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史志
明代密云三部县志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3-08-08 10:34
  • 【 字体:      】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风风雨雨,修史立典、赓续文脉自古以来就被视为造福万代的巍巍大业,也是历代先贤圣哲的夙愿。古语云:“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可以说,地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重要作用。密云地区,修志自古有之。据《燕都古籍考》记载,自先秦至清末,与密云有关的志书达几十种,如先秦《燕春秋》、北齐《幽州人物志》、隋《幽州图经》、辽《上契丹事》、元《大都志》《析津志典》等。其中,自明代始,与密云相关的有《大明一统志》、永乐《顺天府志》、万历《顺天府志》《长安客话》等,清代有《大清一统志》《昌平山水记》《天府广记》《日下旧闻考》及康熙《顺天府志》、雍正《顺天府志》、光绪《顺天府志》等。

密云编纂的志书,明代以前已不可考,明清时有史可查的有洪武《密云县图经志书》、永乐《密云县志》、万历《密云县志》;清代有康熙《密云县志》、雍正《密云县志》、光绪《密云县志》,以及康熙《密云志抄》等。

洪武《密云县图经志书》

明朝建立初年,统治者非常重视地方志书的编纂,洪武三年(1370),太祖朱元璋诏儒士魏俊民等“编类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始末”,纂成《大明志书》。自此,开始了全国性的第一次编纂地方志热潮。《密云县图经志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编纂而成。

与后世不同的是,在洪武以前编纂的地方志书多以“XX图经志书”命名,至永乐后才改为“XX志”。《密云县图经志书》编纂于洪武九年(1376),为刘崧纂修的《北平府图经志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明代密云所修最早的县志,可惜已经失传。而《北平府图经志书》又是《洪武北平图经志书》(原名《北平八府图经志书》)的一个组成部分。《洪武北平图经志书》相当于后世的《畿府通志》,属于省级志书,而《北平府图经志书》相当于后世的《顺天府志》,属于市一级志书,而《密云县图经志书》则相当于后世所称的县志。

据洪武九年(1376)北平府的建置,当时一共编纂了27本《图经志书》,包括北平府1本,州5本,县21本(因怀柔县建立于洪武十三年(1380),晚于《北平府图经志书》的编纂时间,故未有《怀柔县图经志书》),《密云县图经志书》即在其中。

《密云县图经志书》虽已轶,但参照有记载的如昌平、顺义等县的《图经志书》可窥其体例类目设置大致如下:建置沿革、县境、至到、城池、廨宇、坊市、乡社、军屯、坛场、祠庙、学校、风俗、山川、关隘、桥梁、古迹、寺观、户口、田粮、名宦、人物、仙佛、土产。

对于《密云县图经志书》的卷数,已不可考,但在“国学导航”网“文渊阁书目”一栏中查到,《密云县图经志书》编纂完成后,被列入《文渊阁书目》卷十九署字号第一厨书目“旧志”,亦记载为“密云县图志二册”。

《密云县图经志书》中所载内容,据《燕都古籍考》一书记载,清初文学家孙承泽在其所撰《天府广记》中有摘自《密云县图经志书》的文字资料,内容为:“密云县在州东北一百二十里。秦汉时为渔阳郡地,后魏置密云郡,领白檀、要阳、密云三县,兼置安州,北齐郡废,以二县并入密云县,后周改安州曰玄州,隋置檀州,后改安乐郡,唐为檀州,辽为武威军,宋号横山郡,金复为檀州,元仍旧,明洪武初改为密云。”

《永乐大典本顺天府志(残卷)》中选录了清代所存《永乐大典》残卷中北平府(顺天府)以及宛平、大兴、香河、顺义、良乡、昌平等县内容,其中在顺义、昌平、香河三县内容中有涉及密云的内容。而《永乐大典》所征引的书籍主要包括《洪武北平图经志书》《析津志》《大都图册》《元一统志》《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太平寰宇》等,以及顺天府所属各县图经志书等。现抄录如下:

顺义县——【沿革】:本朝洪武二年降为顺义县,属北平府。怀柔县,本朝洪武十三年(1380)分密云、昌平二县地,新建怀柔县,在顺义县北,属北平府。【县境】:北至本府密云县界郑家庄三十里,自界首到密云县亓连口五十里,共计八十里。东北至密云县界年丰店三十里,自界首到密云县治四十里,共计七十里。【廨宇】:马驿在县治南,本县旧无驿传,以东北至密云县古北口,乃边将往来要道,洪武九年始约量设置。【军屯】:密云卫(捌):城子社(壹)、北采社(贰)、牛栏山社(贰)、甸子社(叁)。【山川】:潮河,在县东北一十五里,自密云县界西南流至本县,与白河会。白河,在州东二里,古名白遂(州)河,发源自密云界,由本(州)县东南流入通州潞河,水势激冲,沙地疏恶,每岁雨潦暴溢则泛滥散出,广狭深浅无有常度。

昌平县——【县境】:东至本府密云县界台下村八十里,自界首到密云县治五十里,共计一百三十里。东北至顺义县界平地分村七十里,自界首到密云县治连口四十里,共计一百一十里。【山川】:(《析津志》)古北口在州北一百五十里(自此以下属支檀州管),砖垛子口在州东北一百五十里;墙子岭口在州东百里;汉儿岭口在州(东)二百五十里。

香河县——军屯二,密云卫中所屯在营庄社。

以上内容虽然不是选自《密云县图经志书》,但依然能够从中寻找到当时密云的一些资料,亦非常珍贵。

《密云图经志书》是密云在明代所修的第一部志书,是研究密云地区明初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文献。只是可惜,当时只有进呈本,并未刊刻发行,仅藏于故宫文渊阁内,历经数百年岁月以至无以存世,诚如明代史志学者、《燕史》作者郭造卿所言:“其少者或数卷,多或至数百卷,皆燕志也,而未见之焉,乌得无憾!”他所感叹的是对未见《洪武北平图经志书》的遗憾,其实对于后人来说,未能见到这部明代密云第一部县志,亦是憾事!

永乐《密云县志》

说到永乐《密云县志》,亦不能不提《永乐大典》。该书始纂于永乐元年(1403),完成于永乐五年(1407)。初名《文献大成》,经增订重编后,更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内容涵盖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朝代更替,或天灾或人祸,让这典籍遭遇劫难,幸存者寥若晨星。然而,每一个时代都有一批人精心呵护着这辉煌巨著。目前,能够查阅到的有关《永乐大典》的书籍一共有两部,一部是200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一部是2017年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永乐大典本顺天府志(残卷)》(缪荃孙抄本),两者内容互为补充据。《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前言中所述:“已有辑本者不辑,如《永乐顺天府志》等有缪荃孙辑本,诸如此类,今皆不辑。”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一书将《永乐大典》线装影印本中涉及各地的方志内容分别编辑,其中,涉及密云的一共有两部分,即《顺天府密云县志》和《密云县志》。现摘录如下:

《顺天府密云县志》——【仓廪】:龙庆仓,在县治西南。洪武六年创盖。(册八十卷七五一二页二十四)。

《密云县志》——【山川】(册一百二二卷一一九八一页四):倒班岭,在北京密云县城东北一百五十一里。扒头岭:在密云县城东北一百四十五里。汉儿岭:在密云县城东北一百八十里。擦都岭:在密云县城东一百一十里。墙子岭,在密云县城西(应为东)一百里。庙儿岭,在密云县城西北九十五里。【兵防】(册五二卷三五八七页九)〈军屯〉:密云卫:远西庄、年丰、曹家寨、省庄、太师庄、燕乐、安家庄、庙城、孝德。

另,在该书《顺义县志》部分,【兵防】中记述,军屯二十六。密云卫八:城子社一、北采社二、牛栏山社二、甸子社三。与《永乐大典本顺天府志(残本)》的记录相同。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的内容选自《永乐大典》,所用地方志名称既有图志,如“池州府图志”“凤阳府图经志”,亦有县志,如“昌平县志”“密云县志”等,且在原文中已称“顺天府密云县”而非北平府。故以此推测《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中“密云县志”的内容当选自永乐《密云县志》。

