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历史人物
密云石匣比干后裔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4-01-02 00:57
  • 【 字体:      】

  原石匣镇林东明家珍藏的《莆田族谱》(现存密云区档案馆中),记载了林氏家族从黄帝开始至民国年间共五千多年的历史。

  《莆田族谱》(以下简称族谱)是线装木刻本,单页有三千多页,共二十四本。族谱的目录是,序、凡例、卷首,另有十四卷。

  序是历朝历代官方或本族官职较高的人作的序言。凡例记载了“莆田林氏九牧大宗族谱”的来历等。卷首是“修谱规条谱式”,皇帝御书题字,皇帝赐诗,纪略(修谱说明),策问(文体名,林氏在科举考试时的文章或是回答皇帝提出问题的文章),恩纶(皇帝封林氏的各种敕命、制诰等)。从卷一至卷三是像赞,卷四像赞、墓考(有朱文公即朱熹题字、有先圣孔子剑刻《殷比干墓》碑),卷五祠考、祀典,卷六世纪,卷七诗抄、总图,卷八世系图,卷九至卷十四监簿世系和贡元世系。

  族谱卷一“林氏源流总序”记载,林氏祖先在黄帝时叫高辛,尧时叫司徒,舜时叫契,禹时从叫昭明的至叫天乙的有十四代,从夏朝到商纣王时期林氏四十六世而生比干。

比干被害和周武王赐姓

  在族谱卷一“序”中记载,比干亲眼看到“商纣暴虐无道,杀害生民”,群臣“累谏不听”,非常痛心。加上“微子去”,箕子囚,感到自己作为朝廷少师官,又是纣王的叔父的责任特别重大。当时,比干叹息:“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既谏而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于是,就下定决心,冒着丧生的危险,进宫向纣王强谏,一连三日,抨击纣王的罪过,纣王问:“何以自持?”比干道:“善行仁义,所以自持。”纣王恼羞成怒,下决心要杀掉比干,于是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残忍地烧了比干的脸,剖出比干的心。又对朝廷其它官员说:“少师比干妖言惑众,故而诛之。”紧接着,又把比干次妃的腹中胎儿剖出,让朝廷文武官员们观之。

  当时,比干的正妃夫人陈氏怀孕三个月,陈氏恐怕绝了比干的后代根苗,就从当时的都城朝歌(今河南汲县),携带四个侍婢逃到荒山野岭的“长林石室之中”(今河南汲县),生一男子,名坚字长恩。

  公元前一○二七年,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的统治。周武王召回了比干的儿子,因“其居长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赐姓为林氏”。林坚的父亲比干,成为林氏的始祖。长林便成为林氏的发祥地。

  周武王为表彰比干的忠谏和热爱祖国的精神,改变了陈氏母子在长林居住的艰难处境,拜林坚为河清公,食邑博陵郡(亦称西河郡),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一带,封两千户。从此,林氏家族兴旺起来。

周武王封比干墓铜盘铭

  周武王谥比干为“忠臣”,实行了厚葬,在比干的墓地汲县建墓(今仍为汲县,历史上曾是河南卫辉府),离城西北十五里处。

  唐朝开元四年(公元717年),有人在比干墓周围耕种,发现一个方形铜盘,每边长四尺六寸,有镂文,镂文深二寸,发现有古文字,“不成言句,命工淬之”,让字显示出来,结果没有成功,又请工匠按照旧字迹重凿,显示出十六个古文字,经当时主管文物的官员鉴定,这十六个古文字是:左林石泉,后册前道,万世之宗,兹焉是宝。此件文件是周武王封比干墓的铜盘铭。

  当时在场的人观看比干墓四周,正是象铜盘铭所记的一样。

  比干墓地经历朝历代逐渐扩大,到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36年)四月,卫辉府知府通州张亨刻记的石碑(族谱卷四墓考)中记载,比干墓已有七顷五十亩,“由今汲县民佃张纲、张琬、李让、李纲、崔  每人种一顷五十亩”。每年农历“四月四日(是比干诞辰)致祭羊一豕一帛酒果香烛等物”。祭奠时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孔圣人书殷比干墓

  河南卫辉府(今汲县)比干墓前,有石刻“殷比干墓”四字碑文,石刻稍缺,是先师孔圣人亲自书写的。

  族谱卷四墓考中记载了自殷商以后的几千年里,到比干墓前扫墓祭典的有皇帝、朝廷文官武将、乡间三老豪杰无计其数。在癸已年(公元前508年),孔子到比干墓前祭奠时说:“丘也殷人也,故殷因于夏礼,殿有三仁,更不言商。”于是,就挥笔写下了“殷比干墓”四个大字,请人石刻,以示纪念。

