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种特别紧急的信叫作“鸡毛信”。那时条件困难,不管多么重要的信也不装信封儿,都是叠成三角形,以插着一根鸡毛为特殊标志。送信的人接到后必须立即送走,一刻也不能耽搁,甚至要跑步送出去,连信带鸡毛一齐送到接信人手里。
根据地的群众都知道这“鸡毛信”紧急,所以每个村都有自卫军昼夜值班,白班有自卫军,有儿童团,一般情况是自卫军成年人送远道的信,儿童团员送近道的信。1943年腊月“小年”的前一天傍晚,当天值白班的自卫军送信还没回来,这时由张家坟村送到柳棵峪一封鸡毛信,要求尽快送到燕山堡(黄土梁子村化名),村自卫军中队长就派侯石柱、郑岩林两个都是14岁的儿童团员送走这封鸡毛信。当时丰滦密联合县一区的干部正集中在黄土梁西山沟里开会。
腊月里刚下过一场大雪,遍地白茫茫,山岩陡坡都铺上了白色地毯,路已看不到,只能踪着个印象,凭着感觉走。出发时天就要抹黑了,他们两个人蹚着没脚脖深的雪,攀过海拔一千多米的云蒙山东梁磨子梁,滑下六十多度的陡坡。上坡时向前走一步,往后倒半步,下坡时走一步向前滑两步,什么走路啊,纯粹是向上爬,往下滚。30多里路连爬带滚五个来小时,一路上滑了无数个屁股蹲儿。他们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将“鸡毛信”送到区公所的干部手中,越快越好!
终于在第二天的夜里一点来钟,他们将“鸡毛信”送到了燕山堡。区农会郭主任接过信拆开一看,内容是:“北面的四合堂据点,西面的后山铺据点的日伪军要出来讨伐,方向可能是下燕山堡。”他对两个送信的儿童团员称赞道:“你们两个辛苦了!”可由于情况紧急,又叮嘱他们:“不能留你们坐下来休息休息呀,你们得赶紧往回走,一路上要多加小心啊!”
果然,腊月二十三日早上时候,后山铺的日伪军向黄土梁西沟围拢而来,四合堂据点的日伪军也围攻过来,两路敌人共300多人。由于区干部及时获得情报迅速转移了,所以日伪军精心策划的这次行动扑了个空。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