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历史人物
古檀李氏四坊旌门
  • 来源:中共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4-02-07 10:48
  • 【 字体:      】

密云城南18里黍谷山下荆栗园村李氏家族,是密云最具代表性的簪缨世家(世代为官),自称古檀李氏。自元末初祖李大公从兴州(今河北省滦平县)迁居密云,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明清两代出过进士、举人6人,监生、贡士、秀才20多人,分别出任按察司佥事、布政司参政、户部员外郎、监察御史等职,为官清廉,耿介正直;更有名震一时与王阳明齐名的“关学”著名学者。李氏家族治家严整、家族和睦,耕读传家、诗书济世。朝廷先后为李家官立“六世同居”“五世同居”“进士恩荣坊”“举人绍美坊”四坊旌门。同时御赐功德碑、官祭乡贤祠,为乡里模楷。

积善百年出举人

李氏先祖在元代已有三代生活在密云黍谷山下,此支李姓为陇西李氏唐王李世民皇族后裔。因密云在唐朝称檀州,后来进士李淳,举人李玑、李沧、李傑等书写碑文、撰写文章等签名一律在自己名字前加“古檀”。

此支李姓密云初祖李大公,二世祖李诚,三世祖李忠,四世祖李鑑,第五代李玑、李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河南寨中庄村南陆续出土了李鑑、李琚、李沧祖孙三代墓志铭(现存密云文物所)。撰文和书写墓志的作者是当朝首辅、翰林院大学士、兵部尚书、户部侍郎等朝廷高官,当朝宰相为一介平民撰写墓志铭,密云历史上绝无仅有。可见当时密云李家的影响力。其中李琚墓志铭撰文为翟銮,北京人,明朝中期大臣,官至内阁首辅;书丹为魏璄,合肥人,贵州监察御史,太常卿,鸿胪寺卿、侍经筵(帝师);撰额为张瓒,沧州人,时任兵部侍郎,升兵部尚书。墓志铭详细记载了密云“古檀”李氏家族的宗族繁衍历史和李氏子弟为官履历等情况

结合墓志铭和相关材料可知,荆栗园李姓不是明代移民,是元末工匠官派到密云的,而且李玑、李淳、李沧考取功名所学专业都是“易学”,有家学传统。说明两点:一是李家不是种地的农民,是精通瓦匠、木匠或石匠的工匠,可能是官派密云修建皇家庄园及黍山庙宇的工匠。当时黍谷山上有邹衍庙、别谷院等寺庙,山下有辽萧太后所建皇家园林行宫别院——天柱(华林)庄。精通易学堪舆建筑之学的李家堪此重任。二是李家按朝廷要求将道教别谷院改建为佛教西岩寺,山下行宫可能没完工元朝就灭亡了,李家无奈留居黍谷山下,将华林庄改名为荆栗院,成为李氏家园。

等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李家已繁衍至第五代。这时期黍谷山下迁入大量山西大槐树移民,建立了很多密云中卫屯田卫所。李家与台头屯(今下屯)萧家、宁屯(今宁村)田家、河南寨宗家、中庄赵家,以及怀柔杜家、平头王家(时属怀柔)等明初大户或联姻或合伙,逐渐成为县南远西里的大户人家。

李氏家族自迁居密云起,大家族和谐相处,六代同居不分家,传为美谈。至第四代李鑑当家时,全家族上百口居于李家大院,子弟读书,举全族之力终于在明天顺六年(1462)李家出了第一位举人李玑,并出仕做官最终官拜光禄寺主簿。弘治元年(1488)明孝宗皇帝以孝治国,钦赐李家立“六世同居”坊。此时李家百岁天祖李忠在堂,高祖李鑑82岁,李玑 51岁,李琚48岁,李淳20岁,六代曾孙3岁。后四年李鑑去世,长子李玑在京做官,家主传给李玑之弟李琚。

