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史志
赵濙与“赵惠井”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3-03-02 10:35
  • 【 字体:      】

明朝永乐年间,密云城东南的悯忠山脚下有个小山村,名为“西邵渠”。村里的赵濙是一个苦读的农家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获取了举人的功名,后出任河南新野、湖北荆州等地的地方官吏。他勤政爱民,造福一方百姓,怜悯家乡父老缺水之苦,挖凿岩井,惠泽乡梓几百年,人称“赵惠井”。

苦学成才中举人

赵濙出生的家庭为村里殷实之家。赵氏郡望为山西洪洞,据史料记载,西邵渠赵姓在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迁至密云。到赵濙出生时,赵家已在西邵渠开枝散叶,成为村里的大户人家。据赵家人回忆,村西北赵家老坟曾有石桌、香炉等,还有一块石碑,此坟即为赵濙的坟墓。坟、石桌、墓碑已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

赵濙约在永乐末年入塾开蒙,他少年聪颖,勤奋好学,颇得先生器重。稍长赵家请来邻村秀才做家庭教师,讲授“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自南宋以后为科举考试的基本书目,也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教育子女的重要范本教材。

科举考试是古代农家学子“鲤鱼跳龙门”的唯一出路。明正统初年赵濙参加县试,初试通过,又参加昌平州试(等同府试)过关,进而去顺天府院试,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庚申科院试,取得乡试资格。

赵濙第一次参加乡试落榜,但是他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促使他更加刻苦攻读,准备应下科乡试。此时,恰逢皇家敕建的东邵渠宏善寺成,已经对百姓开放。寺内住持是皇家请来的一位智慧高僧,赵家财主几次上香捐赠,与住持关系甚好,遂托高僧为教授。古代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好多年轻学子都喜欢在寺庙里读书。比如范仲淹小时家贫,只好住在醴泉寺里读书,昼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他贫而力学,断齑画粥,终成大器。后来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书生喜欢在寺庙里读书,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书生家境比较贫寒,古代寺庙有庙产,寺庙愿意为读书的书生免费提供住宿,还有寺院清幽,使人心无旁骛,适宜读书学习。另外寺庙里的住持既精通佛学,又有很深的传统文化造诣,可以对学子加以辅导指点。赵濙在弘善寺住持指点下,孜孜不倦,刻苦研习。经过几年的勤奋苦学,学识大有增长。

正统末年,顺天府丁卯科乡试开科。赵濙再次进京师贡院,连考三场,圆满结束。结果桂榜题名,得中举人。赵濙中举回村,邻里乡亲敲锣打鼓以示庆贺,村里富户带着礼金前来贺喜,县令送来匾额,更是锦上添花。

赵濙中举后,本欲继续求学深造,也好再应会试。孰料正统十四年(1449)皇帝朱祁镇(英宗)亲征瓦剌(蒙元残余势力),八月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皇帝被瓦剌首领也先所俘。其间朝廷内部皇权、政权之争异常复杂。国家形势动荡混乱,赵濙决意不再参加会试科考,遂以举人出身、按候选职务入仕,离家到异地就职做官(任地、任职不详)。数年后于天顺年间,赵濙被擢升为河南省新野县知县。

勤政为民成名宦

新野县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府,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中心。西汉初年(前206—前202)置县,东汉时刘秀起兵新野,刘备曾栖居此地,三请诸葛亮,决策“草庐”隆中对,火烧新野,说明此乃兵家争锋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光武中兴的策源地和蜀汉政权的发祥地。

赵濙赴任南阳府新野县以后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重建县城。新野自汉代始建,初无城池。东汉刘备在新野屯兵时开始筑土城。晋代曾为郡治,南齐太守增筑外城,历代维持。赵濙迁任新野知县,对残破不堪的县城,走访勘察,决定对老旧县城进行重建,历时三年方才竣工。重建后的县城,城周围四里,四面开城门,上建城楼;城墙高一丈二尺,厚一丈五尺;城外周开凿出宽一丈五尺的护城池,县城可谓面貌一新。

第二件事是重修儒学。河南省布政使、提学官刘昌前来新野视察,见到儒学校舍还很破旧,提出把儒学校舍进行重修。可因儒学校地处城内“要冲”,重修难度很大,官吏和百姓有较大阻力,当时难于施行。赵濙在做好县政工作的同时,做通官吏和百姓工作,遂制订方案,对儒学校馆进行改造翻建,历时四年建成。新建成的儒学校,讲堂、礼殿、贤廊完善,“栖书之阁、贮器之库、洁牲之厨”及“藏修之所、庖湢之处、廪饩之资、厮役之给,悉具悉备”。刘昌甚为满意,特为此事撰文立碑,碑文在《新野县志》和《河南通志》中均有收录。

第三件事是兴修水利。赵濙任新野知县,秉公执法,勤政爱民;组织民众兴修水利,惠及农耕,使百姓受益。

赵濙任新野知县九年,考核为上等。因政绩斐然,任满后被越级擢升为荆州府同知,《新野县志》载:“秩满迁荆州郡丞。”尤其扶持正义,端正民风。新野百姓十分拥戴,以至于赵濙调离新野县后百姓大多思念。赵濙被定为“名宦”,后来载入《新野县志•名宦志》;并受祀于新野县名宦祠中,其后到此任知县的吴承恩,即《西游记》的作者,也同祀于该祠。

