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故事
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
  • 来源:密云区党史办
  • 发布时间:2019-07-25 18:56
  • 【 字体:      】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于八月中旬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决定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的胜利。会议还决定开辟以雾灵山为中心的冀热边抗日根据地。一九三八年二月上旬,毛泽东同志指示八路军前方总部和晋察冀军区:以雾灵山为中心区域,有扩大发展前途。但是独立作战区域,派去的部队须较精干,且不宜过少。军政党领导人员需有独立应付新环境的能力,出发前要做充分准备。
晋察冀军区根据洛川会议精神和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指示,从红军骨干较多,战斗力较强的第一军分区抽调一部分军政干部,与一分区第三团组成邓华支队,先行开辟平西地区,并做挺进冀东的准备。二月中旬,在邓华同志主持下开会,根据上级指示,讨论开辟平西根据地和挺进冀东问题。
当时邓华支队有两个大队(由晋察冀一团主力扩编的):
三十一大队,由一、三营组成,有一千四百至一千五百人。大队长季光顺,政委杨克武。
三十三大队,由二营组成,有一千二百多人。大队长肖思明,政委李志远,陈群任副大队长,包森任总支书记。
后来,以三十一大队为主,从三十三大队抽调骨干,还有一部分游击队,组成三十二大队,有八百多人。大队长王效国,政委刘慎之。
另外,邓支队还有一个教导队。
邓支队的领导机构包括:
司令部,下分三个科:侦察科、作战科、管理科;
政治部,下分三个科:组织科、民运科、敌工科;
后勤部,不设科。
邓华同志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邓支队组成后,于二月二十号从涞源出发,经过东团堡、老婆岭、杨家坪、上下清水,于二月下旬到达宛平西斋堂。三月初,经金水口,占领怀来西之矾山堡、桃花堡,切断涿蔚之间交通,并占城司车站。
邓支队在平绥和平西山地及察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反动土匪武装,争取收编地方武装,发动群众,组织起统一的一千五百余人的自卫队,并逐步开辟了房山、涿县、涞水、延庆、怀柔、昌平、宛平、良乡等地区,建立了宛平、房涞涿、昌延怀三个联合县政府和各县抗日救国会,初步建立了平西根据地,为尔后向蓟平密方向发展、挺进冀东作好准备。
五月初,宋时轮支队奉命来到平西,与邓华支队会合,组成宋邓支队。宋支队原为陕北红军编成,辖两个大队、一个骑兵大队;三十四大队,大队长易耀彩,政委王再兴。三十六大队,大队长唐家礼,政委丁盛。五月中旬,为执行总部“配合冀东暴动”的指示,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同志任司令员,邓华同志任政治委员。纵队共五千余人,积极准备挺进冀东,配合冀东人民起义,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
六月八日,第四纵队在宋时轮,邓华同志的率领下,分两路通过平绥路,速向冀东挺进。
邓华政委率领三十一、三十三大队,沿途与延庆、永宁、四海之敌据点作战,消灭大部敌人,并于沙峪与从怀柔增援四海的敌坂垣师团一部百余人遭遇。我三十一大队迅速围歼敌人,敌除七人逃跑外,其余均为我歼灭。三十三大队,六月中旬进抵冀热边境。该队从墙子路出关,一举攻下六道河子敌据点,并于十六日攻克兴隆县城。部队曾一度进至鹰手营子等地。
四纵挺进冀热边境,长城沿线人民大受鼓舞。八路军所到之处,伪军、伪组织和民团纷纷瓦解,其成员各返原籍。对此,日寇惶恐万状。惊呼:“延安触角伸进热河,全热河行政无法行使。”敌人调集日伪军和民团围攻四纵,未能得逞。
七月上旬。冀东人民在地方党的领导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抗日大起义。大起义的全盛时期,组成抗日武装十余万人。其中属抗联系统的有七万人之众。
七、八月份,四纵按照中央的电示,在冀东西部积极作战,支持地方党和人民起义,并在抗联的配合下,先后攻克平谷、蓟县两县城。为了进一步配合冀东人民大起义,邓华同志率领三十一、三十三大队东进。由于敌人合力围追堵截,加之连日大雨,道路泥泞,部队跋山涉水,甚为艰难。但是,英勇的八路军指战员,排除困难,奋勇前进,于八月初攻克迁安县城。部队遂分驻于迁安、卢龙、遵化、玉田、丰润等地区,纵队指挥机关进到遵化东南之铁厂镇,与抗联胜利会师。
从六月到八月的两个月内,四纵主力和抗联先后攻克兴隆、乐亭、平谷、蓟县、迁安、卢龙、玉田等七座县城,解放数以千计的村镇,摧毁遍布冀东农村的伪政权,并一度切断北宁路,使火车停运达半月之久。当时,西起潮白河,东至抚宁,北到长城内外,南达渤海之滨,除铁路沿线和一部分县城外,都为四纵和起义军所占据。
八月下旬,四纵、冀热边特委和抗联领导人在铁厂联合召开会议。会议充分肯定了冀东大起义的意义和四纵进军冀东的作用,决定成立冀察热宁军区,推举宋时轮、邓华同志为军区正、副司令员。军区下设五个军分区,由李运昌、高志远、季光顺、洪麟阁等为司令员。同时,还议定成立冀察热宁边区行政委员会,以统一政权领导。在此以前,第四纵队还委派了几个县的县长,成立了一部分区、乡政府。纵队还派了三个小的游击队,在迁安、蓟县、遵化三个县内,动员群众,扩大部队。所有这些,都显示了建设根据地的端倪。
四纵党委会议还决定,东面以热南的都山为根据地,向平原发展,西面依托兴隆山区,向平原发展。都山为邓支队的根据地,兴隆山区为宋支队的根据地。
九月初,三十一、三十三大队和抗联十几个总队东渡滦河,拟进军青龙,建立都山根据地。因连日淫雨,山洪暴发,在进军途中又遭关外日伪军节节阻击,部队又退回滦河以西,转移到蓟县北部山区。当时,四纵一些领导人想把起义队伍全部拉到平西整训,以避敌“围剿”(有消息说,敌人要大规模“围剿”冀东)之锋芒,保存实力。
十月上旬,在邓华同志主持下,召开了九间房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河北省委、冀热边特委、四纵和抗联各部队主要负责人。会议决定八路军主力和抗联全部西撤,只留陈群、包森、单德贵三个小支队坚持冀东,每个支队各有二百人左右,分散在腰带山、洪山口、鱼子山等地势较好的地区。
中旬,总撤退开始。在西撤过程中,部队遭受很大损失。第四纵队撤回平西时,由万余人减少至四千五百人,浩浩荡荡的五万抗联大军,到达平西的还不足两千人。
(张环 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