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历史人物
王亢将军自传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2-06-02 09:27
  • 【 字体:      】

一、革命前之社会经历

(一)家境

王亢,学名王兴民,1911年生于辽宁省营口县虎庄区后邱家坎子村一个贫农家中。那时全家9口人(父、母、兄四、姊二),地4亩,生活主要靠父亲当店员和大哥、三哥在外当长工来维持。

王亢将军

父亲为祖父母独生子,幼时上过一年私塾,在20岁时祖父母相继去世,只剩他一人在外面当店员,在药铺、杂货铺当过学徒、住过菜园子,晚年在家务农,于1935年故去。

母亲幼时在姜家当童养媳,后来生下两男一女后死去丈夫,为生活所迫又与父亲婚配,系一劳动妇女,于1937年故去。

大哥王兴君,读过一年书,从十几岁即在外面扛活,系一农民成份,现于沈阳市大华铁工厂当大师傅(炊事员)。

二哥王兴臣,读过四年小学,是个旧军人成份,在旧东北航空军里一直混到上尉副官。“九一八”事变之后,曾在家住过两年,后来他又托人介绍到伪昌图县政府任科员,在1940年前后因疯病离职回家休养至今。以前虽说他当差很久,因有二嫂和侄辈们跟他在外,故对家庭及我读书经济照顾很少。此人的政治面貌,据我了解在1936年以前无党派背景,以后则不详。

三哥王兴有,未念过书。自幼即在外面扛活,年迈回家种地并有时为人家扛活,系一勤俭朴素农民,现于老家种地。

四哥王兴万,上过三年半小学,是个旧军人成份,此人社会经历很复杂。除在旧东北军混过外,在伪满军队、国民党军队都混过,均当医生。据我了解,在1936年以前,此人无党派背景。1948年冬被解放过来之后,经解放军官收容所短期培训即分配了工作。现于沈阳市公安总队当医生。

(二)生长在老家时代(1911—1930年)

自我出生时起,即为家庭贫困时期,有时有吃不上饭的情况,自七八岁即随母亲拾柴火下地做零活,十一二岁曾在外村为人放牛。13岁这年,经大哥说通,母亲才准我上小学,由于学习用功,成绩较好,格外博得先生的赏识,并帮助解决纸张笔墨的困难,得以坚持到小学毕业。大约是在1926年由于奉票毛(货币贬值)的关系,可以将从前由奉票作价典押在外之土地,大部赎回,家庭经济好转。故得以继入高小二年卒业。在1930年的一年中,因我入海城师范念书,四哥订婚和买下准备盖五间房的材料,所需款项全系向人家债贷的。是年底,因还不起借债乃将土地又大部出押,因而中途失学。

(三)考入旧东北军航空军技术班

1931年4月赴沈阳,经王兴臣介绍入东北航空军技术班(培养修理飞机发动机技工)。“九一八”事变后,到北平南苑航空学校继续学习一年半,至1933年春张学良下野,全班学生统被国民党接收人员以技术程序不够为名,全部予以解散。我因在关内无事可找,无亲可投,于是年5月回东北老家,7月借送未婚四嫂到黑龙江克山县四哥处,本意想说通四哥能供我回北平继续上学,因其手中无钱,未能如愿,直到年底方回家。

(四)考入、离开沈阳铁路学院的经过

1934年春,赴沈阳投考铁路学院不第,即住闲于崔殿奎家。因客居久了,呆不下去,乃托崔殿奎(崔当时在铁路学院任雇员)介绍我到铁路学院当工友,日薪大约在四角钱,干了五个月,边工作,边温习功课。于1935年春,乃正是考入铁路学院。至于想考入该学院的动机主要有:入一般学校家里无钱供不起,而铁路学院仅自出伙食费,其余全系免费,且毕业后有技术在身,到哪都可以干一份工作,不至于失业。但在未入铁路学院之前,即1933年由北平回家,至考入铁路学院之前这一阶段,因有时感到苦闷,便从旧书摊上买些小说看。当时并不知道哪些小说是进步的,哪些是落后的,但看多了由于自己的家庭出身和当时所处的环境,就很自然地对一些进步的小说和杂志,如《大众哲学》杂志等,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是我接近新思想的开始,并引起了看小说时关心时事的浓厚兴趣。

