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故事
“小白龙”精神护着一盆净水
  • 来源:密云区党史办
  • 发布时间:2019-07-25 18:55
  • 【 字体:      】

1941年,平北,刀光剑影、硝烟弥漫。抗日将领白乙化骁勇善战,令日寇闻风丧胆,人送绰号“小白龙”。是年2月,在密云河北村马营西山一役中壮烈牺牲。70年来,先烈们为民族大义献身的精神一直在延续
  “小白龙”不在了,可他的传说还在。
走进密云县石城镇,和任何一个人打听“小白龙”的故事,对方都会停下脚步,热情地和你谈上半天,透着敬佩——
大胡子,一米九几的大个子,一表人才;智勇双全,游击战打得出神入化。
  “十团白团长,人称小白龙,鬼子吓破胆,抗日真英雄!”
  “小白龙”的真实名字叫白乙化,著名抗日将领。1941年,春节刚过没几天,日军大举进犯平西。时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团长的白乙化率部迎战,在降蓬山与敌人激烈交火。手握令旗的白乙化,跃上山顶的一块大青石,高喊着冲锋的口号,不幸被敌人的冷枪击中,永远地倒在了这片热土上,年仅30岁。
  “‘小白龙’要能活到今天,就整整一百岁了!”在白乙化的牺牲地——密云县石城镇河北村,村民郭志兴,一位76岁的老人带记者到白乙化烈士纪念馆参观。“小白龙”的故事他百讲不厌。
   烈士陵园建在村南山坡上。面积不大,仅200多平方米;从外面看,最别致的是屋顶,像一顶八路军军帽,端端正正地戴在馆室上。沿石板甬道上山顶,白乙化半身石像,掩映在苍松翠柏间。
  “这石像最传神儿的就是眼睛。你仔细瞧,他往哪儿看?”顺着烈士坚毅深邃的眼神,记者看到不远处一大片湛蓝的水面,碧水长天,清风扑面,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群山之中,那,是北京人的生命水——密云水库。
   白乙化、密云水库,看似不相干,但记者在采访中,却感受到这两者血脉相承。
   1958年,密云水库开建,60多个村庄总计7万人搬迁。河北村被划为库区,良田永沉水底。“听政府号召,30多户人家搬迁故土。临走那天,哭倒一片人,一步三回头,铭心刻骨啊!可硬是没给政府添麻烦!”说到这儿,老人的眼睛湿润了。
两年修水库。“那年,我20啷当岁,村里的青壮年都争着上工地,推着小车赛跑,没白没黑地干。小家淹了为大家,土地没了还有一双手,‘小白龙’他们为让咱过上好日子,把命都豁出去了!咱这算个啥?只用了两年,建成了大水库。我们也住上了政府建的大瓦房。”
    上世纪80年代,水源保护,紧邻水库的河北村被划为一级保护区。“听政府的!厂子不开了,农药不使了,网箱养鱼收了;靠山傍水的,搞旅游属咱村条件好,看着邻村农家院、民俗游、侉炖鱼红红火火,谁不眼儿热?也有怨言,可至今全村没有一户人家搞民俗旅游,就怕污染了水库环境。舍小家顾大家,这守了五十年的老理儿,乡亲们懂!”村支书郭永江说。
“守着水库不吃水库,吃啥?听政府的,主打林果业。种蜜梨、鸭梨,种板栗,品种年年升级,虽然没有搞旅游来钱快,可大家都自觉不动‘这盆水’!腿脚勤快的村民,起早贪黑,到2公里外的黑龙潭景区做起小买卖,经营村里的绿色农产品,一年下来也有好几万元的收入。”
   守着水库护好水库。“牺牲奉献,政府没忘记咱们。现在,全村60多号人‘生态就业’,拿政府补贴,护林,护水,护路,当成了使命!”
   环库区路上,围网旁边,记者遇到村民郭瑞光,他身穿黄色马甲,左手提着塑料袋,右手拿着竹夹子,正细心清理枯枝落叶和垃圾。“不怕您笑话,自打当上护水员,我就养成了低头走路的习惯,见不得路上有垃圾。”
   提起白乙化,郭瑞光面向村北的降蓬山,“‘小白龙’谁不知道?那就是他牺牲的地方,我们小的时候常上去。他人留在这儿了,精神也留在这儿了,都说他的石像眼望着水库,那是在看着咱们建设家乡哩!”迎面,几个游客拿着钓鱼竿走过来,50多岁的他小跑着上前劝阻。
   漫步在小村里,房前屋后,整洁清爽,一畦花草一畦豆,几乎看不到乱扔的垃圾,闻不到异味。村民范云容告诉记者,每个月的12日是河北村的“白色垃圾回收日”,上个月她带着捡拾来的8公斤垃圾到村回收站换回4袋洗衣粉。
  “垃圾分类是个新鲜事,政府号召,咱老区人得带头!为调动大伙儿的积极性,村里高于市价收购可再生垃圾,对垃圾分类户还有考评,合格的每月给10元奖励,年底再按5%的比例评选出垃圾分类优秀户,重奖!既美化了村庄,还保护了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目前,河北村的做法已推广到西湾子、黄峪口、四合堂等村子。
   每年正月初九是白乙化的忌日,都要举行纪念活动。这一天,不用村委会广播,全村400多口人,扶老携幼,自发地走上山坡的烈士陵园,队伍排出几十米。“对烈士的这份感情,浸透在村里人的骨子里,要把‘小白龙’献身的地方建好护好,把烈士的精神传下去!”
   70年过去了,“小白龙”似乎从未远去。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