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故事
康丕扬创建白檀书院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3-11-24 16:06
  • 【 字体:      】

康丕扬(1551—1632),字士遇,号骧汉,山东陵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神头镇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神头镇位于陵县城东 10 公里处,是西汉太中大夫、文学家东方朔的故里。康氏祖上原本为普通农户,但祖辈倡导半耕半读,以诗礼传家,至其祖父时,康家已成为当地有名的乡绅富户。康丕扬祖父曾捐资创修东方朔祠,康丕扬后来为东方朔墓立碑并辑《东方先生文集》,旨在去掉传说中东方朔身上的迷信色彩,还其诙谐滑稽与干练能臣的真实面目。

康丕扬幼而聪敏,读书过目不忘,16 岁入县学,25 岁考中举人,41 岁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以贤能著称,可谓大器晚成。万历二十二年(1594),康丕扬被任命为宝坻县知县,曾经清理垦田,裁撤县内不必要的建设项目,短短一年时间就使得当地“公私仓廪皆实”“百姓称善”。

万历二十三年(1595)至万历二十七年(1599),康丕扬任密云县知县。当时密云是军事战略重地,“军民错居”,逃民甚多,治理难度很大。自宋辽金元以来,百姓深受战争之害,经济、文化都很落后,并且盗贼猖獗。密云山多地少,为吸引逃民返乡生产,康丕扬任内大力清丈土地,将清理出的多余土地,暂时由清理者耕种,但政府要按地块逐一造册,随时拨给返乡的失地农民耕种。这样一来,“租粮尽完,民悉归业”,既打击了地主豪强兼并土地而不交赋税的行为,也缓解了农民无地的矛盾,同时也增加了财政收入。当时盐政混乱,康丕扬细究其中弊源,迅速解决了积欠多年的问题,并收“实边之效”。

在治理盗贼、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康丕扬认真审理以往案卷,对冤假错案当即改正;对隐藏不露和外逃贼人,则深挖细查穷追不舍,终于使当地百姓实现安居乐业。曾有外地盗犯九人被审判定罪,康丕扬查阅案卷,发现其中有蹊跷,遂决定复审,“一讯得其冤,立破械释之。”

当时的密云县城分为新旧两城,中有夹道,相互隔绝孤立,这种情况不利于城防守备。康丕扬建议兵备道项德祯补充修筑,新旧两城遂联而为一,大大提高了密云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万历二十七年(1599),在赴京等待重新安排职务期间,康丕扬基于密云地区战略地位与地形,写出《千秋镜源》(六十卷)一书,为蓟镇、辽东尤其是山海关一带的治乱和战备,提出诸多建议。巡按山西兼管河东盐政期间,康丕扬实地测量并绘制《三关图说》一书,用以筹边防,备战守之策。

康丕扬在密云的最大政绩,莫过于创建白檀书院。据说在康丕扬任知县前的近 50 年中,密云县未曾考出过举人。于是,康丕扬的前任知县杨士鸿多方筹集款项力图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康丕扬到任后,在密云新城东南角兴建讲书堂,并亲自到此授业讲学,极力振兴密云的文教事业。后来,康丕扬又在讲书堂的基础上扩建为书院,因密云古称檀州,书院内又有一株郁郁葱葱、本质洁白的白檀树,故得名白檀书院。书院规模宏大,“前有堂,后有亭,东有春华馆,西有秋实馆,亭榭花卉,茂林修竹,秀丽可观,规模宏敞。”在康丕扬以及白檀书院的带动下,还兴办起社学,招收贫寒子弟入学读书。万历四十一年(1613),知县尹同皋建尊经阁五间以藏书。

古代书院是除官学和私学外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集藏书讲学祭祀等于一体。书院办学比较自由,在开展规范教育的同时,也时有学者名流在书院集中探讨学问,交流思想,有时也议论时政。白檀书院对密云的学术思想产生过很大影响。但由于明朝政治日益腐败,白檀书院日渐萧条冷落,学生减少,教师停止了讲课,书院空无一人,房屋年久失修,坍塌渗漏,以至荡为废墟,易为民居。冷落了几近二百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在知县李宣范的倡导下,官府和民众才集资重修了白檀书院。新院址选在鼓楼南大街以东,鼓楼东大街以南,通城胡同以西,现富民街以北中心区(部分地段周围有民居)。重建的书院规模很大,据《重修白檀书院》中记载:“屋若干区,亭、斋(学生宿舍和饭堂)、堂、扈(马厩,供学生练习骑射的用马)洽室俱悉”。书院建成以后,李宣范手书了“白檀书院”四个大字,镌为匾额,悬于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知县陈雄藩根据朝廷律令改建白檀书院为县立高等小学堂,成为密云县第一所近代小学。

康丕扬任密云知县五年,颇有政绩,深得民心,公正坦荡,政声渐显,“诸上台咸推毂不置”,受到朝廷重用。先后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巡按山西兼管河东盐政、辽阳巡按兼学政,后署理两淮盐课。其为官政绩突出,以治世能臣著称。万历三十七年(1609)春,时年 58 岁的康丕扬致仕归里,同僚不解,为之惋惜,康丕扬安之若素。归乡之后,“杜门不问户外,课子教艺”,搜求图书,缜密校勘,精心考证,致力于著书立说,共著各类著作 20 余种,300 多卷,可惜大多遭兵燹无存,仅《三关图说》《东坡先生外集》《东方先生文集》存世。崇祯五年(1632),康丕扬偶染微恙,诸子治药以进,康公曰:“吾年至此足矣”,越数日,怡然而终,享年 81 岁。

(作者:张春华)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