在铁路学院为期两年的学习当中,目睹日寇对东北的统治越来越深,同时也看出即便由铁路学院毕业,在铁路上也不会有重要的职务给中国人担当。因此,常和一些具有爱国心的同学——石拓(衡阳铁路局)、赵腾(东北后勤运输部)、任玉衡(八一五回东北任县长坚持敌后斗争而牺牲),另有李保民、艾长友、王采儒、孙德有(因其七七事变前未入关,故未参加革命)等,谈些东北的形势和个人的将来,由于经常聚在一起,便引起日籍教师的注意和怀疑。1936年底期考时以我的成绩不及格为名,开除我的学籍。院方于当时即收回发给我的制服和书籍。我因当时东北正处于思想检举的时期,学院工友发现我已上了黑名单,为避免有生命危险,便借穿同学的制服,逃亡北平。

小结:东北航空军技术班之被解散。从前占有主导地位之工业救国,提高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思想,给了沉重的打击。目睹日寇对东北的统治越来越深,又打击了我当时所幻想的求一技之长,到处可以谋生的迷梦。决心走抗日救国道路,就缘于此。

(五)进一步澄清思想,打下跟共产党走的决心

1937年2月来北平,先到东北大学南校(工学院)找赵书麟(工学院三年生)。并经其介绍住下之后,又找见过去一些老同学。当时北平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浪潮仍在沸腾。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亦被卷入其中一个。由于三年来在东北,不能公开喊出“抗日救亡”的正义呼声,一旦发泄故表现热情,并参与抵制日货运动、东北大学南下请愿团的后援工作、西山老虎洞“民先”夏令营等活动。

当时,国民党对抗日救亡运动是到处加以限制的,并威胁说,凡喊抗日救亡运动的学生均指为共产党分子。本来在我未到北平之前,以置于日寇统治下的东北,对于抗日救国大业、对国民党同样是寄以希望的。因那时对国民党的亲日不主张抗战,我的认识是不清楚的。故不管什么党派来当政,只要他抱有抗日救国的主张,我就甘心跟他走。当看清了国民党限制抗日救亡运动的行为时,就使我对国民党由失望到憎恨,同时也促成我早日加入共产党的志愿。于1937年4月经李成春、李义两同志介绍加入了“民先”组织。七月又经“民先”组织介绍,随白乙化同志去五原扒子补隆垦区(又名东北新村)开垦。当时白乙化同志宣传东北新村的组成情况,是仿效苏联集体农场的组织形式,并说那里开垦的人多为东北流亡学生,大家在一起生活,并学习军事和政治,积蓄抗日救国力量,准备将来打回东北老家去。这些话虽然有夸大实际的成分,但的确坚定了我当时到垦区去的决心。

二、参加革命后之斗争经历

(一)在抗日战争的开端,我加入了党和党所领导的抗日先锋总队

1937年秋,日寇侵占了绥远,逼近包头。垦区大部分青壮年便武装起来成立抗日先锋总队,由白乙化同志任总队司令。我在二中队任小队长。于10月,经翟飞(东北防司任处长)、张化东(贸易部任局长)两同志介绍入党,无候补期。是年冬,随着队伍转战晋西北,到河曲县为扩大队伍,由该县动员委员会负责人徐文烈(120师宣传科长)同志介绍到巡镇基干队任指导员,主要任务是争取基干队员加入我们的队伍。当日寇进占河曲时,我们的队伍比从前扩大了,我被提升到一大队一中队任中队长。河曲煤窑沟的伏击战(白乙化布置组织),不仅打击了日伪军,壮大了部队的士气。对于毫无战斗经验的我,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并从此更加激起了我搞军事工作的信心和勇气。