对于永乐《密云县志》成书时间,笔者推测应在永乐五年或十年之前。首先,以《永乐大典方志辑佚》推论,《永乐大典》在永乐元年(1403)开始编纂,是年升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以此已有“北京”之说。永乐五年(1407)《永乐大典》定稿进呈,而在书中已指名引用《密云县志》之内容,故推测永乐《密云县志》当成书于永乐五年(1407)之前。

另据《燕都古籍考》记载,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对修纂地方志非常重视,为了统一规划方志体例内容,永乐十年(1412)和十六年(1418),两次颁发《纂修志书凡例》,对志书中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里至、山川、坊郭、土产、诗文等三十四类以及各类编写的原则作出具体规定。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地方志编纂的政府条令,是明代地方志编修定型化与规范化的重要标志。并“诏纂天下郡县志书,命户部尚书夏元吉、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庶子杨荣、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右谕得金幼孜总之。仍命礼部遣官遍诣郡县,博采事迹及旧志书”。于是,天下州郡县纷纷编纂志书,出现了明代编纂志书的第二次高潮。故,《燕都古籍考》推断,永乐《顺天府志》大约编纂于永乐十年(1412)至二十二年(1424),进呈本依府、州、县各为分册,总计28本。较洪武《北平府图经志书》,增加《怀柔县志》。

根据以上资料推测,永乐《密云县志》当在永乐十年(1412)前成书,因永乐《顺天府志》所选录内容为各县志进呈内容,故永乐《密云县志》早于永乐《顺天府志》。

永乐《密云县志》的作者无考,在《密云县志》(1998年)记载的明代知县中,亦无永乐年间的密云知县记录,因此也无法推断主持纂修者。对于此部县志的类目,参照永乐十年(1412)颁布的《纂修志书凡例》,大体如下: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里至、山川、坊郭、乡镇、土产、贡赋、风俗、形势、户口、学校、军卫、廨舍、寺观、祠庙、桥梁、古迹、城郭故址、宫室台榭、陵墓、关塞、岩洞、园池、井泉、陂堰、景物、宦绩、人物、仙释、杂志、诗文等共三十四个类目。

对于永乐《密云县志》的内容,除《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一书的内容,其他可在《大明一统志》中一窥端倪。据《燕都古籍考》考证,《大明一统志》卷一“京师·顺天府”部分所征引内容,即选自永乐《顺天府志》,其所征引各州县部分均选自各州县进呈本志书分册。其中,涉及密云的内容摘录如下:

【建置沿革】——密云县:在州东北一百二十里,秦汉时为渔阳郡地,后魏置密云郡,领白檀、要阳、密云三县,兼置安州。北齐废郡,以二县并入密云县,后周改安州曰元州。隋置檀州,后改安乐郡。唐为檀州,辽为武威军,宋号横山郡,金复为檀州,元仍旧。本朝洪武初改为密云县,隶北平府寻改今属,编户一十九里。怀柔县:在州东北一百里,本密云、昌平二县地……本朝洪武中,分密云、昌平地复置怀柔县。

【山川】——黍谷山:在怀柔县东四十里,跨密云县界,亦名燕谷山。刘向云: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黍稷,邹衍吹律以温其气,故名山曰黍谷。邹衍庙基犹存,山南有齐长城,城东北有华林、天柱二庄,辽建凉殿,春夏游赏于此。密云山:在密云县南一十五里,亦名横山。昔燕赵伏兵于此,大获辽众。白檀山:在密云县南二十五里,其山之阳,古有白檀树,故名。魏曹操歴白檀,破乌丸于柳城即此。香陉山:在密云县东北,上产藁木香,故名。观鸡山:在密云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山下有水。清都山:在密云县东北五十里,上旧有清都观,故名。雾灵山:在密云县东北一百里,山拥祥光如雾,每于六月六日现,土人如期候之,上多奇花,又名万花台。一名孟广硎,下有广硎水。九庄岭:在密云县北三十里,水经鲍邱水迳九庄岭即此。挂甲峪:在密云县东北,旧传宋杨延朗北征,尝挂甲于此。

