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史志
古北口的寺庙
  • 来源:中共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4-04-25 15:59
  • 【 字体:      】

古北口流传着“七郎坟,令公庙,琉璃影壁靠大道,一步三眼井,两步三座庙”五大奇观,可很少有人知道古北口还有“雄关名胜古迹存,令公祠堂表中勋。东关一带青峰翠,西山七郎黄土坟。万里长城分翰域,千层高塔指烟云。严腰陡立中悬洞,坡面徘徊对垒门”的八景。不论是奇观还是八景都离不开“庙”。真可谓“长城脚下庙宇群,小庙容居各路神”。早年间古北口河东,河西两个村在《密云县志》和《古北口志》中有记载的寺庙就有78座。后来杨庄子、龙洋、司马台划归古北口后,庙宇就更多了。1998年古北口镇文化站走访各村得知全镇历史上有100多座寺庙。

琉璃影壁

寺庙的缘起

古北口为长城要塞,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通往松辽平原和蒙古高原的咽喉要道,南控幽燕,北捍朔漠,是历代王朝设置的军事重镇。由于军镇的形成,驻军来自天南海北,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所以供奉的神灵也就大不相同,自然形成众多庙宇。就拿柳林营(今河西村)清真寺来说,最早是明朝大将防守潮河川时,因潮河水每到夏季阴雨季节,洪水肆虐,冲毁营房和田地,于是建了一座河神庙,以求河神保佑风平浪静,军镇平安。可到清朝康熙年间古北口新任总兵马进良,是甘肃回族人,他带的清兵也大多是回民。为了回民的风俗习惯和民族信仰,于是把河神庙在河套北岸新建了两间,将原有河神庙改为清真寺,供回族人礼拜念经。从建筑风格上即有中式的阴阳建筑,同时也有伊斯兰风格,像金黄顶、藏经阁、礼拜厅、冲水房等。

古北口的庙宇,关帝庙、娘娘庙、药王庙、财神庙居多,河西、北台、司马台、杨庄子等村都有关帝庙。供奉关老爷,首先关公是忠勇、仁义的化身,崇拜关公有利于维护统治,民间认为关公具有辟邪和护佑的作用,能够保佑人们免受邪恶势力的侵害。同时关公被尊为“武财神”,象征着财富和繁荣,崇拜他以祈求财运亨通,生活幸福美好。

“三教”相融

古北口寺庙之多,而儒、道、佛三教既有单独信仰,又有紧密相通。这和古北口文化开放包容紧密相关。像北甸子村的兴龙寺,东关的千手观音寺,北门坡上的大佛寺,河西村的万寿寺等佛教寺庙的出现,都是受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佛教的最高境界所影响。而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影响,古北口的道教庙宇出现过鼎盛时期。司马台村就有东塔西寺,南楼北真的说法,即无为塔、大寺、南楼、北真武、关帝庙、大戏楼、娘娘庙等。古北口村有令公庙、药王庙、二郎庙、财神庙、关帝庙、菩萨庙、娘娘庙、城隍庙、火神庙、姑子庙、七神庙、东岳庙、三官庙、元君庙、玉皇庙、龙王庙等。河西村有菩萨庙、财神爷、七神庙、关帝庙、龙王庙、河神庙、三观庙、五道庙、火神庙。潮关村有真武庙、瘟神庙、龙王庙、城隍庙等。杨庄子有娘娘庙、真武庙。北台村有菩萨庙、老爷庙等。在汤河、北台、西沟、西菜园等村还有很多已经早已消失了的庙宇。通过这些庙宇看出古北口人信仰广泛。像娘娘庙,几乎哪个村都有,这是受多子多福传统文化的影响。传说西镇有个马将军后代,兵转民后住在后街,娶了当地一财主女儿,女人婚后两年没生养,于是婆婆带着儿媳妇到南关娘娘庙拜神求子。谁成想还真灵验,第二年生个了大闺女。打那以后连续五年生了三个丫头。公婆很不如心。于是婆婆带着儿媳又去福峰山求神,还许愿如碧霞老君,赐一孙子,并在家门口为其修庙。说也巧,拜完了的后年还真生了个大胖小子。为了还愿,在其家后山修了一座娘娘庙。而东关文庙、大成殿、河西的圣庙,南天门的揽胜轩等,则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仁、义、礼、智、信、忠”,这六个字体现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这个偏远小镇上早期被人接受的还是孔孟之道,儒家思想。从建于辽太平5年(1025)的杨令公庙就可以看出,当时朝庭也是对忠义之家的敬佩,弘扬杨家将精忠报国的精神。


药王庙

古北口历来重视儒家教育,涌现出一大批乡贤、仁人志士。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古北口从军、从政的人多达几百人。段立瀛是清末贡生、员外郎,用自家房子在村里开办初等小学。清朝举人马纯良开设家馆教书,村上和军营里很多孩子在他那接受教育。民国时期察哈尔都统张锡元捐资建学校。

庙中套庙

庙宇林立,庙中套庙是古北口的一大特点。像“两步三座庙”,在一个院子里建有关帝庙、药王庙、龙王庙、菩萨阁和戏楼。而这个院里的庙最早由明朝守军官建,因为在北口守门之地,先建了一座关帝庙,用关公激励守城将士,后来又在关帝庙东一步之遥的一块空地建了一座药王庙,请孙思邈、张仲景等神医来保护将士和百姓身体安康。庙院的西面就是潮河,潮河川里雨季洪水肆溢,于是在药王庙一步的东坡处建了龙王庙,以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两步三座庙”附近还有财神庙、杨令公庙等庙宇,成为真正的庙宇群。