1938年秋,我们挺进灵丘。由于半年来与敌人接触的经验,我深感自己缺乏军事知识。当经组织上介绍到三五九旅教导营学习,结业后又在该营担任一期教员。1939年春,调到平西萧克所部之抗日联军司令部任参谋长。由于提拔太快,加上组织计划能力弱,特别是缺乏实战经验,因而在工作上撑不起局面,并感觉很吃力,便产生了对工作不安心的情绪,曾一再要求到下面做些能从实战中得到锻炼的工作。

1940年元旦,抗日联军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第十团,调我任一营营长。经过一年多大小三十余次战斗,对于一个由学生出身,缺乏实际经验的我,的确给了很好的锻炼。并且从此自己能指挥小部队单独执行战斗任务了。

小结:自“九一八”事变后,已亲偿亡省亡家之痛苦。待一旦加入革命队伍、实现抗日救国志愿的时候,则满腔杀敌热情,恨不得一时全部倾泻出去。由于心怀如此义愤,故在战斗中或学习中一贯表现勇敢、积极、热情。同时也说明对民族敌人,是抱有不共戴天的战斗意志。但对一生还必须长期艰苦的献身,为自己阶级而奋斗,尚缺乏从理论方面来提高自己这一足够的认识。

(二)执行冀热察区党委提出的“三位一体”任务——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

1940年5月,在白乙化团长直接率领下,为执行平西区党委“三位一体”(巩固平西、开辟平北、坚持冀东)的任务。十团奉命全部开赴平北创建新的抗日根据地。待党政军到达平北、展开摊子之后,就引起敌人的注意,疯狂残酷的扫荡便随之而来。敌人为逼迫我们不能在平北站脚生根,入秋以后,即采取了不间断的反复扫荡。

由于对开辟根据地缺乏经验,故从开始时起即抱着小心谨慎和虚心学习的态度,并能够接受邓、宋支队于1938年退出冀东和离开平北的教训,进一步地体会到抗战的长期性。既要趁机打击敌人,更要注意保存实力,不该打消耗大、缴获小和死打硬拼的战斗,必须建立革命信心,准备做长期打算,反对“流寇”思想,这些关于创建敌后根据地的正确理论和经验总结,对于开辟平北根据地有着重要意义。

1941年2月4日,鹿皮关战斗中白乙化团长光荣地牺牲了,党决定由我接替白乙化同志的职务,继续同敌人战斗下去。

平北地区处于三个伪组织(华北、蒙疆、满洲)之间,因此敌人频繁的扫荡,是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的,敌人所实行的残酷毒辣的手段,亦为敌后抗日根据地有所不备。如长城内外,绵延数十里,敌人都实行“三光政策(抢光、杀光、烧光)”,敌人了解我们同老乡们关系是密切的,若赶走八路军必先赶尽杀绝山里的老百姓。这样敌人就认为八路军再无法站脚过冬了。于是敌人从1941年夏末秋初,便驱使大批伪满民夫到山里把所有的青苗全部割光。敌人对季节掌握得非常准确。连种葡萄、白菜、荞麦的季节都不肯放过,怕我们有利用的可能,目的为造成无人区,想把八路军彻底赶出平北根据地。当时萧克司令员给我们的指示:“你们所坚持的地区哪怕剩下一个村庄或一个山头也必须坚持到底。不能擅自离开。”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必须想出在无人区如何站脚与过冬的问题。就在这种条件下,发明了有火炕的帐篷和选择一些有战术价值的地点,囤积给养,建立驻军站的办法。终究以事实告诉敌人:八路军没有走,并在不断地给敌人以打击。

小结: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坚持平北无人区这一阶段(1941年秋至1944年春)。对我来说是处在最艰苦的日子。曾给我对敌人斗争意志上一段很好的锻炼。特别是在实战锻炼都有大的收获。对于抗日政权之各种政策(统一战线、如何开辟与坚持根据地的经验,锄奸、减租、减息等)。在执行上没有违法乱纪的行为。缺点是忽视理论的学习,以至于怪罪起比较残酷的环境考验,我认为除了我对革命事业抱有无限忠心外,与我出生于贫苦家庭和“九一八事变”后怀有民族仇恨心都是分不开的。