【河流】——白河:自密云南至牛栏山与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鲍邱河:水经源自御夷北塞,南流迳九庄岭,百馀里迳密云戍,又南左合道入溪水至通州米庄村,合沽水经三河县界入泃河。洳河:源自密云县石蛾山,经三河县东南、平谷故城入泃河。潮河:在宝坻县东一名白龙港,源自黎河、泃河、鲍邱河至宝坻三义口,合流为粮河入于海。又密云县东南有潮河,下流至顺义县界合白河。要水:亦名清水河,源自关外三川,经密云东北入潮河,后魏密云郡领要阳县,盖以此名。广硎水:在密云县东北,源自硎山下,南经县界东流入潮河。道人溪:在密云县东北石盘峪,源发龙门,流经县界入潮河。

【土产】——藁本香:密云县出。

【公署】——密云中卫:在密云县治东,洪武四年建。密云后卫:在密云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洪武十一年为守御千户所,三十年改今卫。

【学校】——密云县学:在县治东,元至元间建。本朝洪武十一年重修。密云卫学:嘉靖中建。

【宫室】——金沟馆:在密云县东北,王曾《上契丹事》,自顺州至檀州渐入山五十里至金沟馆,将至馆川原平旷,谓之金沟淀,自此入山,诘曲登陟,无复里堠,但以马行记日。

【关梁】——古北口:在密云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两崖壁立,中有路,仅容一车,下有涧,巨石磊磈,凡四十五里,自是而东凡二十四关口,至峨嵋山寨。宋苏辙《古北道中》诗:乱山环合疑无路,小径萦回长傍溪。仿佛梦中寻蜀道,兴州东谷凤州西。黄花镇:在昌平州东北九十里,自是而东,至古北口凡四十八关口,其间差大者:曰大小峪关、曰白马关、曰陈家峪关、曰吊马峪关。峨嵋山寨:在密云县东北,又东至黄崖峪关,凡五口,其间差大者:曰黄松峪关、曰将军石关。

【寺观】——龙兴寺:在密云县治北,唐建,辽大安间重修。杨令公祠:在密云县古北口,祀宋杨业。业善战,时号杨无敌,数拒辽有功,民赖以安。后人立祠祀之。宋苏辙诗: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古迹】——共城:在密云县东北五十里。括地志,故共城在檀州燕乐县界,乃舜流共工于幽州之地。渔阳城:在密云县西南,秦发闾左戍渔阳即此。安乐城:在密云县东北五十里,后魏置安乐郡及县。

【名宦】——唐忠:天顺中知密云县,忠信愿慤,不修边幅,为政以便民为先,民亦率于教,化行俗美,时以贤令著闻。

【人物】——李宝臣:范阳人,善骑射,(唐)肃宗时归命,封密云郡公。

无论是永乐《密云县志》,还是永乐《顺天府志》关于密云的记述虽然简略,但所记资料颇为珍贵,其修志体例对后人颇有影响,对研究明代密云历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万历《密云县志》

万历时期进入了明代第三次修纂地方志的高潮期。明代密云的第三部县志即纂修于此时。或因洪武《密云图经志书》和永乐《密云县志》时隔久远,或未刊行或已轶失等原因,时任密云知县、万历《密云县志》主持纂修者张世则在其志序中就曾言称:“移置檀云……询邑志尚阙,焉有待噫?”也因此,后世所编纂志书均将万历《密云县志》记作“张世则创修”。

提到万历《密云县志》,不能不说一下万历《顺天府志》,该志是谢杰(福建长乐人,万历二十年任顺天府府尹)、沈应文(浙江余姚人,万历二十一年任顺天府府尹)修,谭希思(湖广茶陵人,万历二十一年任顺天府府丞)、张元芳(福建闽县人,万历十九年任大兴县县丞)纂。据《燕都古籍考》记载:“万历《顺天府志》是府尹谢杰上任后‘顾京兆独缺,识者病焉’的情况下立志创编的。”这个情况与张世则纂修万历《密云县志》的情况类似。另,《燕都古籍考》中还有如下记载:“前此载籍希阔,累朝故实几已无传”,于是“檄诸属州邑,得其已有志者如干,备参览”。由此可知,该书编纂者,既未见到《永乐大典·顺天府》,亦未看到洪武《北平图经志书》、永乐《顺天府志》诸书。”故,万历《顺天府志》乃辑录当时各州县所纂之志书,而不是征引自洪武、永乐年间的旧志书。也因此,出现了洪武、永乐年间志书与万历年间所纂修志书在内容上明显差误或矛盾之处。