  从此,后人到比干墓前扫墓祭典,看到孔子书写的这块石碑,皆出于对孔子的尊重而倍加保护,所以在几千年里,虽然经过“兵火频频”,也只有“半字之缺。”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至479年春秋末年的儒家创始者。他一生及门弟子达三千人,其中“受业身通者”七十二人。

  春秋末年,殷少师比干的十二世孙林放字子丘,官至长山候,是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

莆田林氏在各朝代都有人居官

  自比干官至少师以来,西周、东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都有林氏家族的人居州县以上的官职。

  族谱像赞中记载着各朝代林家的人在何处为官,是何官职,居官期间的主要功绩,画像以及皇帝或本族后人的赞诗等。自西晋以来有近五百人作过考廉正齐、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状之侍讲、上蔡教谕、都御史、锦衣参军、工部侍郎、明经珠瑚、按察司照厅肖吕等等。

  据族谱“长林世纪”中记载,东周时期,林回字颜若的事迹写进《庄子》一书。林拥字季和奋勇杀敌的事迹,林楚字仲文官时不辞艰苦的事迹,林不狂字文习英勇善战的事迹均记在《左传》一书里。

  唐朝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号召全国百姓修家谱,当时,全国一百九十三姓,莆田林氏“科第蝉联”,唐太宗为表彰林氏的勤奋好学,在他当政期间曾说:“无林不开榜是也”。这样更激发了莆田林氏的奋发向上。莆田林氏的十七世(自入闽算起)兄弟九人:林萧、林藻、林著、林蔫、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  各个中举,分别在同州、邵州、韶州、汇陵、端州、横州、通州、福唐作官(卷四、二十四页)。

  族谱卷四记载清朝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任钦差大臣时与两广总督合力严缉走私烟贩,在虎门销烟237万余斤。

  族谱卷四第八页,林东明作的序记中,记林森,字子超,福建闽侯人,生于同治元年,死民国三十二年,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在国民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后任国民党政府主席。族谱“序五”中有当时报纸:〔中华社广州三十一日〕《林森昨逝世》的消息,并有林东明与林森在宣统二年(1911年)左右接触的记载。

莆田林氏迁徙概况

  殷代,少师比干与商纣王居住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南)。

  西周时,比干的儿子林坚居住“长林石室之中”(今河南汲县)。

  秦未,林尊字长宾,迁居齐郡邹县,汉朝分齐郡置济南郡(今山东济南)。

  西晋,林禄字世荫,被封为晋安郡王,入闽,居住晋安(今福建莆田一带),以后有的住福建候官,还有的迁徙云南新安、广东番禺、金陵姑苏等地。

  清朝康熙初年(约1662年),莆田苏氏与林氏是近邻,关系很好,苏氏居官到密云石匣赴任,林金泰随苏氏从福建莆田迁至密云县石匣镇草厂胡同居住。以后,林金泰长子林玉瑞继续在石匣镇居住,次子林玉岐迁至密云县兵马营村,三子林玉杰少亡,四子林玉祥迁至营房(今密云区檀营地区)。

《莆田族谱》传到石匣

  根据石匣镇林东明在族谱序记载,清朝乙未年以前,《莆林族谱》的修谱工作全由莆田林氏家族官职较高的人负责,包括石匣镇林氏世系,到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0年),莆田林钟铸(自称入闽四十世孙)派人到石匣镇找本族了解情况,林东明的祖父林钊、叔祖林卉未能接待,致使来人自带盘费回闽。

  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林东明的弟弟林韵涛、族侄林火凹汉去闽省到莆田,本族加倍照料他们爷俩。莆田林氏让其看家谱,他们爷俩皆看不懂。他俩回京后,与林东明谈了这个过程。

  宣统二年(1910年),林东明与本县傅文华办公务去闽省,林东明到莆田林氏祠堂和林氏族长说明前两次修谱未成的情况,并要求再看族谱,族长拿出一部族谱,林东明能看懂谱,莆田祠堂赐给林东明《莆林族谱》一部,就是现在保存在密云档案馆的《莆田族谱》。

  《莆田族谱》传到石匣后,一直保存在林东明家,从宣统二年(1910年)至民国三十二年(1933年),林东明在此族谱上陆续作了序记。

  (作者:王敬魁,原载《密云文史》第13期,原文题目《原石匣镇有比干后裔—林氏族谱简介》,略做改动)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