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历史人物
宁死不屈的沈爽县长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1-05-13 09:36
  • 【 字体:      】

沈爽,1896年出生在吉林省双城县(今属黑龙江省)一个地主家庭。曾就读于吉林师范,毕业后回乡任教。九一八事变后,他看到国土沦丧,劳苦大众在日寇铁蹄下,饱受欺凌,痛心不已。悲愤之中,他投笔从戎,将自家的100多亩土地全部抵押了出去,筹集资金,购买枪支弹药,竖起抗日救国的大旗,组建起了一支1000余人的抗日自卫军,英勇打击日寇。

1940年7月,沈爽按照党组织的安排,来到丰联密根据地做敌工工作。那时,他虽然经历了多年戎马倥偬的生活,但长袍马褂一穿,礼帽一戴,依然温文尔雅,风度翩翩。他经常化装成教书先生深入虎穴,进入日寇盘踞的密云县城,为八路军筹集物资、策反瓦解敌伪,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这天,他头戴礼帽,身穿长袍,暗藏手枪,来到密云县城西门。守城门的伪军盘问他,他自称是教书先生,与伪县政府要员苏俊峰是亲戚。伪军见他长相儒雅,神情淡定,没搜身就让他进了城。他打听到苏俊峰家,径直而入,直接亮明身份,说明来意,并对其晓以民族大义,苏俊峰本就是被迫给日寇干事的,很快被沈爽所讲的抗日道理和他的过人胆量折服。沈爽说:“我今天不请自来,要抓我请便。只要不怕血溅厅堂,你家就是我的坟场!”苏俊峰连说“不敢!不敢!”并满口答应为共产党八路军做事。

沈爽在苏家住了几日,通过苏俊峰接触了伪县政府、伪新民会、伪商会、伪警备队的一些人,做了大量抗日宣传工作,获取了很多重要情报,然后才大大方方出了城。此后,沈爽又多次进出县城,购买药品、布匹等,还在伪职员、伪军中发展了一些情报员。一次,他通过伪商会征收到一大笔救国捐款,塞满了两个点心盒子,而后镇定自若,大摇大摆地带出了城。

1940底,沈爽了解到密云县伪警备大队有个中队长叫张博,是个穷苦人出身,他的部队很少祸害百姓,而且他还是个孝子,有同情抗日的倾向。于是,沈爽便乔装到张博家登门拜访。他告诉张博,“子虽在而国已亡矣,国既亡,子又何能尽孝?大丈夫对国而言,不为国家存亡尽忠,而仅为个人生死尽孝,此愚孝也。”经过一夜的深谈,两人成为了朋友。1941年8月,张博率本中队70余人借跟随日军“扫荡”之机战场起义,加入了八路军。

1941年9月,日伪军一万多人,大举对丰滦密根据地进行大“扫荡”。环境异常艰苦的情况下,沈爽接任丰滦密联合县县长,带领根据地军民坚持斗争。1942年3月底,他率领县机关和十团团部及伤病员转移到云蒙山中的臭水坑。然而,由于天长日久,被敌人发现。4月8日凌晨,1000余日伪军突然包围了臭水坑。听到报警枪声,沈爽紧急集合队伍,身先士卒,带着大家拼死突围。然而,敌众我寡,激战到下午3时,他的身边只剩下了一名警卫员,两个人背靠着背对着敌人射击,一直打到剩下最后一颗子弹,他对警卫员说:“出去告诉同志们,多大的困难也要坚守住我们的根据地。”然后饮弹自戕,壮烈牺牲。

1944年,丰滦密联合县政府在臭水坑修建了烈士纪念碑,以追念沈爽和其他罹难烈士。2007年密云县新建了云蒙山抗日斗争纪念碑,2018年在纪念碑前树立了沈爽烈士雕像。“投笔从戎战沙场,碧血黄花染云蒙。报国身死惟忠赤,一片丹心映山红!”烈士的英名永存,烈士的精神永存。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