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爆发的长城抗战,是中国军队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鼓舞下,在华北长城沿线,以血肉之躯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打响了北京地区抗日的第一枪,被称为“激战中之激战”,以战况最激烈、战时最长,对战局影响最大而成为长城抗战的主战场。为缅怀抗日先驱,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亿万人民同心共铸“中国梦”,本刊特推出纪念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80周年专稿。
密云县古北口,“左枕居庸,右瞰沧海,南控幽燕,北捍溯漠”, 有“京师锁钥”之称,是北京的东北大门,是联系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重要通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3年1月1日,日本侵略者继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并扶植成立伪满洲国后,又以侵吞热河省并将伪满“国界”推进至长城沿线为目的,大举进攻山海关,中国守军何柱国部奋起反击,长城抗战爆发。2月下旬,日军分三路向热河进攻,热河省主席汤玉麟不战而逃,东北军万福麟部擅自撤退,日军长驱直入。3月4日,日军乘虚占领热河省会承德,随后开始向古北口、喜峰口、冷口等长城沿线大举进攻。由于承德经古北口距离北平最近,古北口成为日军的重点进攻方向。
日本侵略者的步步进逼,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热河失守,更是举国震惊,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出兵抗日。面对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国民党南京政府制定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命令驻华北的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各部坚守长城各关口,同时抽调中央军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开赴古北口。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2月25日自徐州北上,3月5日抵通县,8日抵密云,10日晨4时到达古北口;第二师2月28日在洛阳集中北上,3月8日抵通县,并于12日抵达密云石匣镇待命;第八十三师2月下旬集结于汉口,绕道洛阳,于3月25日到达密云。
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3月5日至12日的古北口保卫战。在中央军抵达前,驻防密云的是东北军第67军(军长王以哲)。3月5日,67军107师奉命向承德反攻,下午进至古北口外滦平县青石梁一带,即与南下的日本关东军第8师团川原旅团先头部队遭遇。107师奋勇迎敌,当即将日军击退。6日至9日,107师和6日夜里赶到古北口的第67军112师协同作战,在日军飞机和重炮轰击下浴血奋战,顶住了日军多次猛攻,在中央军抵达前顽强地守住了古北口。9日晚,107师奉命撤回后方休整。
10日晨4时,中央军第17军25师经急行军赶至古北口,经协商,由东北军67军112师在古北口长城构筑第一道防线,25师占据古北口南城两侧高地并向左右延伸,构筑第二道防线。 10日7时,日军飞机前来轰炸、侦查,此后每隔1小时往复轰炸一次,竟日未停。我军既无有效对空作战武器,又无对空作战经验,且阵地都是裸岩秃山,构筑工事极为不易,因此未曾接战已有相当伤亡。15时,日军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开始向112师守卫的将军楼阵地和25师守卫的龙儿峪阵地发动试探性进攻,在我守军英勇抗击下,日军退回原线。11日拂晓,日军发起总攻,以猛烈炮火掩护步兵和骑兵向龙儿峪、将军楼及古北口正面长城阵地进攻。日军第8师团师团长西羲义一亲临前沿指挥。25师和112师顽强抵抗,战斗极为惨烈。10时,制高点将军楼阵地失守,112师逐渐不支全面后撤,古北口正面长城阵地全部落入敌手。18时,112师撤离了古北口战场。
