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故事
对密云国民党武装的最后一战
  • 来源:密云区党史办
  • 发布时间:2019-07-25 17:22
  • 【 字体:      】

1948年12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四十八军经过14个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将密云县城攻克。这是人民军队与盘踞在密云的国民党武装的最后一战。从此,彻底肃清了国民党政府在密云的统治,全县人民获得了解放。

密云县地处北平的东北部,是华北通往东北的重要门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由此战祸连绵不断。抗日战争胜利后,密云人民迫切希望和平民主、修养生息、重建家园。但是,这一美好愿望瞬间就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行经破坏了。国民党政府派遣九十二军五十六师急速开进密云。原驻扎在密云的日军第八旅团及独立步兵第二旅团的部队也受五十六师师长孔海鲲的指挥。随后又将北平日军步兵1个大队及炮、工兵各1个中队调到密云前线。加上原伪治安军改编成的“先遣军”和各大乡的地主武装“义勇壮丁队”(伙会)。蒋、日、伪合流多层次围攻解放区。集中力量抢占了密云县城、石匣、古北口及平古路沿线等战略要地,并以此为中心大肆向外扩张,挑起了全面的反革命内战。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猖狂进攻,中共密云县委、县政府为了适应解放战争新的斗争形势,便于对敌斗争,将密云再次以潮河为界划分为两个县。潮河以西地区为乙化县,潮河以东地区为密云县。领导军民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反击。全国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大反攻阶段后,密云解放区军民也展开了全面攻势,对敌斗争形势开始好转。1947年8月,国民党十三军美式装备的1个连在伙会的带领下,又到河北庄一带“扫荡”抢掠。乙化县支队获悉,决定抓住战机消灭该敌。遂调集5个连分路将其包围。双方刚一接触,伙会队伍便四处逃散。而十三军那个连自恃正规部队,又有先进的美械化武器,便抢先占据了河北庄东山企图对抗。敌人以机枪组织起交叉火力网,使县支队的几次强攻都未取得满意效果。便改换了战术。集中火力支援主攻连的排长郭连华,助其迂回到半山腰,再隐蔽接近敌阵。就在敌机枪手换梭子的一瞬间,郭排长猛扑上去,夺过机枪,调转枪口向敌群扫射。敌人措手不及,纷纷向山顶逃窜。同时,县支队再次发起冲锋。前后经过1个小时的反复冲杀,将敌人全部消灭。共毙、伤、俘100余人,还缴获六零炮2门、机枪3挺和其他武器弹药一批。此后,境内国民党军队在人民武装的打击下,不得不放弃一些地区。解放区范围也由山边推延到了平古路附近。驻各地的伙会人数明显减少。其中驻唐子的伙会由70人减少到40人,驻小营的伙会由300人减少到180人,驻太师屯的伙会由40人减少到23人。

但是,敌人仍作垂死挣扎。1948年1月,国民党密云县政府命令躲藏在密云、石匣、古北口3镇的伙会成员,一律回到原乡构筑据点。还从各乡的伙会队伍中抽调300人,在县城集中训练2个月。企图增强伙会的战斗力,重整旗鼓,夺回已被人民武装解放的地区。一时间,伙会的破坏活动再度猖獗起来。反动地主、富农也乘机连续发动暴乱,杀害革命干部,抢夺武器,参加到伙会队伍。2月15日夜,马营村地主、特务发动暴乱,计划杀害护地队员、夺取枪支。行动失败后全部加入到溪翁庄伙会据点。2月16日夜,赶河厂村地富分子发动暴乱,抓捕4名护地队员后加入到小营伙会据点。2月18日夜,黄土梁等村的地主、特务发动暴乱,将领导土地平分工作的平北专署实业科科长曹前和中共乙化县委秘书云洲杀害,还抢走步枪45支,全部加入到溪翁庄伙会据点。古北口伙会窜到大树洼、大台等村,将八区区委书记刘瑞龙杀害,还对5名贫农团干部实施严刑拷打。又窜到遥桥峪村,打死民兵4名,抢走大枪5支。在巴各庄村,将正在开会的民兵和区干部包围,杀害3人,抓走7人。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人民武装组织了一系列打击伙会行动。董各庄的伙会到黄坨子修建炮楼,炮楼还未修成就被打回了小营据点。荆栗园乡和山南乡的伙会结伙到中庄修建炮楼,立足未稳就被消灭了100多人,只有20多人逃进了县城。3月22日,冀东十四军分区部队向密云县城周边的伙会聚集地发起扫荡战,连续拔除了潮河东部的石峨、焦家坞、提辖庄等据点。驻密云县城的国民党十三军得到情报,立即派一团的1个营兵力出城增援。可是刚到潮河滩的宁村一带就被包围了起来。经过4个小时的战斗,将敌军击溃。毙、俘国民党军和伙会160余人。人民武装还连续攻克了潮河西部的疃里、东西恒河等伙会据点。尤其是1948年4月取得了第三次攻打国民党密云县政府苦心经营的伙会大本营溪翁庄据点的重大胜利。

