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史志
尉迟恭监造龙兴寺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3-01-10 14:42
  • 【 字体:      】

1914年《密云县志》记载:“龙兴寺,在县署北(今北京市密云区委1号楼北),唐贞观时尉迟敬德建,至金大安时重修,元大德时重修,明总兵王荣重修,俗名锥塔寺,今寺圮塔存,俗呼为大佛寺。”

尉迟恭(585—658),字敬德,山西朔州平鲁人。唐朝名将,他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封鄂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七位。显庆三年(658)去世,唐高宗为其废朝三日,册赠司徒,谥号“忠武”。建中三年(782),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其中就包括“唐右武侯大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北宋宣和五年(1123),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尉迟敬德。尉迟恭被后世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门神。传说其面如黑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尉迟恭与秦叔宝是“门神”的原型。

尉迟恭

查阅唐史,尉迟恭与密云的交集,是在唐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出兵辽东进攻高句丽途径密云县。《旧唐书·尉迟敬德传》记载的大意是:唐太宗将要亲征高句丽,已经在家养老的尉迟敬德上书进言:“皇上如果亲自到辽东去,皇太子眼下又在定州,洛阳、长安东西二京都是国库所在地,虽然有守卫部队,但兵力还是很薄弱。到辽东路途遥远,令人担心发生意外事变。再说征讨一个边远小国,不必麻烦皇上御驾亲征,请把这事交给一位优秀将领,自然可以按时摧毁敌人。”唐太宗没有采纳,而是命令尉迟敬德以原来的官职身份行使太常卿职权,任左一马军总管,跟随唐太宗征伐高丽。班师回朝后,尉迟敬德仍旧退职家居。唐史同时记载,尉迟敬德晚年信仰佛教,迷信仙丹,研磨金属矿石,吞服云母矿石粉,挖池建楼台,用白色花纹的丝织物装饰,学着演奏清商乐曲自我娱乐,不跟外人交往。可以推断,尉迟恭在这次随君征伐期间建造了龙兴寺。

天下何其之大,尉迟恭并不是檀州人,也没有在檀州任过职或征战过,他为什么偏偏在檀州建造龙兴寺呢?1971年在陕西咸阳昭陵(唐太宗陵)尉迟恭墓出土的其墓志铭记载,尉迟恭曾祖尉迟本真,后魏时曾任渔阳郡开国公,父亲尉迟伽唐初曾任幽州都督。同时出土的尉迟恭夫人苏妩墓志铭记载,苏妩的父亲、尉迟恭的岳父苏谦曾任檀州刺史。尉迟恭的曾祖、父亲先后在檀州地区任过职,他的岳父曾任檀州刺史,这就是他选址在檀州建造龙泉寺的原因,很有可能建造费用就是檀州刺史苏谦官府出资。

尉迟恭将寺庙选址在密云县城西北部、县衙后边的风水宝地,取名“龙兴”,意为祈愿大唐王朝龙运兴盛。龙兴寺是密云地区建造较早的寺庙,又因大唐名将尉迟敬德监造,且地处县署之地而闻名遐迩,自古有“密云第一寺”的美誉。当时密云县隶属檀州,檀州最初治所设在燕乐,下辖密云、燕乐两县。也许正因为龙兴寺的兴建,进一步加强了密云的地位,唐长寿二年(693),檀州治所由燕乐县城迁到了密云县城。

唐代以后历代对龙兴寺都有修复。辽代在寺院东墙外修建了一座石塔,名叫锥塔,做为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兴寺也因此被俗称为锥塔寺。相传,辽主耶律洪基自认是真龙天子,应该威加海内,但兴兵南征,往往败北,他认为是自己龙运不兴,国家难昌盛。后来他听说檀州有座龙兴寺,便幻想修寺敬佛,龙运到来。于是在辽大安六年(1091)春天,下令重修龙兴寺,并且还要添建一座经幢,表示龙的宏愿。

锥塔

经幢本来是佛教用来刻写经文、咒语或佛像的多边石柱,怎么能体现龙的意愿?工匠们煞费苦心,建成了一座似是而非,风格独特的“经幢”。这就是后称的锥塔。锥塔没用一砖一瓦,一铁一木,更没用石灰垒、涂料刷,通体都是用各种刻有花纹的石料堆砌而成。塔的下部是两层须弥座,座高约三米,上放石坛和莲花托,莲花托正中立着粗约80公分的六面体中心柱,中心柱下面朝南,刻着观音菩萨像,侧面是一排排小佛像;中心柱六角外约30公分的地方,又立着刻有佛像的六根细石柱;中心柱和侧柱捧托着六角形盘盖,这就是第一层经幢了。经幢上又建第二层经幢,二层经幢的盘盖上放一石坛,石坛上刻着海水的波纹和浪花,上面按着六个方位摆放着六条龙,探首“海外”,注视前方,海的中间有一条巨龙,面朝南,张牙舞爪,二目圆睁 ,像是怒吼着将要跃上南天,整体寓意是:辽国海疆有健壮的猛士守卫着,我耶律洪基龙运大兴,就要率领千军万马,南伐中原,讨平天下,建立和大唐国一样的大辽国!佛教“经幢”体现耶律洪基的意志,于是“龙颜大悦”,竟然免除檀州一年的租赋。

“经幢”落成以后,叫经幢怕扫了“龙兴”,叫辽幢中原人又难以接受,有人说这幢像座塔,又有人说它像个钻天锥(旧时,小孩头顶上梳的直立向上的小辫,俗称钻天锥),于是便称其为“锥塔”,龙兴寺也入乡随俗叫锥塔寺了,对着锥塔的胡同就叫锥塔胡同了(今区政府、大剧院之间的胡同)。明清时期纂修县志,在《舆地全图》里形象的画上了“锥塔”,下边的文字却写着:“辽幢、锥塔,龙兴寺”。

到了明朝成化十年(1474),密云作为京师锁钥,成为抗击蒙古部落入侵的边陲。镇守边帅王荣看到龙兴寺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感念“尉迟敬德,将之良、勇之特、功之茂而用武之元也。”为了纪念尉迟敬德,以其为师,激励将士“扼敌之吭、允敌之血,歼敌之我仇者”,“鸠工庀材、劝义率善”,重修了龙泉寺。明翰林院编修赵昂《重修龙泉寺碑记》记载:“殿宇廊庑,次第告成,金碧交辉,设像逾古。”龙兴寺又恢复了兴盛。

清朝末年,国家积贫积弱,龙兴寺年久失修,到民国时期初期已破败倒塌,但锥塔仍存,成为密云的重要文化标志。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锥塔也倒塌了,只有锥塔胡同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