康熙《密云县志》记载,李玑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中举后升光禄寺主簿,负责朝廷重大典礼活动安排。为官清廉,性严正公恕教,并有长者风范,家族意识强,常与子侄研习为业,督促其勤学上进。堂弟李瑀,子李澍,侄李淳、李沧,孙辈李俸、李仕、李傑等在李玑教育影响下先后入仕。至此李家从普通匠籍一跃成为官宦之家。弘治年间朝廷再次以“五世同居”立坊旌门,以表彰李玑、李琚兄弟之贤。正德年间李玑致仕,嘉靖初年去世,享年90岁。万历六年(1578)入祀密云乡贤祠。

康熙《密云县志》关于李玑的记载

李琚,县学生,之后未出仕做官,回乡任里长义官,“公义望严能平家众,故李族益贤”。父亲病重大夫说“粪苦不死”,李琚亲尝味苦而喜。寒冬时有韩姓村民酒醉坠冰,李琚脱棉衣救之得免。凡乡里有婚丧不克、纠纷不济者竭力周全,修路搭桥、创立义学、医馆,多有义举,声闻宫内。嘉靖三年(1524)皇上赐八十贤翁酒帛,李琚受赐。“上蒙龙锡之恩,家集麟趾之瑞”,声望日隆,身体益强,“功名日益宏达,子孙日益蕃衍”。县内皆称“大善人”李二太爷。

举一反三名标青史

李玑子李澍,李琚子李淳、李泽、李沧。李淳子李俸、李泽子李傑、李沧子李仕。李淳、李沧、李傑先后中举,李淳又考中进士,李澍为国学监生,李俸、李仕县秀才。李泽未出仕,继李琚后出任第三代家主。

李淳,字德厚,是李氏六代长子,伯父李玑中举后,教习晚辈读书,李淳聪明好学,考中秀才后入北京国子监学习进修。于弘治十四年(1501)中举,弘治十八年(1505)考中进士,时年 38 岁,距李玑中举已经过去40年。这是李家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进士。正德初年,顺天府为李家立“恩荣坊”以示褒奖。

李淳考中进士后,授官南京大理寺评事,平反了很多南直隶地区的冤假错案,三年一度的考评,被评为第一,提拔为江西按察司佥事。之后又任山西佥事、升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从三品)。李淳为官清廉,政绩突出。同时是当时著名书法家,正德十一年(1516)为河南寨村观音庙、嘉靖六年(1527)为两河村观音庙撰写碑文,嘉靖中期80余岁去世。

两河村观音庙碑文(局部)

李沧,字德清,李淳三弟,是李家第六代中最聪明的一个,深受父亲李琚、伯父李玑的喜爱,少俊敏,有奇气,通于易,能文章,常诵曰:“ 人生当雄迈,庸琐龌龊非丈夫所为也。故其所为多劲挺。”弘治十一年(1498)中举,比李淳中举还早3年。弘治十二年(1499),顺天府在荆栗园为李沧立“绍美坊”。李沧中举后考了一次进士未中。出仕做官任过知县,正德六年(1511)升任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同知。连任三届9年,“奏课连最”三次考评全省第一。李沧在平阳主要有三大功绩:一是修建东关城,二是修建尧帝庙,三是倡导“关学”。

在平阳府期间结识了明代“关学”代表人物陕西人韩邦奇,原为吏部员外郎,因事被贬平阳府通判,与李沧为同事,期间两人亦师亦友,后来韩复官,升为山西巡抚(与李淳为同僚)、南京吏部尚书等职。李沧家传易学,对黍山邹衍律吕学颇有研究,对韩邦奇影响很深,从韩邦奇《易学启蒙意见》《见闻考随录》《禹贡详略》《律吕新书直解》等著作中都能体现李沧的哲学、理学甚至音律学思想。韩邦奇的著作多为李沧为其刊印并做序题跋。

李沧成为“关学”中河东学派的著名学者。正德十五年(1520)由于成绩突出,李沧被破格提拔为户部员外郎,参知政事,刚到户部就感慨:京师是天下的根本,没想到国库竟空空如此。当即上疏皇帝请开漕运增加京师漕粮以充国用,奏准。不久正德皇帝暴毙,嘉靖即位。