日军攻占古北口正面关口后,即乘胜向龙儿峪一线阵地包抄攻击,其一部则向南城阵地进攻。守卫龙儿峪的25师73旅145团与日军展开了反复搏杀,伤亡巨大,团长戴安澜负伤,形势危急。而占领将军楼之敌又以猛烈火力封锁了道路,使我无法增援。为夺回将军楼制高点,师长关麟征亲自指挥75旅149团向将军楼高地发起攻击。149团团长王润波身先士卒带队冲锋,负伤多处,仍拼杀不止,直至壮烈牺牲。激战中,师长关麟征被炸伤5处,血流如注,仍挥枪督战。149团官兵前仆后继,仰攻不止,但遭敌顽强抵抗,虽夺取将军楼南侧高地,但多次强攻将军楼阵地未果。当晚,关麟征因伤势严重回北平治疗,临行前指令由73旅旅长杜聿明代理师长,指挥作战。
12日拂晓,日军增加重炮和飞机向25师发起全面进攻。25师官兵顽强抵抗,连续击退日军3次大规模进攻。14时,日军攻势更猛,一部日军已攻至古北口东关附近,设于关帝庙的25师指挥部被敌机枪封锁,通讯设施全部被毁,日军还凭借将军楼居高临下的优势,封锁了古北口城至龙儿峪的道路,切断了守军前后方的联系,前方各自为战,万分危急。15时,25师被迫开始退守南天门预备阵地。在仓促撤退中,25师又遭敌轰炸、追击,死伤惨重。在全师撤退时,145团的7名士兵扼守着帽儿山,英勇阻击日军。日军恼羞成怒,用飞机和重炮反复轰击,又组织步兵强攻,以死伤100余人的代价才攻克山头,结果发现只有7名中国士兵的尸体。日军对这些中国士兵十分敬佩,将尸骸葬于山下,并在坟前竖起一块木牌,题写“支那七勇士之墓”。12日18时,25师撤至南天门预备阵地。当晚,第17军第2师赶到南天门接替防务,25师遂撤回密云休整。此战,25师与日军激战3昼夜,毙伤日军2000余人,自身伤亡4000余人,此战被日军称为“激战中之激战”。
古北口战役的第二阶段,为南天门阻击战,自4月20日至28日。3月13日至4月19日,日军暂停进攻,进行调整和补充。中国守军在此期间,抓紧构筑工事,同时派出小股部队袭击日军,取得一定胜利。4月15日起,日军将滦东方面的兵力逐渐向古北口转移,除原有的第8师团外,又相继增加了第6师团一部等,总兵力达到2.5万人。4月16日和18日,日军飞机轰炸石匣镇和密云县城,准备进攻南天门。
南天门阵地位于古北口城西南约4公里,东起潮河右岸黄土梁,西至长城八道楼子,长约10华里,南天门居其正中。八道楼子山高路陡,易守难攻,是防守南天门的制高点。4月20日深夜,日军一个大队偷袭了八道楼子阵地,对我形成极为不利态势。21日,第2师第6旅奉命收复八道楼子阵地,多次强攻未果,伤亡惨重。22日,第4旅旅长郑洞国指挥两个团继续反攻,官兵们一批批冲上去,又一批批倒在日军密集的枪弹下,终未得手。
23日7时,日军利用八道楼子瞰射之利,向南天门一线阵地同时发动猛攻,激战竟日。24日,日军用飞机重炮猛轰南天门中心阵地,工事尽被荡平。继而日军1700余人向该阵地发起一次次猛攻,10时许阵地失守。适值军长徐庭瑶正在前线督战,闻讯后立即指挥补充团反攻,经多次冲锋,于12时终将该阵地夺回。25日,日军不再出动步兵攻击,而是以前所未有的猛烈炮火对南天门阵地实施报复性轰击。从早到晚,炮击和飞机轰炸不断,许多中国士兵的耳朵被震聋。
25日夜,第2师因伤亡过大奉命撤至后方休整,由83师接替防务。26日,日军集中兵力猛攻南天门421高地,83师497团顽强抵抗,激战至下午,因伤亡过大,被迫放弃了阵地。27日,日军仍实施饱和轰炸,但未出动步兵攻击。28日5时,日军在烟幕弹掩护下,向南天门两侧阵地猛攻,并以战车掩护骑兵迂回两翼攻击。83师顽强阻击,与敌激战竞日,伤亡惨重,阵地防御工事全毁,被迫于当晚撤至南天门以南600米的预备阵地。日军也无力再攻,双方再次形成对峙状态。
