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亢,1911年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地区虎庄屯王家庄一个贫苦农家,上有四个哥哥三个姐姐。10岁为减轻家里负担,开始给地主放牛,受尽欺凌。
11岁那年,常年在外扛长活的大哥把他送到小学念书。六年后,他以最优秀成绩考上海城中学,但是无钱交学费,而上了一所航空学校。
九一八事变后,王亢随航校一起从东北来到北平南苑,他被编入机械班。1933年,航校机械班解散。他只好回到老家营口。王亢四哥的一位朋友给他带来许多进步书籍,逐渐萌生了抗日爱国情怀。
1935年,王亢考上沈阳条路学院。王亢是当时班上年纪比较大的,再加上他性格开朗,思想活跃,乐于助人,同学们都愿意接近他。于是,具有反日情绪的人越来越多的聚集在他的周围,抗日火种在同学们中间悄悄点燃。然而,日本人暗暗盯上了他,在地下党和进步同学保护下,1937年2月王亢悄悄登上火车,来到北平进入东北大学南校补习班。
王亢来到东北大学后,他很快加入了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了非常活跃的分子。
全面抗战爆发后,按照党的指示,平津地区许多进步的大中学生投身到工农运动中。王亢与东北大学大政十三班学生一道,白乙化来到绥远省的绥西和硕公中垦区从事农垦,在垦民中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和组织工作。
1937年10月,白乙化按照党的指示,组织了绥西垦区暴动,成立“抗日先锋总队”。由于在暴动中表现勇敢,王亢加入了党的组织。
1938年,王震指示三五九旅教导大队,将“抗日先锋总队”所有干部和骨干,分两批接到教导队进行严格训练。1939年,“抗日先锋总队”改编为“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王亢任参谋长。不久,这支部队升编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后改为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王亢先任一营营长,白乙化牺牲后任团长。这是一支不同寻常的队伍,他们中许多人都是—二·九学生运动中的领袖和积极分子,是一支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团。每次作战,王亢总是冲锋在前。白乙化与王亢既是同乡又是战友,王亢年岁比白乙化大两个月,每次冲锋时,白乙化总是高喊着:“王老亢!冲锋!”
1940 年,王亢随十团进入丰滦密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这一地区沦陷已久、敌人统治森严,十团“虎口拔牙”“狗嘴夺肉”,一个村庄一个村庄“潜入”“扎根”,终于站稳了脚跟。时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的萧克兴奋地说:“已经革命了的知识分子就是有办法,派十团派对了。”对根据地的开辟,十团团长白乙化说:“王老亢当立头功。”
十团在密云地区接连打了许多胜仗,由王亢指挥的冯家战斗,击溃了号称常胜部队的日军铃木大队哲田中队,此战击毙哲田以下日军90余名,是平北抗日根据地创立以来最大的一场胜利。
1941年春,白乙化在马营战斗中牺牲后,王亢成为十团第二任团长。他率领十团在恶劣的环境下长期战斗在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坚持“无人区”斗争,谋划和指挥了“一撮毛”、白道峪、东西白莲峪、古石峪等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王亢咬牙。王亢一咬牙,鬼子叫爹,伪军叫妈”的佳话。
离开密云后,王亢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十一军参谋长、西藏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1960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成为新中国开国将军。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