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抗战之古北口战役 长城抗战期间,中国守军在军事要塞古北口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一场具有战略意义的鏖战。长城抗战是1933年1月1日以日军进攻山海关开始的。长城各口中,山海关于1月3日被日军占领,冷口于4月11日陷落。而4月13日第29军也被迫放弃喜峰口。长城抗战中的古北口战役,始于3月10日,结束于5月15日。它是长城抗战中战斗时间最长的战役。投入古北口战场的中国军队有东北军第67军第112师,军长王以哲,师长张廷枢;南京国民政府军第17军之第2、第25、第83师;军长徐庭瑶,师长分别为黄杰、关麟征、刘戡;中国军队投入兵力达几万人。日军投入的部队有第8师团、骑兵第3旅团、第6师团主力、第33混成旅团,第16师团一部,第5师团第11联队,及空军、炮兵、坦克兵各一部,投入的兵力也达几万人。中国守军与日本侵略军在古北口战场共伤亡1.3万于人。古北口战场是日军进攻的主攻方向,也是中国守军防守的重点,是战斗最激烈、被日军称为“激战中之激战”的主战场。3月10日,日军向古北口发动进攻,长城抗战中的古北口战役开始。11日拂晓,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古北口发起总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10时许,第112师的将军楼阵地被突破,日军占领古北口正关,遂乘胜攻击第25师龙儿峪阵地。第145团团长王润波阵亡,师长关麟征亲临前线指挥,亦受重伤。第73旅旅长杜聿明被调任副师长,代理师长指挥战斗。12日,日军增加重炮和飞机向古北口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中国守军顽强反击,连续3次击退日军的进攻,给日军以重大杀伤。爱国官兵的抗日行动,得到密云人民的大力支持。老百姓纷纷腾出住房让给官兵,许多青壮年主动到战场救助伤兵,运送弹药,筹集粮草,送饭送水。县城南关附近的居民和北京爱国学生一起,设立粥棚、茶水摊、急救站等为抗敌将士服务。12日下午3时以后,伤亡4000余人的第25师被迫撤出古北口,转移至an>7名士兵扼守一小山头,先后毙伤日军100余人。日军动用飞机、大炮联合轰击 7名士兵的英勇精神,将7具尸体埋葬后,并在墓上注明:“支那七勇士之墓”。3个昼夜的激战,是日本侵略军入侵热河以来遇到的最激烈抵抗,日军死伤约2000人。3月13日至4月20日,战事相对平静,双方都在重新部署兵力。中国守军由第2师接替第25师防守南天门阵地。日军也从滦平东部调入大批兵力至古北口战场。这期间,2师和后来赶到的第83师分别组织别动队,迂回日军背后袭击日军,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日军曾于4月16日和18日分别用飞机轰炸了2师师部驻地石匣镇和17军军部驻地密云县城,无数密云民众被炸死炸伤,其状惨不忍睹。4月21日,日军开始向南天门阵地发起猛烈攻击。第2师苦战5昼夜,伤亡甚大,被迫撤出战斗,由第83师接替防守南天门阵地。第83师又英勇顽强的激战了3天,顶住了日军的进攻,无奈阵地完全被摧毁,遂撤至南天门以南600米之阵地。8个昼夜的激战,日军伤亡3000余人,其伤亡之大,为“九一八”事变以来所少有,但战线仍在南天门阵地附近。战前日军曾扬言“一星期之内攻下南天门阵地”,然而8天时间,中国守军仅后撤600米,殊出日军预料之外。5月10日,日军在又一次增兵后发起全线总攻,第17军将士奋力苦战,防御工事尽被炮火荡平,战况极为惨烈。迫于兵员大减,始撤至大、小新开岭一线阵地,南天门阵地落入日军之手。11日,第17军将士又血战竟日。12日,大、小新开岭阵地失守。13日下午4时,军事重镇石匣失陷。14日拂晓,第25师第75旅又在潮河右岸与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日军骑兵激战3小时。15日,第17军奉调撤出战斗,日军占领密云县城,古北口战役宣告结束。长城抗战之古北口战役,共毙、伤日军5000余人;中国守军伤、亡8000余人。战后,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在古北口南关外公路西侧,建起一座抗日阵亡将士公墓。1995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公墓规模较大,墓顶系用黄沙堆积而成,高5米,底部直径10米。墓的四周,用砖砌起1.6米高的花墙,东面留有一个门,门口两边筑有2米高的门垛,门垛上有挽联一副,上联是:“大好男儿光争日月”,下联是:“精忠魂魄气壮山河”。门顶上有四块铁方,上写“铁血精神”4个大字。墓的前方还竖立着一座高2.5米的墓碑,墓碑上刻有“癸酉年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14个大字。此次战役以失败告终,影响极大。密云县从此被分割成三部分:西北部白马关、鹿皮关、河防口以西以北的40多个村庄被划入了伪满洲国;古北口被日军占据;长城以内村庄属蓟密区,被日军划入所谓“非武装区”。更严重的是,战役结束后的5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