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原老一区五道岭联合村的村长崔福来是一位坚持抗战、宁死不屈、英勇献身的抗日英雄。1902年,他出生于密云县白河岸边五道岭村一个中农家庭。由于他幼年上过私塾,有文化,而且为人正直,得到乡亲们的信任。周边三里五村闹纠纷都找他调解。抗日战争爆发后,长城内外逐渐沦为日伪统治区,在日伪的残酷统治和压榨下,人民的生活更苦了。1940年,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来到密云地区。十团的地方工作团来到五道岭开展工作。崔福来在八路军的教育下,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并积极主动地帮助地方工作团开展工作。他的三弟崔福长也参加了八路军,给中共丰滦密工委书记马力当警卫员。
1940年7月,为了培训基层干部和发展党员,中共丰滦密工委在王庄、水堡子村举办首届救国会干部训练班,抽调近百名抗日骨干参加学习。崔福来也参加了学习,由白乙化、马力、胡毅等军地干部亲自授课。学习结束后,白乙化在他们的结业证书上题词:“勇敢工作、艰苦学习,领导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到底”。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崔福来等人正式成为丰滦密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批共产党员。崔福来的家也成为当地的抗日堡垒户。马力等县领导和八路军工作人员经常住在他家。白乙化同志住在他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从不摆司令的架子,穿着件灰大褂儿,管自己的母亲叫大嫂,向母亲借书看,在聊家常中就把民情调查工作搞了。
培训班结束后不久,崔福来被任命为老一区五道岭、亮平台、石麻沟等几个村的村长。他积极开展工作,在联合村里建立了半脱产的武装基干民兵组织:自卫军模范队,担负着监视和袭扰敌人、搜集情报、破坏交通、为八路军秘密带路和送信等任务。由于崔福来的工作突出,几次受到丰滦密联合县政府和一区领导的表扬。
丰滦密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给敌人以很大的威胁。1940年9月11日开始,敌人调集密云、丰宁、滦平等地日伪军4000多人,对我抗日根据地展开78天的大扫荡,妄图扼杀新生的抗日政权。但在根据地军民打击下,敌人损兵折将,不得不草草结束了扫荡。我抗日根据地不但没有被摧毁,反而由原来的四个区扩大到16个区,崔福来家乡一带村庄被划为五区。经过反扫荡斗争的锻炼,他的斗争经验更丰富了。1941年10月4日,伪满和伪华北日寇纠集了万余日伪军联合对丰滦密根据地发动为期两个月的毁灭性大扫荡,制造“无人区”,实行惨无人道的“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在根据地内推行“集家并村”计划,把老百姓驱赶到他们指定的敌占区村庄或根据地边缘的“部落”居住,“部落”外十里范围内为“无住地带”,只许耕作不许居住;十里范围外为“无住禁作地带”,不许居住也不许耕作,这些地区统称为“无人区”,以实现其“民匪隔离”,彻底消灭我抗日力量的目的。针对敌人的政治阴谋,崔福来等抗日根据地的村干部们响应丰滦密县委提出的“誓死不离山”“坚持下来就是胜利”的号召,坚持根据地斗争。为了安全,他隐蔽在河东山上的石洞中,父亲崔明伦早晨假装拾粪,一举粪叉(平安的信号)他才能回家吃饭。后来,形势越来越紧张,全家人及村里人全部被强迫搬到东户部庄村。他一个人则继续留在五道岭坚持山地斗争,为八路军传递情报,掌管秘密活动站的盐粮,在山中种地并积极组织动员外逃的青壮年群众回山种地,坚持“无人区”斗争。在他的动员下,五道岭和附近几个村的山地都耕种起来。
1942年6月,崔福来和从敌占区跑回来耪地的十几个群众住在被敌人烧毁的房址临时搭起的窝棚里。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他出去给牲口割草,不幸被偷袭沙坨子的马营据点敌人抓住,但身份没有暴露。敌人偷袭一无所获返回后,发现了亮平台白河对岸山上的放羊娃和羊群,便强迫崔福来游过涨水的白河将放羊娃抓过来。崔福来游过河对岸后发现了隐蔽的群众,他想跑开引开敌人,被敌人开枪击中胸部。敌人让他游过来哄骗说给他上药,他想到自己若不过去,敌人过来后,隐蔽的群众就要遭殃。自己一个人死了,群众就能活下来,于是他将计就计,强忍着伤痛,游过了河。敌人待他上岸后,搜他的身。他将证件吃到了肚子里。这时却有叛徒偷偷地告诉敌人:他就是崔村长。敌人高兴地说:“好你个崔大个儿,我们可抓住你了!”原来敌人有各村干部的名单,可是有的人和名字对不上号。
抓住崔福来后,敌人严刑烤打,用棍子敲他的手和脚趾甲盖,逼他说出区政府和八路军的活动站、联络站及区政府的行踪。他宁死不屈,最终被敌人用刺刀刺死在五道岭村的猪圈里,年仅38岁。
崔福来牺牲后,区里给他开了追悼会,并将给敌人通风报信的伪保长王少宗、郭发正法。崔福来的妻子和留下的六个孩子也得到了政府的照顾。崔福来这个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抗日英雄,静静地躺在他战斗过的白河两岸的青山绿水中。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白河两岸人民的心中。
(孙明舜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