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元朝的创建者忽必烈,至少有两件事与密云密切相关。
蒙古第四任大汗蒙哥率军进攻四川时死去,他的两个胞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了汗位而争斗了5年。这场汗位之争曾波及到密云一带。
蒙哥汗率军攻四川时,让忽必烈统军进攻宋国的鄂州(今湖北武昌)。蒙哥死讯传来时,忽必烈正在强渡长江。蒙哥汗出征前,命幼弟阿里不哥居守和林(今蒙古共和国哈尔和林)。1259年,蒙哥死后,阿里不哥开始行使监国职权,并开始谋取汗位。忽必烈知道这个动向后,回渡长江,轻装简从,急行18天到燕京(今北京),使阿里不哥派人在燕京招募军队的行动受挫。忽必烈遣散了这些军队,并积极开展争夺汗位的准备工作。1260年,忽必烈在滦河上游的开平新城宣告即大汗位。
阿里不哥得悉忽必烈即位,也立即宣布称汗,并派大军南下进攻开平和燕京,大有与忽必烈一决雌雄之势。忽必烈则亲率大军北征,阿里不哥的先头部队一战即败。阿里不哥一面派使者向忽必烈求饶,一面养精蓄锐,待机再动。1261年,阿里不哥领军南下,忽必烈也再次率军北征。两军在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西北两度厮杀,伤亡惨重,不分胜负,各自撤去。忽必烈本想亲自统军出击,彻底消灭阿里不哥的军队,不料传来江淮都督欲谋反的消息,故改变北征计划。
公元1261年秋,忽必烈将北征军队兵分两路,派尚书怯烈门等率蒙古军北上进驻和林,他自己带着精锐的侍卫亲军武卫军和几个汉军万户的部队南下,驻守在今密云一带的潮河川(今古北口镇境内),以北控开平,南控燕京。
兄弟间的汗位之争历时5年,到1264年,处境困蹙的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求降,忽必烈赢得了汗位,即元世祖。可见,潮河川是忽必烈“龙兴”之地。
忽必烈于1264年定都燕京后不久又改称大都,此即今日的北京。在定都的前一年,他已把滦河上游的开平升为上都。忽必烈并建两都,目的是以上都来联系蒙古宗亲,以大都来控御丰饶的汉地。随着元朝的巩固发展,大都成为首都,上都成为陪都。
今密云一带,尤其是古北口一路,恰巧就在两都之间。忽必烈在密云一带穿行过无数次。在他登上汗位之前,他就多次从开平经古北口一带南下处理政务或带兵打仗。蒙哥汗派他统兵南下攻宋那次,他即率骑兵大军在开平誓师启程,从古北口一带呼啸南去的。他成为元朝皇帝以后,更是频繁地往来于两都之间。每年春暖,忽必烈便携同他的后妃、侍从,从大都出发,沿途行猎,放鹰走马,至于上都,百官诸衙皆分司相随。忽必烈除了避暑纳凉、行猎自娱外,忽必烈还在上都接受蒙古宗亲姻戚的觐见,举行祭天等宗教仪式,也会在哪里接受外国使者。
忽必烈在两都之间经常走的一条路,就是从大都出古北口,沿潮河川上行,最终到达滦河上游的上都。忽必烈57岁成为元朝皇帝,80岁时病逝于大都。在这期间,他是密云大地上一位常来常往的“过客”。可以说,这条路上印满了他的足迹,沿途多有他的行猎之处。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大一统的时期,忽必烈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他虽然没有在密云境内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可他在这里留下的足迹并不少,足为密云增色。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