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历史人物
董存瑞的老连长王万发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2-01-04 15:54
  • 【 字体:      】

王万发,1924年11月21日出生在密云冯家峪孟思郎峪村金鸡沟自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王建奎靠租种土地和扛长活养活一家老小。由于家境贫寒,王万发幼年没有念过书,十岁那年给地主放猪过活。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的家乡很快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他亲眼见证了侵略者烧、杀、抢、掠的暴行。为赶走侵略者,1940年12月,王万发乘放牛时秘密参军入伍,编入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一营三连。

王万发经历了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战斗中他不怕牺牲,冲锋在前,多次立功受奖,被平北军分区评为战斗英雄,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次,部队在靠近长城脚下的一个村落宿营。夜里鬼子来偷袭,部队紧急向山上突围。他带领一个班负责在后面掩护,当他们打完掩护,沿小路撤到山顶时,鬼子追了上来。危急时刻,他带领战士们跳下悬崖,虽被摔得遍体鳞伤,但胜利突出重围。由于英勇善战,1942年10月到1943年10月期间,王万发先后担任所在连队班长、副排长、排长。1945年1月任怀(柔)顺(义)支队一中队副中队长。1945年6月任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独立第五旅六团二营六连连长。

抗战胜利后,王万发参加了解放战争。在独石口攻坚战、旧屯歼灭战中因“英勇果敢、指挥有当、沉着歼敌”荣立大功一次。1945年11月,部队整编,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编入王万发所在的六连。此后至1947年10月,王万发与董存瑞共同生活、战斗了两年的时间,担任董存瑞的连长。据王万发回忆,当时董存瑞已经入伍3个月,个子不高,很调皮,很好动。部队在怀柔县北边一个叫口头村的地方休整、练兵。时值夏日,天气炎热,别人都到屋里休息,董存瑞却一个人光着膀子跑到操场上练习投弹,胳膊、后背为此脱了不知道几层皮,脸上、身上都是黑紫黑紫的,因此得了个“小黑子”的外号。那时,部队生活条件差,吃得不好,营养跟不上,战士们体力不行,一般投弹距离超过40米的很少,而身高一米六左右的董存瑞却能投到四十六七米。在全团练兵比武时,各连纷纷拿出绝活,董存瑞不负众望,代表六连拿了个投弹第一。王万发很喜欢这个军事技能突出、性格活泼、肯吃苦的“小黑子”。

1947年10月,王万发任二营副营长。1948年4月,任一营营长。离开六连后,团参谋朱全泰调到六连,成为董存瑞的第三任连长。不到一个月,朱全泰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接替朱全泰的李登连长不久也在战斗中负伤。这样到打隆化前,六连一直没有连长,只有战前团部派去的白福贵副连长。

1948年5月,王万发所在的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3个师集结于隆化周围,准备攻打隆化县城。国民党守军是傅作义的王牌部队第十三军。隆化县城地处苔山脚下。当时,十一纵三十一师从北面主攻苔山,三十二师一个团从县城东边往里打,一个团从东北方攻打隆化中学。这里是敌人的一个重要据点,四周布满了工事,碉堡、暗堡密布。工事外面是密密缠绕的铁丝网、鹿砦,而隆化中学更是被一道高高的围墙围住。这座围墙不同于普通的围墙,它是双层的,中间可以走人,两面都有枪眼,从外面进攻,敌人可以开枪还击,进到中学里面,敌人一样可以从后面开枪。1946年我军曾攻打过隆化但没有攻下。当时解放军一个连已突入到隆化中学内,因为不知道敌人围墙是道夹壁墙,在操场上也没有隐蔽的地方,敌人突然开火时措手不及,伤亡惨重,只有少数人突围出来。

5月25日拂晓,天色还朦朦胧胧时,随着三发信号弹打响,我军重炮齐轰,半个多小时内,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等到炮击停止,我军发起了冲锋,敌人才醒过神来。就在我军突破了一道道障碍,顺利向隆化中学推进时,隆化中学西边一条干涸的小河上,一座小桥的桥壁突然间被捅岀几个窟窿,露出黑乎乎的枪管,向外喷射出火舌,正在冲锋的解放军战士相继倒下。几个爆破组上去后,不是伤亡倒下,便是无法靠前,无功而返。董存瑞见势,夹起炸药包,靠着平时苦练出的功夫和战友的掩护,几个迂回冲刺后,冲到了桥下。桥底距河床约2米多高,两边是光滑的石壁,根本没有托放炸药包的地方。看着远处相继倒下的战友,董存瑞毅然用手托起了炸药包,拉燃了导火索。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王万发是在相邻的阵地看到这悲烈一幕的。他目睹了董存瑞的成长经历和英勇牺牲的过程,“小黑子”成了他终生的记忆。

董存瑞牺牲后,王万发始终以英雄的精神激励自己、教育部队,继承和发扬英雄的精神和品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斗的胜利。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