溪翁庄位于密云县城北部,白河川南口,是密云南部平原进入北部山区的交通咽喉。国民党县政府在这里建立据点后,集中了伙会和地富顽固分子200余人。他们四处抢掠人民的财物、屠杀革命干部和无辜百姓,反革命气焰一直十分嚣张。乙化县支队曾于1947年7和1948年初两次攻打该据点,均未成功。这次参加战斗的武装力量有:乙化县支队的6个连、怀柔县大队的2个连和平北军分区爆破组。人民武装在火力攻打之前,为了减少财产损失,实施了劝降计划。乙化县支队利用事先掌握的敌人联络口令,顺利进入了伪大乡,然后推进到碉堡的围墙外,劝其投降。但敌人妄图凭借牢固的防御工事负隅顽抗,拒绝劝降。人民武装遂于晚10时开始攻击。军分区爆破组在火力掩护下,首先将南、北两座炮楼炸毁,然后乙化县支队发起总攻,一举将其攻克。驻县城的国民党军急忙赶来增援,在途中就被怀柔县大队打了回去。攻打溪翁庄战斗,共毙、俘近200人。不仅使伙会的势力进一步削弱,更使驻县城的敌人失去了北面屏障。至1948年5月,解放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而国民党政府军控制的地盘已被挤压到了密云县城、石匣、古北口这三个点和平古路这一条线上了。

1948年6月,华北解放军为了执行全国统一战略部署,支援东北战场,粉碎华北、东北国民党政府军的联防计划,在冀东地区展开了全面攻势。6月18日夜,华北解放军第三纵队独立第四旅、第五旅及冀热察独立第七师,将敌人在密云三个重要盘踞地之一的石匣城包围。19日佛晓发起总攻,战至上午11时,将城内守军全部歼灭。同时还将附近的小营火车站攻克。计毙、俘河北省保安第二团官兵及伙会2100余人。人民解放军完成了战略任务后,于25日主动撤出了石匣城和小营火车站。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密云军民的斗志更加高昂,集中力量冲击敌人的交通运输线。致使国民党军队控制的铁路运输线完全瘫痪。国民党十三军运送物资只能依靠汽车在公路上缓慢行驶。人民武装又及时抓住战机,连续组织了打击敌人汽车运输队的战斗。9月下旬的一天,国民党十三军的100余辆汽车自南向北行驶。乙化县支队获悉,迅速部署在黄土梁一带截击。走在最前头的两辆汽车被炸毁后,堵塞了通道。另一辆汽车刚要掉头,油箱就被击中着起大火,横在了公路中央。使部分车辆进退受阻。后面的车慌忙掉头,逃向密云县城。此战,共击毁汽车3辆、截获12辆,俘获押运兵30多人、驾驶员10多人。不久,县支队又截获汽车3辆。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固守的密云县城、石匣城和古北口城,也已经形成被人民武装分割包围的态势,成为三座孤城。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按照快速、隐蔽的指示精神,未及修整即秘密入关,与华北解放军一起发起平津战役。迫于解放战争整体形势的压力,国民党密云驻军更加惶恐。28日,驻守古北口的国民党十三军六十三师一团弃巢逃进密云县城。29日上午,驻守石匣的热河保安团300多人也逃进了密云县城。至此,国民党在密云地区的势力范围只有密云县城了。