万历《顺天府志》纂修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收录了大兴、宛平、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宝坻、漷县;昌平州、顺义、密云、怀柔;涿州、房山;霸州、文安、大城、保定;蓟州、玉田、丰润、遵化、平谷共(万历时)五州二十二县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基本来源于各州县的志书进呈本。

万历《密云县志》纂修于万历六年(1578),由时任密云知县张世则主持编修。以邑人刑部主事祝文冕所辑志略为基础,经考证、增补、修订而成。载山川、赋役、人物、关城、建制等。序言为张世则所撰写。这部志的内容可谓:“夫由万历戊寅溯国初二百年间,其山川之形胜,赋役之增损,人物之臧否,与夫关城戍卒之建置,靡不并蓄兼收纤细罔遗。”

万历《密云县志》因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其类目内容已不可见,不过,参照万历《顺天府志》目录,或大抵相同:第一卷地理志,包括分野、沿革、疆域、形胜、风俗、山川、古迹;第二卷营建志,包括城池、公署、学校、坛社、邮舍、寺观、创造;第三卷食货志,包括户口、田赋、徭役、马政、经费、物产;第四卷政事志,包括历官、职掌、名宦、祠典、武备;第五卷人物志,包括选举、功烈、节孝、乡贤、隐逸、流寓、仙释;第六卷艺文志,包括碑刻、题咏。

在以上目录所征引内容,均涉及密云,也可以窥见当时万历《密云县志》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在营建志部分记录了当时密云县城的设施及布局;在食货志部分详细记录了密云当时的户口、田赋、马政等内容;在政事志和人物志部分记录了明代密云的县令、县丞及进士、举人等名录,均成为研究明代密云历史的重要资料和后世纂修志书的主要征引资料。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明代密云任职的官员名录,在清代纂修的志书中,包括《顺天府志》和《密云县志》均出现有人被修志者“夺”(删去)的现象,以此造成记载出现内容不全的情况,如万历五年(1577)县丞张永晏,据万历《顺天府志》记载,其之后为“黄继”。而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黄继,万历年任,据万历沈志。按薛志夺。”薛志指雍正《密云县志》,薛指主持纂修的密云知县薛天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万历《顺天府志》的艺文志部分,收录了《密云县疏河记》(余有丁)、《密云新建重城记》(刘应节)、《密镇创建武学记》(刘应节)、《密云忠义庙记》(刘应节)、《密云石匣营新建石城记》(陆泰)等文。其中《密云县疏河记》为记录蓟辽总督刘应节、顺天巡抚杨兆、密云知县邢介等疏通潮白二河筑堤修渠之事。此篇后世志书没有选载,为密云“引白壮潮”提供了重要佐证资料。《密云忠义庙记》作者为刘应节,因文中第一句为“嘉靖丙申礼部侍郎赵永、侍御史丰村金君奉命巡视东北诸关”,故清代之后志书选载此文时均将作者写作“赵永”,参照万历《顺天府志》,当时所征引万历《密云县志》此文应是正确的,因此推测当为清代之后记错。此外,因明与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为敌对状态,因此在明代的文中多以“虏”“夷”等称之。清代后在编选入志时,对于此类文章皆进行了修改,使文章失去了原有风貌,而万历《密云县志》的轶失,使这些文章难寻其踪,故万历《顺天府志》所收录之原文,非常珍贵,可以令后人一窥当时作者之文章风采。

张世则评价万历《密云县志》:“编成予喜,檀之周礼其在是乎!”这部志书虽然已轶失,但它为清代以后编修县志提供了一个蓝本,大部分内容为后世修志所收录。从这一点上来说,这本志书亦足以堪称创修之作。

(作者:钱海侠)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