嘉靖初年发生“大礼议”之争。围绕嘉靖帝的本生父亲的称谓(祖制应称叔父)的问题,廷臣与皇帝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嘉靖三年(1524)七月杨慎等240多名在京官员,在左顺门跪哭谏大礼,即“左顺门事件”。嘉靖大怒,廷杖致死17人,免职罢官充军100多人。李沧在列,但处罚相对较轻,罚俸回籍,之后未见起用。嘉靖六年(1527)他在《罗山静业堂记》中写道:“余自归林下,日与故人宴游,山水无远不到,到则饮、饮则醉、醉则归。”当年冬天郁郁而终,享年52岁。

李澍,李玑子,太学监生,出任陕西巩昌府徽州通判。正德十一年(1516)为河南寨村观音寺撰写碑文。

李傑,李泽子,李淳、李沧侄。嘉靖举人,任铁岭卫经历后升任浙江道御史。嘉靖二十三年(1544)为邻村台上村观音庙碑撰文。

万历初年,密云知县张世则申请朝廷为李玑、李淳、李沧等在村西北(现为中庄村域)李氏祖茔地官立功德碑,并将李玑、李琚入祀密云乡贤祠。但受李沧事件的影响,李家已大不如前,子孙散居荆栗园老宅、中庄、平头、台上等村。尤其李沧一脉受影响较大,李沧之子李仕,廪贡生未能出仕为官,英年早逝。李仕之子李德、李功为避株连迫害,“平坟砸碑弃产舍业”流落到口外兴州祖籍地(一说山东)隐姓埋名艰难度日。明末密云地区先后经李自成、清军入关等战争祸端,加之自然灾害等原因,人口大量减少。荆栗园村李氏家族也人丁不旺,李家大院和祖茔日渐萧条。

李氏后人重修龙碑坟

满清入关,土地制度发生变化,密云地区 90% 的土地被八旗圈占,原住民生活艰苦。荆栗园李家祖产被占,祖坟被平。清初河南寨地区迁入李姓、吴姓、张姓、金姓、王姓、谢姓、司姓等口外满族八旗子弟。

汉族李姓等成为他们的佃户、长工,过着艰难的生活。往日辉煌只能默默记于心底。

康熙年间,李仕曾孙李仲文(古檀李氏第十代)从避难地举家返回密云荆栗园。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清代李氏恰似元末先祖创业之初,历经五代百年再次中兴。仲文子庚清、庚清子经国、经国子兆慧、兆慧子天符、天符子宏林。也是到第六代出了清代第一个举人李宏林,再次成为官宦之家。深厚的家族传统、顽强的生存能力使古檀李氏中兴发迹。李宏林中举后与其子李九阜(贡生)在荆栗园起造一宅三院57间“长春堂”李家大院。为传承家族传统,家族40口四世同堂不分家。第八代李本章考中秀才,李本秀文武双科秀才,第九代李文龙中举,李文魁秀才开设“再生堂”医馆悬壶济世。“三代两举人,四代皆功名”实现了清代初祖李仲文光宗耀祖、复兴李氏的宏图大志。

光绪九年(1884)李文龙中举之年,村人在田间耕作时发现很多带字碎石。经拼凑后竟然是明代张世则所立李氏“功德碑”。碑文详细记载了古檀李氏的谱牒世系及李氏功名官阶功绩。李文龙呈报县府,争讼回赎李氏祖茔,并召集全族各支“祭天敬祖,重修祖茔,再续族谱”。依功德碑原意及谱系记载亲自撰写碑文,立碑纪念(村中俗称龙碑坟)。1983 年后在祖茔地陆续出土了李鑑、李琚、李沧三块墓志铭。“古檀李氏”谱系更加清晰。可惜新碑和李文龙所续族谱皆已轶失。

清代至 2000 年李氏传承十五代。从元末至今共27代约700年。古檀李氏经五朝700年赓续不断、有序传承,三次低谷三度顽强复兴。家族和睦,家教严整,书香门第,公恕待人,正道直行,堪称密云“第一家族”。

(作者:韩志正)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