密云解放区军民在武装打击敌人的同时,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平分运动。1947年10月,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提出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依照“耕者有其田”的原则,将乡村里一切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为了贯彻这个大纲,河东密云县于11月22日在墙子路村召开专门会议,传达中央土地会议精神,学习《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始部署平分土地运动。会议决定成立县农会,为县级平分土地领导机构。另外成立5个工作队,分别领导各区的平分工作。各工作队下设工作组,分赴各村领导平分工作。会议确定三、四、五、六区的21个村为平分土地工作的重点村,其中六区为试点区。河西乙化县也于12月在张家坟村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土地平分运动。会后,从各村选出500多名苦大仇深的贫雇农,经过集中培训,作为平分工作的骨干力量。

土地平分工作组进村后,不再依靠原有的党支部和群众团体开展工??提高觉悟,树立贫雇农的政治优势。动员他们团结起来,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平分土地。随后召开全村贫雇农大会,成立以贫雇农为骨干力量的贫农团。在贫农团主持下,组织贫雇农诉说阶级剥削之苦,回忆阶级压迫之恨,批斗地主。重新查阶级,定成分。贫雇农的阶级仇恨彻底激发出来后,开始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经过丈量土地、清理浮财,进行平均分配。

在土地平分工作中,出现了严重的左倾偏差,甚至被敌人利用。左倾偏差主要表现在:对党内不纯现象估计过高,乱打乱杀,打击面过大,把中农错划成地主、富农,侵害中农利益等方面。河东密云县在“反报复”的口号下,有81人被乱石砸死。六区的被批斗户全部挨过打。关上村共有党员55名,其中25名被关押。下栅子村共63户人家,就有26户中农被批斗。oman">29户中农,其中17户被批斗。导致仅六区就有127名中农、贫农和党员干部在敌人煽动下叛变。1948年3月,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密云解放区开始纠正平分土地运动中的偏差。纠正偏差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团结中农的要求,正确对待中农。把错划成地、富成分的中农坚决改正过来。在不挫伤贫雇农情绪的前提下,尽量退还错分中农的土地和财产;坚决制止乱打、乱杀现象;建立人民法庭。有罪恶的地主、恶霸经法庭审理,依法制裁;恢复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按照政策整顿党组织等。左倾偏差得到明显扭转。1948年12月12日,以墙子路村为试点开始给农民颁发土地证。

从1946年的“五四”土改到1949年的新区土改,全县共有420个村庄完成了土改任务。共没收和征收地主、富农土地16万亩。其中,777户占总人口1.4%的地主的土地和财产被没收;1861户占总人口3.4%的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被征收;40004户占总人口72%的贫雇农分到了土地;12946户占总人口23.3%的中农也大部分得到了利益。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人民开始成为土地的主人,有利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各项事业建设。

频繁的战事给解放区经济造成了极大困难。土地荒芜、粮食奇缺、物资匮乏,许多地区人民的生活难以维持。因此,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就成为解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紧张的对敌斗争中,河东密云县成立了县、区、村三级生产委员会。广泛宣传搞好生产对争取解放战争胜利及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要求各级干部都要深入农村,带领群众搞生产。在生产中大力提倡互助合作,解决劳动力严重不足问题。1947年春,县政府首先在六区的达峪村搞拨工互助试点。该村共有86户466口人,其中劳动力356个,土地740亩,大部为山坡地。历年严重亏粮。经政府的引导,86户群众自愿组成14个拨工互助组,劳动力和农具统一调配使用,工效明显提高。有的组除种好地外,还腾出人手出去做买卖,收入均分。还有的组人手富余了就开垦荒地或精耕细作,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达峪村的经验在全县迅速得到推广,很快就完成了春播任务。