(三)晋察冀分局党校学习和解放战争时期对我的锻炼

1944年夏,参加分局扩大干部会议。会后入党校学习。在辩论当时“联合政府”能否实现这一问题的学习时,由于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低,总是摇摆不定。从此自己便注意学习政治理论,并进一步认识到:没有起码的政策知识,对于一个在单独环境里做领导工作的同志来说,关系重大。

1945年3月,出党校回平北军分区任参谋长兼热西支队司令。7月间,分局决定调我到冀东军区任副参谋长。为配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我于是年9月随李运昌司令员挺进关外同苏军会师。11月,东北局调我到东北民主联军野战后勤部任部长。由于从来没有搞过后勤工作,毫无经验,因而感到特别生疏,担子重、很吃力。林总当时对野战后勤部的组织曾给予“宁乱勿缺”的正确指示,同时我也了解,当时组织上对我也是放手提拔的,但自己总感资望低,主观上喜欢打仗,不愿意脱离战斗部队。故一再向李运昌(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同志提出,要求回战斗部队工作。不久因身患伤寒病离职休养。

1946年5月我军进入哈尔滨市时,组织任命我为哈尔滨卫戍区司令部参谋长兼军警联合稽查处处长。主要是掌管清匪肃特维护市区秩序的任务。在执行除奸反霸的政策上,掌握了“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基本方针。城市居民的法治认识水平较高,刚开始入城时就注意到了,因此对一切首恶分子均经周密调查和适当的逮捕手续,没有乱抓乱捕、肉刑逼供等错误行为。尤其是对犯人的赃物移交上,手续是清楚的。但由于过去长期在战斗部队及农村中生活,对管理大城市的经验不足,加上感觉生活中不紧张,于是想要求回部队工作。

1947年5月,组织允许我到独立二师任副师长兼参谋长,归第一纵队(38军)的建制和指挥,配合四下江南执行公(主岭)怀(德)与四平两次战役,并继续执行盘石、吉昌镇、新立屯等战斗任务。在历次战斗中,证明由带小部队出身和仅有打小战经验的我,对大兵团运动战之主要特点在体会上是迟了一步。例如,在战役战术上所采取之大踏步前进与后退和在战斗动作的要求上,必须迅速及时、坚决果敢,才能达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主要目的,对这一认识是很不够的。特别是在当时,作为定下战斗决心之可靠情报来源,主要靠上级供给,这一重要性与抗战时期靠自己侦查是不相同的。因为我对这些新情况接受得不够快,所以在战斗动作上表现迟疑、顾虑大。等接受了这些经验时已进入以战略进攻为主的时期了。

1948年春,12纵队(49军)成立时,调我到纵队司令部任副参谋长,此时正值解放战争由大规模的运动战转入攻坚战的时期。对这一新的课题开始就注意学习了,因而在组织与计划战斗方面比前一阶段有所进步。

小结: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曾经长期带领小部队单独去完成某些任务,实战经验不可否认多少有一些,但不应该对此有思想包袱。1945年前后,虽然进了党校,经过一段整风学习,但对这一思想包袱,并没有彻底放下,因而在解放战争的初期,不安心于野战后勤部工作和管理大城市工作。都是源于这一思想的。“已有的经验,有的要闲起来。现在需要的又逼着我们非学不可。”对这一真理,缺乏从实践中去正确的掌握,使我对解放战争的进展,尤其实战经验提高得比较慢。

(注:王亢(1911—1992),辽宁省营口市人。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晋西北抗日先锋总队中队长,华北人民抗日联军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平北军分区十团营长,团长,平北军分区参谋长兼热西支队支队长,冀热辽军区副参谋长,曾长期战斗在密云。解放战争时期,任哈尔滨卫戍司令部参谋长,松江军区独立二师副师长兼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副参谋长,第四野战军五十一军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作战部军务局副局长,西藏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顾问。1960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本文是王亢同志1953年3月19日撰写的自传。)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