两步三座庙(关帝庙、药王庙、龙王庙)

潮关村城堡西北角的瘟神庙,由于墙上壁画四目神的出现而走红。传说当年日本鬼子屠杀村子,一个鬼子手举火把,想烧毁瘟神庙,没成想刚开殿门就被四只眼睛的神仙给吓跑了。其实这个庙院是由城隍庙、龙王庙组成的。走进正房大殿,从墙上保存的明代壁画可以看出是城隍从出生到出家成仙的组画,正位应该是城隍坐像。神像早已不存,神龛座后的两条龙壁画足可以证明。真正的瘟神庙是在西厢房里,早期供奉的是北瘟神赵公明。在城隍庙东有一间是龙王庙。东关的二郎庙也是同样,正殿供奉的是关公,西头那间供奉的二郎神,可老百姓叫它二郎庙。

庙宇的变换

古北口庙宇虽多,可随着朝代更迭,时局变迁,也在不断变换。万寿山吕祖庙最早是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的慈云寺,供奉观音菩萨,庙院坐西朝东,有正殿三间,南北配房各两间。到了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从庙内碑文记载, 乾隆皇帝曾在寺庙内为母亲庆寿,后来又称为万寿寺。 到了清光绪末年古北口东关人郝祥林任三军都统,获罪辞官,他到滦平朝阳洞出家学道,清宣统二年回乡,筹资将万寿寺改为道观,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更名为吕祖庙。

在二里沟长城东山坡上最早建有一座关帝庙,供奉关公。后来古北口镇上的木工瓦匠看到万寿山的万寿寺己改建吕祖庙供奉吕洞宾等八仙了,一商量便把关帝庙改建成鲁班庙供奉鲁班了。其实鲁班不是神仙,是瓦、木、铁、绳等工匠的祖师爷。传说当年在建黄鹤楼时把工程给了吕洞宾,可是吕洞宾一看地势复杂一时没了主意,便找了张果老等七位神仙,七位神仙看后也都没有好招,最后吕洞宾还是请了木工匠鲁班出面给设计施工才修起来的。所以说鲁班有恩于吕洞宾。这隔河相望的万寿山、蟠龙山的两座庙,两门相对,遥相呼应。

庙会经济

古人最早就是通过办庙会来吸引来客的。古北口最早的庙会无从考证,而令公庙庙会早在辽统治时期就形成了。据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九是杨令公生日,在他生日这几天要大办几天庙会,吸引各地香客前来。通过上供,还有商品流通,促进边贸税收,增加国库财力。有人问了,杨令公不是辽国的敌人吗?为啥要给他建庙还要办庙会,这不得不说箫太后的高明之处,即促进辽宋之好,又发展边关贸易之利。杨令公庙庙会一直延续到1965年。到了1992年在重新修建的令公庙落成后又恢复了传统庙会,因为当时是深秋,就定在了农历九月十三到十五三天,十四为上庙日,本地和外地的高跷、舞龙、狮子、压鼓等各式各样的花会齐聚古北口。在药王庙戏台上唱三天杨家将大戏。2023年古北口杨令公庙会(长城庙会)开展了“古韵古北口”民间传统花会巡演,“古风古北口”天桥把式再现、古装文化大戏,“寻味古北口”美食集市、古风市集、庙会大集,“千秋古北口”戍边、制药,丰收情景表演,“探访古北口”登长城、游庙宇,走长城古镇研学等,将游客需求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构建了富有本地特色的“庙会经济”,庙会举办了5天,逛庙会的达到3万多人,综合收入400多万元。

杨令公庙

旧时,古北口庙会相对丰富,比较大的有正月初二是财神庙会,正月初九玉皇庙会,正月十五火神庙会,二月十五吕祖庙会,三月十八东微庙会,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五月初五是瘟神庙庙会等等,一年十二个月,许多寺庙都有庙会和祭祀活动。解放初期,古北口街市店铺多达100多家,河西街面门市也有80多家,加上流动的私人业主几百人,极大地繁荣了古北口经济。通过庙会的开展古北口还自发组织了会档。河西、河东的福缘善会,北甸子、汤河、北台的龙福老会,每个花会都有十几档之多。福缘善会以扛上官为会首,龙福老会以中幡为会首,两个会都受到了皇封加赏。据说福缘善会得到慈禧太后赏的胭脂钱,而龙福老会在南天门救驾时得到了乾隆爷奖赏的半副銮驾。福缘善会的高跷单腿蹦上三百八十蹬台阶到庙顶,而龙福老会就要完成“大背剑”到玉皇殿。庙会文化不但繁荣了古北口经济,又使传统文化得到很好传承与发展。

“是庙不见庙,进庙吓一跳”,这句顺口溜反映了古北口的庙宇之多,儒、道、佛多元文化相融合。不论是阶级统治还是民族信仰、经济文化交流,庙宇文化促进了古北口汉、满、回、朝、蒙等各民族的大团结。现在绝大多数寺庙早已消失,但庙宇见证了古北口这个长城古镇的繁华与发展。

(作者:王长青)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