农业互助合作的成功经验,带动了副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河东密云县苍术会村是生产棉花较多的村,也有纺织基础。全村1104口人中116名妇女有纺织技术,有纺车115架。1947年3月,率先成立了纺织合作社,组织起12个妇女纺织组,计有100余户入股。合作社社员既是股东又是工人。先用原料棉入股,然后再领棉纺线,交线时领取工资棉,定期分红利。还可以用棉花换布,解决了棉花入股后的穿衣问题。在苍术会纺织合作社经验带动下,10个村共建起63个妇女纺织组,吸收117户的412人参加。仅上半年全县的纺车数量就比上年增加了1倍。25架织布机每月可织布600匹。纺织业发展起来后,染坊、油坊、粉坊等都纷纷效仿组织了起来。河东一、四、五区还办起23个石灰窑。一区从兴隆运煤,办起了墙子路煤栈。三区恢复了炭窑。还有很多人都搞起了家庭手工业。县政府同时还采取了扶持市场贸易、鼓励商品贩运、武装保护生产等一系列措施。有效的缓解了解放区的经济困难。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困难的缓解,解放区普遍恢复了小学校,并改革了小学教育制度,禁止办私塾,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办法。各村利用黑板报、识字牌等形式,加强成人教育,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

在加强解放区建设的同时,密云人民克服一切困难,以高昂的热忱争取自己的解放和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努力完成支援前线的各项任务。1947年10月,河东密云县与河西乙化县分别成立战勤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县的支前工作。组建起担架运输团,分赴各个支前站点随时待命出发。河西乙化县设立石塘路、黄土坎、白马关、冯家峪、白道峪、张家坟等6个中转运输站,负责支前物资的运输和伤员的转送。还在番字牌设立了兵站。河东密云县设立曹家路、令公、东庄、墙子路、镇罗营等5个支前供应站。每个站都备有运输队、担架队和民兵队。1948年初,解放军一部从密云过潮河执行任务。河东密云县四区和五区的百余名农民冒着零下的气温,连夜搭起40多丈的渡桥,使大军顺利通过。晋察冀野战二兵团的一个旅要经过密云,上级要求乙化县要在半个月内准备7.5万公斤军粮。当时谷子还未收割,广大群众在县委领导下,掐下谷穗,用锅炒干,再碾成小米。提前完成了任务。

解放区军民的不懈奋斗,终于迎来了与国民党在密云反动势力作最后一战的时刻。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野战军大举入关,参加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四十八军(十一纵队)为先遣军,奉命从蓟县经密云西进,穿越平北,直插张家口与北平的连接地带,执行截断平张通道,使援助张家口的国民党军队不能回窜北平的战略任务。密云县城是平(北平)承(承德)铁路线上的军事重镇,扼守着潮白河上的重要渡口。为华北至东北的交通枢纽。他虽然已经被人民武装紧紧包围起来,但仍然是平津地区国民党政府赖以阻挡人民解放军从东北方向围攻北平的一个重要军事防地。先遣军此次执行任务必然要经过这里。12月2日,四十八军行至密云,为了顺利度过潮白河,迅速前进,并且保障后续部队及辎重的顺利通行,决定顺路攻取密云县城。战前,一四二师师长欧致富亲自到县城东北的一座高山上观察地形,俯视城内敌人的动向,还活捉了两个俘虏。从俘虏的口中得知,县城里只有伪保安队的一两千人。根据这一情况,大家认为这是一个顺手牵羊,解放密云人民的好机会,随即作出了攻城部署:四十八军一四二师的四二四团在县城东北角负责主攻,四二六团在县城北门负责助攻;一四三师的四二九团在县城南侧负责攻打南门,四二七团、四二八团部署在潮白河西的统军庄一带,准备截击敌人的增援部队;冀东军区十四军分区所属部队、密云县大队及乙化县支队配合解放军主力参加战斗。12月3日攻城部队开始清扫县城外围的零散据点。一四二师占领了潮河大桥、檀营、冶山、沙河等地;一四三师收复了南门外的南菜园村;密云县大队配合十四军分区部队攻取了县城东门外的刘林池村;乙化县支队歼灭了李各庄和防守白河铁路大桥的敌人。这样,密云县城就完全暴露在人民武装面前。

