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历史人物
范迁“家无担石”
  • 来源:中共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4-10-25 17:08
  • 【 字体:      】

范迁(?—65),字子庐,东汉时期沛国相县(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人,初为渔阳太守,后升任雍州刺史、河南尹等。汉明帝永平四年 (61) ,迁任司徒。范迁一生“巍巍士风,清纯至简”,去世时“家无担石”(家里没有存粮,家境困难),被后世奉为清正廉洁的典范。

初任渔阳,智略安边

渔阳郡是汉时的边塞要地。从西汉建立后,就饱受匈奴的袭掠侵犯之苦,至西汉末期,渔阳地区在太守彭宏的治理下,出现了各民族矛盾缓和互融的和平局面。但在王莽建立新朝后,改匈奴为降奴,在始建国二年(10)出兵分道攻击匈奴,重新挑起了与匈奴的战争。至刘秀建立东汉,在建武五年(29),郭伋出任渔阳太守后,才逐步击退了匈奴的侵扰,使渔阳逐渐安定下来。

建武二十一年(45),匈奴结连乌桓、鲜卑,屡屡犯边,边陲萧条。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分裂,其中的南匈奴投降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而北匈奴依然叛服不定,经常侵扰边地。范迁即在此时,被征辟为渔阳太守。

在渔阳太守任上,范迁以机智善谋而著称,为戍守边关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他的手下有一位勇将名叫侯瑱,范迁委任他为全军统帅,不管是隐遁在山谷里的草寇,还是谋反的人,都派侯瑱征伐,并能很快平定。

范迁不仅用人得当,而且足智多谋,常常把来犯的匈奴兵将打得措手不及。他有时率军在半路设伏,阻击匈奴兵。有时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敌击溃。有时断其后路,使其军心自乱、不战而溃。有时虚张声势,每三人举一只旌旗,马尾拖拽树枝,扫动阵阵烟尘,猎猎狂舞的旌旗声夹杂在杂乱的马蹄声中,就像是千军万马在行进。有时率骁勇快速的骑兵杀到敌人眼前,在他们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连中军帐都给挑了。据《后汉书 • 郭丹传》(范迁未单列传)记载:“迁,字子庐,沛国人也,初为渔阳太守,擅以智略安边,匈奴畏之,不敢入界。”

举荐人才,不以权谋私

因戍边之功,范迁升任雍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刺史,又接镇合肥。后因廉洁奉公,政绩卓著,被调任河南尹,掌管京都洛阳地区。汉明帝永平四年 (61),郭丹(汉代名臣,以廉直公正著称,与郭伋等齐名,相善交好,时任司徒)以河南尹范迁有清行(纯洁的品行),向汉明帝荐其接任司徒(掌管土地、赋税、军队后勤供应等,与司马、司空并称“三公”)。任司徒后,范迁不以权谋私,任人唯贤,知人善用,为朝廷举荐人才。

据《后汉书 • 牟融传》记载:“(牟融)以司徒茂才为丰令,视事三年,县无狱讼,为州郡最。司徒范迁荐融忠正公方、经行纯备,宜在本朝,并上其理状。”意思就是牟融最初以司徒举荐的茂才(即秀才,为避汉光武帝名讳,改秀为茂。东汉时选拔官吏采取察举制度,朝廷要求公卿和地方官府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牟融即是司徒举荐的秀才)身份担任丰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县令,管理三年,县里无狱讼,为州郡之最。于是,范迁举荐其忠义正直、行为纯正,宜在朝为官,并上奏其治理情状。经过范迁的力荐,牟融脱颖而出,入朝任职,历任司隶校尉、大鸿胪、大司农、司空、太尉、录尚书事等。尽职尽责,非常有能力,受到朝野称颂。连汉明帝都多次赞叹:牟融真是宰相之才啊!这也说明了汉明帝对范迁清正倾力举荐的高度认可。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范迁可谓是独具慧眼,但他廉洁奉公,从不借举荐之机收受别人的钱财,也因此被后世奉为清正廉洁的典范。

一生清廉,堪称万世之楷模

范迁先后担任过渔阳太守、雍州刺史、河南尹等州郡官职,可谓是封疆大吏,后入朝又担任司徒,位列“三公”,位极人臣,而且司徒掌管着全国的土地和财富,是贪官眼中的肥差。但对于一生清廉的范迁来说,即便担任了司徒,依然两袖清风,家里也仅有几亩住宅地,以及祖上传下来的一顷田地。范家是个大家族,人口众多,他哥哥的孩子因为田地少,收入微薄,生活贫困,于是范迁就将仅有的一顷田地也送给了侄子。

范迁为何要这样做呢?并不是因为他很有钱,而是恰恰相反,他也很贫穷,生活清苦,没有多余的钱财接济侄子。他的夫人多次对他说:“你有四个儿子,但因为家里穷,孩子们别说田产宅院了,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你应该把所得的俸禄积存起来,作为后代的产业。”但范迁却说:“吾备位大臣而蓄财求利,何以示后世!”意思就是“我身为朝廷大臣,却为自己蓄积财产,谋求私利,拿什么给后世的人看呢?”

范迁担任了四年的司徒,在汉明帝永平八年 (65) 去世。他去世的时候,家里连一文多余的钱财都没有,剩余的粮食还不足一石(汉代时,一石约等于 29.95 公斤),以至于连棺材都买不起,丧事还是汉明帝特批大司农府动用公款,才将这位倍受人们尊敬的廉吏下葬。范迁的人品和德行为后世所景仰,他身为高官,任人唯贤,节操高洁,一尘不染,其清廉公正之名声已经到了令后世望尘莫及的地步,堪称万世之楷模。

(作者:张生军)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