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故事
古北口南天门
  • 来源:中共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4-03-15 14:48
  • 【 字体:      】

在古北口西南山涧上有一道隘口,隘口南为道黄店(下甸子),北为羊庄(杨庄子)。隘口很窄,也就一米五宽,上修建两层过门,皇帝御赐为南天门。

古北口南天门

由于清代皇帝,喜欢骑马射箭和围猎,每年秋天,皇帝都要前往木兰围场巡视习武,进行围猎。在去往围场时,要经过密云遥亭行宫然后到达古北口。清朝皇帝在途经古北口时,一般先要在南天门打歇儿。

查阅有关资料,南天门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与古北口关城隔河相望,建成后的南天门前拱神京,后临古北口,崇山罗列,峻岭迢遥,地势虽无剑门之险要,景亦有剑阁之形状。大门是一个拱形,建在东西两山之间的隘口之上。隘门上方有康熙皇帝书写的“横翠”两字匾额。两边的门柱上提有“书隔山云起,琴宅涧月流”的楹联。

南天门的东侧依山势垒驻石土一处平台,平台上建有观音庙三间,为乾隆皇帝赦令修建并提名“揽胜轩”观音庙,旁边还有真武大殿三间,关帝庙和二郎庙各三间。据有关文献记载,康熙皇帝在天南天门停留时,曾召见乡野百姓,了解农事收成及粮价情况,从白天攀谈至黑夜,由于清朝皇帝的驾临,后人便将这一代的建筑统称为南天门的御书房。

在这里还有一段民间传说。有一年夏天,康熙皇帝在去承德时,路过了道黄店。从道皇店到山头要爬很高的山坡,尽管皇帝出朝黄土铺路,净水泼街,但抬轿的人还是累的四鼻子汗流。到山头以后随从的大臣,就找了一个棵树下阴凉处请康熙爷休息,侍从拿着扇子给康熙爷扇风取凉。康熙一看抬轿的士卒呼哧带喘,满脸抓汗,很是心疼,随口说道要是在这儿修个凉亭就好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大内总管李德全就把这事和古北口总兵蔡元说了。蔡元一听是皇上旨意哪敢耽搁。在柳林营里找到木工世家雷老先生和胡老先生商议方案,最后决定修个大山门。在东边山坡开凿出空地,建休息厅。方案定好后请了柳林营泥瓦匠师杨二爷和郭四爷并招募本地民工五十多人开始施工。除建了山门,还按康熙皇帝的爱好修建了“揽胜轩”和“御书房”,真武庙,关帝庙等,愣是把一个山坡削平了,前后占地有十垧地。

一年后,康熙皇帝再次路过南天门,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康熙在御书房里休息,刚落座,李德全就说万岁!您看山门已建好,可否给题写御匾。康熙随手提笔写下“横翠”俩字。写好后,便登上二层阁楼向北望去,看潮河清澈,满山翠绿,野鸭成群,纵观古北口生意兴隆,祥和之景象,亲自赋诗一首:“断山逾北口,石壁开峻远,形胜固难平,在德不在险”。康熙爷说,“我看此处,是古北口的又一雄关所在”,康熙问李德全,这儿叫什么山?李德全哪知道呀,于是便问前来接銮驾的古北口总兵蔡元。蔡元说,山下是道皇店,此山叫龙泉梁。康熙说道,山下有道皇,山上有龙泉,我看就叫“南天门吧”。于是李德全和所有随从人员都叫好称赞。

再说康熙帝休息过后陏蔡元来到了柳林营校军场(今古北口火车站下)检阅部队,这支由朝廷亲自派驻的一支武装特殊的精锐部队叫“藤牌军”。比御林军还硬气。所谓藤牌军,就是用山林里长的一种藤条(当地葛条)编织成圆形的防御兵器盾牌,所以叫藤牌。这支部队手持藤牌,身着虎皮衣,战斗力特别强悍,用现在的话说是就是“敢死队”,或特种部队。藤牌军曾因在清朝抵御沙俄入侵雅克萨战役中大败哥萨克骑兵而威震四方。康熙皇帝下旨藤牌军镇守古北口,足见对京师防务的强迫感。康熙还将“习于战阵,材技优长”的襄阳总兵蔡元,调任古北口当总兵官,统辖操练这支特种部队。

到了康熙30年,也就是1691年,再次视察滕牌军时,观看了战阵操演,他对将士们的整肃军容,训练有素和过硬本领,技能超人的队伍十分满意。检阅后,赏赐给总兵蔡元袍褂一件,银五百两,马一匹。对其他官员也给予数额不等的奖赏。康熙还格外恩准蔡元率守军随御驾一同出塞北巡,并在多伦会盟军事演习中,康熙旨命古北口藤牌军连同参阅的八旗精锐部队一起,向咯尔喀蒙古各部落首领贵族进行阵法演示。由此看出康熙对古北口战略要地的重视。

话又说回来南天门,康熙爷每次离开南天门时,或通过水路乘船,或通过临时搭建的正副两浮桥,皇帝行车御驾,半个时辰便可以到达古北口柳林营或古北口营城。古北口总兵,提督,参指,守备,游击等大小官员在关城门迎驾,或将皇帝恭送出古北口关外。

到了嘉庆朝后,清朝皇帝就很少前往塞外围猎避暑,南天门的御书房也就逐渐萧条破败,道光十九年(1839),南天门寺庙主持绪志,曾率领众僧化缘筹资,将南天门又重新修葺一新。五十年过后,光绪十五年,(1889),深受李鸿章器重的淮军将领叶志超晋升直隶提督。在古北口驻防,他在看到南天门破败景象,十分感慨,便带头劝善捐资。所集粮三十担,银子三千两,再一次将南天门进行整修。

1933年,古北口长城抗战爆发,南天门是当时中国军队十七军防守,中日两军混战,远处的枪炮对射,近的刺刀乱捅、枪托儿乱砸。十七军将士与阵地共存亡,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歌。

1933年4月21日,日军强攻南天门,军长徐庭瑶命令第二师师长黄杰、第八十三师师长刘勘率部前赴后继鏖战八昼夜,阵地几经惨烈争夺,仍在我军手中。4月28日凌晨5时,日军集中火力向南天门附近372和425高地射击,其步兵分三路,向我阵地猛攻,同时以坦克掩护,骑兵向我左右翼威胁。5月10日,日军飞机十余架向阵地轮番轰炸。徐庭瑶判断,决战的时刻即将来到,下令八十三师严阵以待,命令第二师进驻小漕村、城子村、瑶亭、南香峪之线牵制敌人,保护南天门,与之顽强战斗到底。

古北口南天门抗战,是日军自“九一八事变”以来,遇到的最顽强的对手,也是日军付出伤亡最大的战场,日军死伤数千人。日本人总结古北口长城抗战是“激战中的激战”。激战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也给古北口的第三道关口造成重伤,南天门有的建筑毁于一旦,战火的硝烟弥漫到北平城。正如冯玉祥诗中写的:“南天门,南天门。说坚固,又要紧。因为政府不抵抗,死了很多爱国军人。说起来很伤心,这么险要之地,白白拱手送了人。”

(作者:王长青)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