1948年12月5日上午8时,攻击密云县城的战斗打响。县城东北侧的主攻部队四二四团首先开炮,随着炮弹的爆炸声,城墙上很快出现了一个缺口,缺口外侧形成了一道斜坡。随后,战士们在十几挺机枪的掩护下飞速越出掩体,跨过护城河,冲上斜坡,接近了城墙缺口。突然守城的敌人从缺口两侧的城墙根、城头上和城墙内的暗堡中发射出暴风雨般的子弹,组成一道密集的交叉火力网。英勇的解放军战士,迎着敌人的稠密子弹,向缺口猛冲。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又跟着冲了上来。但终因敌人的火力过猛,战士伤亡过大,仍没能突破敌人的这道火力封锁线。为了减少伤亡,攻城部队搬来炸药,对城墙进行爆破。但墙基石条又厚又硬,炸药威力不足,爆破没有成功。又采取用爆破筒炸碉堡、架绳梯强行登城等措施,均未成功。激战到下午2点,主攻部队仍没能攻入城内。

总攻信号弹升起后,一四三师四二九团架在城南潮河岸的8门山炮一齐开火。随着巨响,县城西南角城墙立即被炸开一个豁口。随后集中各种火力猛烈射向敌人阵地,敌人被压得抬不起头来。同时三营(突击营)八连(尖刀连)连长张忠森率领战士飞速向前冲击。张忠森不幸中弹牺牲。愤怒的战士们冒着弹雨直奔城下,一举登上城墙,占领了豁口。其它连队也紧跟着冲入城内,与敌人展开了巷战。登城后山炮停止轰击。瞬间守城敌人又组织起各种火力,封锁了突破口,解放军后续部队被拦截在城墙外。已经入城的战士被围困在城内,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和敌人反复拼杀,弹药耗尽,伤亡很大。七、九连只剩下数十人,艰守着一座破庙,依靠刺刀、石块与敌人拼死搏斗。攻城战斗遇到了意外的困难。

密云县城以石条为基,上面是高9米多的砖墙。现在守成的敌人为了保住性命又加高了1米多,并修建了射击的垛口。城墙内外还构筑了众多明碉暗堡。深、宽各6米的护城河也重新伪装,河底布满了尖木桩。还将城墙外200米之内的民房、商店及一切障碍物全部拆除,形成一道开阔地。城门都用沙袋堵死。大街、小巷及重要交通路口都修建了防御工事。原驻守古北口和石匣的敌人也集中到这里,使其更加易守难攻。城内实际屯有3个团和2个大队的兵力。即十三军一五五师的直属队和四六三团、四六五团,二九七师(暂编六十三师)第一团及1个警察大队和部分地方武装,约5000多人。比解放军直接攻城的兵力还多。 

为了尽快摆脱被动局面,打开城东北角的突破口,增援被困在城内的部队,一四二师师长欧致富赶到前沿的四二四团指挥所,制定出步、炮兵协同作战,并采用多种战术的作战方案。下午4时,第二次攻击开始。他们把山炮拉到县城北山坡上,动用仅剩的5发应急炮弹,对准城上的暗堡群。第一炮就把城墙上的一个暗堡炸毁。接着第二炮又炸毁了敌人暗堡。第三炮、第四炮正好落在城墙豁口底部。炮声未尽,冲锋号响起,早已隐蔽在豁口两侧的解放军战士蜂拥而出,终于打开了突破口,攻入城内。战士们在统一指挥下,一路沿城墙向西推进,一路往西南直插县城中心。二营副教导员吴恩庆身先士卒,带领五连战士一路冲杀,锐不可挡。六连副连长王毅臣率领尖兵班一直在前边开路,队伍冲进一片开阔地时,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战士们虽然弹药已基本耗尽,人员也有重大伤亡,但士气昂扬,越战越勇,冲上前去与敌人展开肉搏。有的战士刺刀折断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烂了就抓起石头、砖块砸。有的战士赤手空拳抱住敌人撕打。还有的战士拉响了仅有的特备手榴弹冲向敌群,同归于尽。

