉说他们当亡国奴受的痛苦蹂躏,控诉日伪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正是这鲜明的爱憎,给予我们巨大的力量,激励着广大指战员前仆后继,浴血奋战。
二、转战燕山
    部队撤出兴隆,转战燕山,与敌周旋,继续向东西挺进,经墙子路、石匣间过一河谷到肥猪圈。然后,派一营去袭击六道河子之敌,对日军一个大队进行骚扰,掩护主力经兴隆至鹰手营子之间的红梅寺到兴隆东南方向的大、小水泉休整。此时,敌人已得知我主力的行动,驻守在兴隆、鹰手营子之敌向我发起进攻。我大队留下三营在该地牵制敌人,主力经双庙子向半壁山前进,拟经罗文峪出遵化。但时逢雨季,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东去受阻。
这时,我大队三营完成牵制敌人的任务,正向半壁山我主力靠拢,原进攻我大、小水泉之敌随即尾追到半壁山以西。我大队主力进行阻击,从下午五时许,激战至黄昏结束战斗,歼敌百余人,我伤亡三十余人。
    我大队自挺进冀东以来,虽连战皆捷,但由于作战频繁,伤员增多,已近百人。在没有后方的情况下,只有少数重伤员寄托在群众家中养伤,大部分伤病员都是跟随部队行动,临时雇用群众的毛驴驮和担架抬。这样下去会使轻伤拖重,重伤拖死,给大部队行动增加很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大队党委在半壁山地区召开临时会议,研究决定,将伤病员全部留下,配备相应的医生和看护员负责医护,并决定由大队总支书记包森同志带十二连掩护,在半壁山就地发动群众,坚持打游击。我大队主力则西转,经茅山到蓟县下营。这时,蓟县地下党李子光同志派王叔武和王磊(都是大学生、蓟县人)二同志与我取得联系,介绍了冀东人民组织暴动情况。我们立即将此情况报告纵队首长。根据纵队首长的决心,我三十三大队立即攻克蓟县县城,三十四大队随之攻占了平谷县城,三十一大队攻占了迁安县城。
    我们四纵队乘胜前进,频频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冀东广大人民群众。过着多年亡国奴生活的冀东人民,在我们党的直接领导下,纷纷拿起武器,组织人民武装,掀起了威震华北的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
三、包森支队
   包森同志是陕西省人,初中毕业,共产党员,红军老战士。历任民运干事、人民政府房(山)涞(水)涿(县)联合县县长、三十三大队总支书记等职。他对党忠心耿耿,是一位精明强干的指挥员,又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工作人员。当初,在半壁山留下他,是我们大队党委研究决定的。而包森同志在那紧要关头,勇敢地承担了这一艰巨任务。
包森同志提议留下的十二连,是邓华支队当初开创平西根据地时房涞涿联合县的警卫连。包森同志是该县县长,对这个连队很熟悉,很有感情。这个连队的骨干是一九三0年邓小平同志组织指挥的广西百色起义第七军部队的红军老战士,大部分战士又都是房山县南北窑、大安山附近的煤矿工人,觉悟高,战斗力强。
    包森同志留下后,没有辜负党的重托和领导的期望,我们从前线经常听到他们的胜利消息。包森带领的十二连,加上伤病员,近二百人,由于缺衣少吃,医药奇缺,困难是很大的。但在共产党员面前,天大困难都无所畏惧,他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迅速打开了局面。
    包森同志带领这二百来人,活动在兴(隆)、蓟(县)、遵(化)三角地域,即潵河两岸,长城内外。一方面加紧医治病员,另一方面深入群众,宣传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经过一段艰苦细致的工作,在群众中深深扎了根。军民并肩战斗,狠狠地打击了日伪军和汉奸,先后取得了六道河子、九神庙和佛爷来等战斗的胜利。队伍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到同年八月底,就从二百来人迅速发展到近千人,组成包森支队,这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晋察   冀军区十三分区十三团的前身,是威震敌胆的一支坚强的武装力量。
    九月下旬,纵队党委决定,除留下包森这支队伍外,还留下我大队副团长陈群同志带特务连(即十三军分区十二团的前身)活动在遵(化)、迁(安)、丰(润)之间的三角地域。此外,还有三十四大队的单德贵(此人后来叛变)带一支小部队活动在密(云)、兴(隆)、平(谷)之间三角地域。这几支队伍,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狠狠打击了日伪军,不断地鼓舞了冀东人民的抗日热潮。
    我们三十三大队在四纵队党委和首长的正确领导下,与兄弟部队一起挺进冀东,团结战斗,胜利地完成了支援冀东人民大暴动的任务。同时,又播下了包森、陈群两支队革命火种,为东进抗日、开创冀热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