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故事
尖岩味道
  • 来源:中共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4-04-19 15:20
  • 【 字体:      】

一个村庄再小,也一定会有它独特的味道。在多次到过北京密云尖岩村后,我有了这样的体会。在尖岩村的角角落落,一些古朴的味道跨越时空的门槛,带着村庄的底色和传承,或浓或淡地呈现在我面前。

村史馆是我经常会去的地方,在里面呆上几分钟,人会变得安静下来,脚步也会下意识地放轻。墙上那些褪色的照片,记录着村庄的过往,虽然过去了多年,但一些细节并没有被时间模糊。照片中那些低矮的房舍,蜿蜒的小路,挥汗如雨的劳动场面和朴实纯真的面孔,虽然是静止的,无声的,给人的触动却直达内心深处。

尖岩村位于密云水库白河主坝西侧的山脚下,人口千余,有着“密云水库移民第一村”之称。记得第一次来,我就对“尖岩”这个名字充满了好奇,便向人打听。原来尖岩村北花儿峪里有一片陡峭的悬崖,崖顶矗立着一块巨大的尖状岩石,夕阳下熠熠生辉,远远就能看见,村庄便得名“尖岩”了。据村里的老人讲,村庄形成于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时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尖岩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要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提到先祖选择在这里落地生根,老人们自豪地说:“真是选了个地肥水美的好地方呢”。

尖岩村

尖岩原来的位置十分优越,坐落在云蒙山脚下,南侧为密云小平原,村东不远处就是密云的母亲河——白河。村史馆讲解员小于介绍:尖岩有三宝,其一为燕山油栗;其二为尖岩香稻;其三为白河金鲤,还一度成为皇家贡品。

尖岩不仅是一片富饶的土地,也绝对是一个“硬气”的村庄。这片红色沃土上英雄辈出。《尖岩村志》上记载,抗日战争初期就有50多名尖岩人参加抗日队伍,用大刀、长矛、土枪奋勇抗击侵略者,被丰滦密联合县政府评为“抗日模范村” ,成为了坚固的抗日堡垒,被誉为京北的“小延安”。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共有23名尖岩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尖岩人敬畏英雄,他们移出寺庙里的神像,将烈士的牌位放置在正中进行祭拜,以最性情的方式告慰英烈。在他们的身上,有着浓浓的英雄情结。

和尖岩人聊天,不出几句就会聊到密云水库。他们笑称:就连吹过身边的风,都带着浓浓的密云水库味道。老一辈尖岩人永远记得当年修建密云水库时的情形。但尖岩人为水库做出的巨大牺牲,他们却很少主动向外人提及。当时,尖岩村原址正好位于设计中的白河主坝位置,必须迁走。对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尖岩人来说,搬离故土意味着放弃原本富裕的生活。为毛主席视察水库撑过船的邢有台老人告诉我:接到搬迁通知,我们二话没说,一家装满一辆马车,只带着生活必需品,仅用了一天时间,就从故土搬了出来。

没有亲身经历过,真的无法想象,当年的尖岩是怎样创造出这样的速度和奇迹?舍了古井、弃了老房、荒了良田、断了炊烟的尖岩人,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心里到底会有怎样的滋味?也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一张当年搬迁时的黑白老照片让我难忘。一位汉子驾着一辆马车,母女两人坐在上面,紧紧靠在一起。他们的家当如此简陋,能舍的都舍了,该扔的都扔了。面对即将离开的故土和未知的生活,会有多少不舍和迷茫?可照片上的这一家,脸上的神情坚定,清澈的眼里带着自信。在他们的心中,也许早已憧憬过水库建成后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样子。

登上尖岩北山远望,东边山峦叠翠,密云水库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闪耀在群峰之间。脚下一条灌渠蜿蜒盘旋于山中,连接起层层梯田。这就是尖岩人当年靠大锤、钢钎、簸箕、扁担等简陋工具,仅用一年时间修建出的北山灌渠。这条长达三千多米的灌渠,被称为密云的“红旗渠”,这是尖岩人创造的另一个奇迹。

春日漫步尖岩村,别致的公园,明亮的街道,温馨的小院,好客的人家,都让人生出幸福之感。经过一辈辈人的酝酿和打造,鱼香、米香、栗子香、花香、农家饭菜的香,这些尖岩的味道让人念念不忘。

(作者:郭冠荣)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