在城东激烈战斗的同时,城西南还在为争夺突破口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三营营长牛全泰中弹负伤。副团长杨贵生亲自赶到前沿阵地,直冲突破口,不幸被炸伤。在万分危急时刻,三连突然发现一条无人防守的直通城里的地洞。他们从地洞钻进城去,接应困守在城内孤立待援的解放军战士,使战势发生了转变。然而敌人仍疯狂阻击,在强大火力支援下冲击突破口。解放军战士发挥手榴弹的威力,将反扑之敌击退。激战到下午5时,又在城西南角打开多处突破口,冲入城内并向城中心推进。这时攻打北门的部队也已进城。敌人受到三路夹击,首尾不能相顾,再也无力反扑了。解放军三路大军奋力杀向县城中心,直捣鼓楼后的城防司令部和鼓楼西的国民党密云县政府。敌军及县政府官员见败局已定,便扔下士兵争先逃命。伪县长刘荫田换上便衣,只身潜逃。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邹国柱逃进居民家躲藏,后乘乱混出县城逃往北平。国民党一五五师师长欧孝全带着部分亲信,化装逃出县城。失去了指挥的国民党兵,有的放下武器向解放军投降,有的四散逃命。一部分残敌扒开西门洞的沙袋,打开城门,由白河大桥向西逃去,刚跑到桥中央,被早已守候在桥西头的乙化县支队迎头痛击,倒下了一片。残敌掉头逃回桥东,顺着城墙向北逃窜,在城墙拐角处又被打了回来。无奈只好奔下河床踏冰过河逃命。偏巧时值天气较暖,冰层很薄,敌人刚踏上去便掉进水里。不识水性的则葬身河底。那些游到对岸的也都成了俘虏。至22时,经过14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密云城内之敌全部被歼灭,国民党设在密云的最后一个据点被铲除,密云县城获得了解放。这次战斗共歼灭国民党官兵5307人,其中毙敌正规军948人、俘虏4359人(包括四六五团团长钟国雄)。消灭伙会、保安队等地方武装一批。缴获大炮、火箭筒34门,轻重机枪138挺,其他枪支2936支。人民解放军在这次战斗中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伤亡1143名。

攻克密云县城的战斗,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反动军队在密云地区的最后一战。从此,国民党在密云的反动势力被彻底清除,结束了国民党政府在密云的反动统治,密云全境获得解放。同时也打开了北平的东北大门,为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顺利入关,参加平津战役清除了一个障碍。

密云县解放的第二天,县委、县政府就组织人力物力投入到了平津决战和解放全国的伟大斗争中。河西乙化县支队除留1个连维护社会治安,继续剿灭残余反革命势力外,其余人员全部编入主力部队,开向张家口。12月19日河东密云县大队一、二连也调到军分区整训,编入主力部队。从各部门抽调一批干部组成南下工作团,随军南下,接收新解放地区。为保证平津战役的物资供应,密云县人民表现了极大的革命热忱。河东一区群众昼夜抢运军粮,从12月28日开始,10天时间就完成了10万公斤的运粮任务。四、五区群众仅用4天多时间就修好了潮河大桥,使东北大军顺利度过潮河开赴前线。河西地区还动员2500多青壮年组成担架团、运输营,跟随解放军开向平津前线。河东也建立担架团、运输团,参加了解放天津的战斗。整个平津战役期间,全县共出支前民工6000多人,担架486副,牲畜12650匹次,粮食25.5万公斤,食盐1.2万公斤,柴草1129.5万公斤。

为了适应新的革命和生产建设事业,密云东、西两部地区于1949年8月15日正式合并,恢复原密云县的建制和名称,结束了战争年代长期分制的局面。8月20日新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布了“响应上级党的号召,为建设新密云而奋斗”的决定。号召人民加强团结,互相学习,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为恢复和发展生产,逐步改善人民生活而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