据《荆州府志》记载:明成化七年(1471),赵濙被朝廷提拔升迁到湖广(今湖北、湖南)做地方官,官至荆州府同知。荆州,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两岸,江汉平原腹地,古称“江陵”。春秋战国时,楚国在此建都,称郢。三国时期,荆州为群雄逐鹿之地。赵濙任荆州府同知,即知府的副职,正五品,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赵濙在任九年尽职尽责,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做得很好,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声望和百姓的爱戴。

福泽乡邻的“赵惠井”

赵濙名字中的“濙”,为水流回旋之意。他在荆州,兴修水利,造福当地百姓,联想到自己家乡西邵渠村干旱缺水,没有水井,许多父老乡亲还在饮用坑水,遂决心为故里乡亲解决饮水难题。赵濙拿出多年为官的俸禄积蓄,委托自己的弟弟赵杰,倾其家财在西邵渠村打出了一口32丈岩石深井,终于让乡亲们吃上了纯净甘甜的井水,并于井旁树碑以记其事。

赵惠井的名称和“身世”,曾先后载入明万历和清康熙《怀柔县志》及光绪《顺天府志》。明万历《怀柔县志》载:“在县东八十里西邵渠庄,地在山中,其水难得,居民出十里外汲水。举人赵濙仗义鸠财,凿井五十丈深,方得泉。众便之,咸曰:赵之惠也,因以赵惠名。”

当年位于顺天府远郊县偏僻山村的一口民用水井,为何府县方志多次载录呢?概因它有“惠、特、奇”三个特点。

此井何为“惠”呢?西邵渠村,在明朝属于怀柔县,距怀柔县城80里,为怀柔县东南部北务岭以上的严重缺水山村。因自成村以来,多次打井都不见水,人们就认定这个村的地层下没有地泉,根本打不出水。赵濙为官在外多年,意欲“造福乡里”。他出巨资掘凿出一口超深岩石井,打破了西邵渠村打不出井水的“定论”,为西邵渠村解决了饮水难题。西邵渠村百姓吃到了甘甜纯净的深井地下矿泉水,无不感恩赵家,深念赵家之惠。

此井何为“特”呢?其一,井深32丈,这在明代的北京地区是最深的饮用水井,而且深得特别,体现在水井的下半截是在地下深处的岩石层手工开凿出来的,在那个没有钻井机械、不用炸药的年代,这样的岩石深井,可说是绝无仅有。其二,打水方式特别。由于井绳太长,难以使用传统的辘轳绞水,井台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角分别栽立四根石柱。石柱高出地面五尺(1.7米),东面两石柱顶端和西面两石柱顶端各架一根木梁,东西两侧的木梁上分别装有支撑架,两支撑架之间横向架着一根当地产的最结实的酸枣木为轴,轴上垂直于井口处穿着两个大木滑轮。两根巨长而粗的大井绳分别挂在两个滑轮上,两根大井绳相同,一端拴着一个大柳罐垂入井中,另一端拴着一副驴拉套。两根大井绳分别套上两头毛驴,每头毛驴由一人牵引顺街道往南拉井绳,另有一人在井口负责卸水。两头毛驴一去一回,循环往复着打水。赶驴拉水,以这种方式打水,世间罕见。

此井何为“奇”呢?为了解决村里人吃水难的问题,赵濙家从南边三河县请来一位著名的风水先生。据说这位先生,是顺天府东部地区看地下水线的第一高手,凡经他勘测确定之点来打井,没有不出水的,多年如此。赵家对其许诺,若在村中找到地下水线打成水井,必将重金酬谢。“风水先生”绕村一周,仔细端详,看罢四面山川走向,最后在老村西南方的一处高坎地上立下一块石头,确定这点,说,此地定有地泉,打井必能出水。赵家主事人当即决定,就在这里打井!井整整挖了三年,深30多丈,之所以此井打了这么深,不光是地下水位深,更是由于偏离水线地泉那么一点儿,而多凿了那坚硬岩石十来丈深。虽然是以“一斗石砟一斗钱”的代价多凿了十来丈,但终于还是打出了优质的地下矿泉水,圆了多少代人的井水梦,也实现了赵家施惠乡民的愿望。这个打井过程体现了那位风水先生的神奇。在没有勘测仪器、缺乏地质理论的明代,他凭感官一次性准确判定深度在30丈以下的地泉之位,怎不为“奇”?

再有就是此井之水口味“奇甜”。有人曾把此井之水与东邵渠、太保庄、石峨、丫髻山、刘店,以及木林、龙湾屯、焦庄户等村的井水进行过比较,各井之水都不如此井之水口甜,况且冬温夏凉,十分可口。

这口老井,在明、清、民国时期称为“京东第一井”。在华北地区,可与丫髻山庙齐名。可西邵渠村赵家为打成此井,倾其家财。深井完工全村享用。村民不忘赵家挖井恩德,自发地形成了一条规矩:每天早晨打上来的第一罐水要留给赵家。另外,每逢赵家来人打水,无论是谁打上水来都会主动给赵家人,此规矩一直到清末。

赵濙在荆州府同知任职近十年,查证史料未再记赵濙任别的官职,荆州府同知可能是他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官职。从西邵渠村走出的赵濙,官宦几十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然后告老还乡,终老故里,其人其事尘封于历史深处。可西邵渠村这口有着一惠、二特、三奇的岩石深井,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成为“四朝”老井,至今已经500多岁。它不仅有记载、有特色,更有传奇故事和声誉。如今,在此井的上面,修建了一座亭子,作为民间古迹加以保护,见证着西邵渠村赵惠井的传奇历史。

2017年赵惠井立亭保护

(作者:丁宏伟    陈奉生)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