古北口战役的第三阶段,是石匣一带的阻击战,自5月10日至19日。5月10日始,日军在飞机、大炮、战车掩护下,向中方阵地发起全线攻击,83师官兵与敌鏖战至深夜,终将日军击退。11日1时,日军5000余人发动夜袭,一部攻击左翼的小桃园、笔架山阵地,一部攻击涌泉庄、稻黄甸等阵地。激战至天明,日机飞临轰炸,日骑兵也加入进攻。守军竭力抵抗,双方反复拼杀。日军伤亡甚重,仅向涌泉庄、稻黄甸进攻的日军就伤亡800余人,但仍狂攻不止。下午,83师伤亡过半,被迫后撤至预备阵地,旋即由第2师接替防守。12日晨,日军出动4个旅团发起全线进攻,中国守军进行了拼死抵抗。第2师和25师在各自阵地苦战竟日,虽给日军以严重杀伤,但自身伤亡巨大,不得不且战且退。13日,日军攻占石匣城。14日,日军继续向南攻击,中国军队节节抵抗。至此,第17军又与日军连续激战5个昼夜,伤亡达4000余人。
5月15日,在获悉日军有“允许谈判解决战端”的意愿后,国民党北平军分会遂令第17军全部撤出密云。但日军并未停止南侵,19日,日军不战而克密云县城,而后继续向怀柔、顺义推进,其主力进至距北平城东北25公里处方止。5月25日,北平军分会派作战处处长徐燕谋随日本使馆武官永津比佐重到密云县城,向日军第8师团师团长西羲义一请求停战,草签了所谓“觉书”,继而于31日由北平军分会参谋本部厅长熊斌与日本关东军参谋副长冈村宁次签订了《塘沽协定》。
自3月5日至5月19日,东北军第67军和中央军第17军在古北口、南天门、石匣一带地区与日本关东军激战两月余,据不完全统计,毙伤日军不少于5000人,而67军和17军累计伤亡不少于12000人,其中十七军伤亡达万人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古北口抗战自始至终得到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密云人民的大力支持。红万字会中华总会用海内外华人捐款在北平设立临时医院,在密云县城和石匣镇设立战区医院,并在密云等地设立收容所20余处,专门收容逃难百姓和走散士兵。红万字会还组织数百人成立了18个救济队,带着战场急需的药品和物资分别奔赴石匣、古北口等各处战场,冒着战火参与战场抢救和收容安置。北平各界成立了抗日后援会,积极支持长城抗战。第17军25师抵达通县时,尚是单衣草鞋,无法抵御北方的严寒,抗日后援会仅用2天就筹措了数千套棉衣、棉鞋和皮大衣,及时送到25师。北平学生抗日救国会组织成立战地服务团,内设通讯、运输、救护、宣传、慰问等5个大队,分赴前线。清华大学发起募捐万件雨衣活动;燕京大学集资1.3万元购置了钢盔万顶;北大工学院和北师大附中的师生利用在机械厂实习的机会,赶制了1000多顶钢盔。大批部队开进密云,驻地民众腾出最好的房屋供官兵休息,并供饭供水。民众还自发的在各路口设立粥棚、茶水摊、急救站等为官兵和难民服务。密云青壮年积极投身到支前运输中。战场附近各村,妇女老人烧水做饭,青壮年负责往阵地上送,并负责输运弹药和伤员,还帮助修筑工事,一些人因在火线上奔波往返而负伤,甚至献出生命。3月中旬,战区民众应17军的请求,在古北口附近搜找到未及掩埋的25师官兵尸体500余具,各村纷纷捐献木材,有的老人把自己预备的棺材也捐献出来,各村木匠一齐动手,几日内就备齐了500多口棺材,将阵亡官兵装殓。5月下旬,古北口战事结束,仍有许多抗日官兵的尸体遗弃在荒僻山野。古北口一带民众自发上山收敛,共寻得尸骨360余具,民众含泪将尸骨集体安葬于古北口南门外,填坟时土不够,各村民众都去背土,填起了一座直径18米、高8米的巨大坟茔,取名“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俗名肉丘坟),并立碑。正因有战区民众的支持,古北口战场中国官兵才能在敌强我弱且无援兵的不利形势下,顽强御敌两月余,也正因此,招致了日军对战区人民的仇视和报复。战事期间,日军制造了多起屠杀民众事件,其中日军血洗古北口潮河关,全村409间房,被烧毁360间,仅80户人家,被杀害83人。这是日本侵略者在现北京地区制造的第一起惨案,是欠下密云人民的血债。
长城抗战虽然以中国军队失败而告结束,但奋战在古北口战场的第67军和第17军爱国官兵,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毅然打响了现北京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以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他们的英雄业绩将永载史册。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