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故事
瓦解“部落”斗争
  • 来源:密云区党史办
  • 发布时间:2019-07-25 17:21
  • 【 字体:      】

抗日战争时期,丰滦密根据地针对日军修建的“部落”村实施瓦解的斗争。“部落”,特指日军把若干村子的老百姓驱赶到指定村庄居住,村的四周修起1丈多高的围墙,只留前后两个门供人出入;门上建岗楼,墙内四角建炮楼,内驻军警和特务。这种高墙、炮楼的村庄,日军称其为“部落”,老百姓则叫它“人圈”。①“部落”简况。1941年11月下旬和12月初,即日伪军发动的万人大“扫荡”后期,就开始推行“无人区”计划,大肆“集家并村”,修建“部落”,企图以此来隔绝人民群众与八路军的联系,实现其“竭泽而渔”,彻底消灭抗日力量之目的。日伪军首先在抗日工作人员已被迫退出的第十二、十三、十六区,继而又在长城沿线的第一、五、七、八区北部大肆修建“部落”。到1942年3月底,“部落”即全部修成。仅丰滦密第一、五、七、八、十二区(均为今密云辖区)就有四合堂、对营子、大甸子、大峪、白庙子、火石岭等29个“部落”。敌人宣布“部落”外10里范围内允许种地,不许居住,为“无住地带”;被逼迫进入部落的人们,则失去了生产、生活、言论、行动的一切自由,只能像会说话的牛马一样任敌役使和宰割。生活上实行配给制,每人每年只配给少量“混合面”,一盒火柴、半斤盐和3尺布,而经过层层克扣,到百姓手里已所剩无几。有的“部落”每人每年实际只得布9寸。老百姓常年吃野菜、树皮、草根。有的成年人腰间只围一块布,有的全家只有一条裤子。几家人挤住在一种用柴草搭成的“马架房”内。房外到处是粪便、垃圾,夏天瘟疫流行,成批的人死亡。冬天缺衣少食,很多人被冻饿而死。1942年的一年内,每个“部落”最少也有70人到80人死亡。白庙子“部落”仅有4000人,一年中就死了160余口。冷风甸仅有17户人家,饿死的就达12人。②瓦解“部落”斗争的方式。瓦解“部落”斗争是反“无人区”斗争的重点。1942年4月,当日伪的“部落”刚刚建成时,丰滦密县委就针锋相对地作出了“瓦解部落”的决定,并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斗争。方式一,教育、争取、打入、掌控“部落”。利用写信、拜访、约会等方式对敌人的“部落”长、甲长进行教育,警告他们不要当汉奸,争取他们与抗日政府保持联系。同时,严厉镇压那些死心塌地与人民为敌的汉奸。大甸子“部落”距四合堂敌人据点500米,伪“部落”长、甲长倚仗离据点近,拒不接受抗日政府的教育和警告,为非作歹,遂决定除掉之。丰滦密第十一区游击队在群众配合下,夜间潜入“部落”将他们一网打尽。消息传开,许多“部落”长、甲长纷纷要求与抗日政府工作人员接头见面,表示愿意抗日。quo;的机会,选派可靠干部打入“部落”内部,达到控制、掌握“部落”的目的。四合堂建“部落”后,抗日村长王正亭奉抗日民主政府指示进入“部落”向敌人“自首”,敌人向他提出了“不再通八路”、“为皇军干事”等3项条件,他假装应允,骗取了敌人信任,当上了“部落”长,并以吃、喝等手段与四合堂据点日伪军建立了“亲密关系”。此后,他就利用“部落”长的“合法身份”和与敌人的“亲密关系”,领导“部落”群众进行“合法”的斗争,并多次从敌人手里解救出被捕群众和抗日工作人员。在抗日政府的积极工作下,争取“部落”的斗争进展迅速,到1942年底,丰滦密地区已有21个“部落”与抗日政府建立了联系,大甸子、西湾子、白庙子、宋营子等9个“部落”已被抗日政府完全掌握。方式二,动员和组织群众逃出“部落”。丰滦密第八区的对峪和大峪有几名中共党员带领15户群众坚持未进“部落”。区政府帮他们建好隐蔽住所,布置了严密的岗哨,帮助购买生活用品,还定期向他们发放生活救济和生产贷款,使他们种上了地,有了生活保障。丰滦密抗日政府以这15户人家的情况为例,向“部落”里的群众进行宣传,动员他们脱离“部落”。而“部落”里的群众都亲身经历着受奴役、冻饿、瘟疫和死亡的煎熬,正盼望着早日跳出这个人间地狱。因此,在抗日政府的动员和组织下,纷纷举家外逃。到1942年底,仅第八区就有35户人家逃出“部落”,其“部落”外群众已由15户增加到50户。方式三,秘密建立组织,领导“部落”人民开展斗争。动员组织群众逃出“部落”虽取得了成效,但难免使群众遭到损失。为防止群众受损,丰滦密县委决定改变斗争方式,不再动员群众外逃,而是在“部落”内秘密组建抗日村政权和抗日群众团体,还在西湾子等少数抗日工作基础好的“部落”内建起了党支部,领导“部落”人民开展“合法”斗争。白天,“部落”群众利用外出种地打柴的机会为抗日政府传递情报;抗日工作人员进入“部落”活动,群众有组织地为他们站岗望风。妇女们偷偷做军鞋,夜里从水沟眼里塞出去,第二天由外出种地的人偷偷带走上缴。群众知道八路军缺子弹,就千方百计偷敌人的子弹。1942年冬,白庙子“部落”驻上了伪满讨伐队,群众发现敌人经常互偷子弹换大烟和聚赌、喝酒,便也乘机偷敌人的子弹,并由自发??仅4个月,白庙子“部落”群众就送交子弹2000余发。方式四,组建武工队,武力瓦解“部落”。1943年,丰滦密县委、县政府根据斗争需要,动员和组织“部落”内的青壮年出来参加武装斗争,为防止敌人报复,抗日游击队夜间突袭“部落”,虚张声势,带走青壮年,以蒙骗敌人。是年底,已有半数以上的青壮年走出“部落”,且有相当多的人参加抗日游击队或武装工作队。1944年春,又从部队抽调一批班、排骨干,组建了由县委直接指挥的第七区、八区武工队,加强了以武力瓦解和消灭“部落”的斗争,6月,第八区武工队配合主力部队攻克了西湾子“部落”,俘伪军83人,缴获全部武器。不久,第八区武工队又攻克了宋营子“部落”。1944年6月以后,多数“部落”虽仍然存在,但大多数已有名无实了。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开展的瓦解“部落”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