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历史人物
周朴四十二士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3-09-27 10:19
  • 【 字体:      】

《史记 • 田儋列传》记载了田横五百士的故事。汉高祖刘邦消灭群雄后,齐国王族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小岛上。刘邦听说田横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派使者去说服田横,召他回来欲封王侯,否则将要诛灭他们。田横终因不肯屈服而自杀。五百壮士得知后全部随其自杀,表现了“威武不屈”的高节。这成为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标志事件而流传千古。无独有偶,两千年后的清代初期,这一幕再次上演,在山东齐鲁大地的阳信县,好知县周朴为民做主被陷害,众百姓鸣不平,四十二位义士慷慨赴死,上演了一段“官不负民,民不负官”的千古绝唱。

开大清科举先河

清顺治二年(1645),清廷在顺天府开科取士,密云石匣大户周启寅让其长孙周朴赴京参加乡试,并让周朴之父周懋臣(前朝秀才,时已近 50 岁)前去清廷吏部重新登记备选。

顺天府第一次开科乡试,为笼络人心,录取名额比之前多了两倍,当年三月周朴顺利中举,一年后再中进士,时年 30 岁。成为大清国第一批进士,也是密云县清代的第一个进士。任山东阳信县知县。同时清廷一律承认前朝士子功名,其父周懋臣被破格任命为山东长山县知县。父子同省同任知县,在密云引起轰动。临行,周老太爷、密云知县董承学等置酒送别。这一举动对密云县学子触动很大,纷纷效仿周氏父子参加科考,一时间多人中举及进士等出仕为官。在周家父子的带动下,科举应试在密云蔚然成风,密云士风为之大变,一时间多人出仕为官,顺治、康熙两朝密云涌现出 11 名进士 8 名举人,秀才贡生50多人,形成了密云历史上科举鼎盛时期。

名宦周朴

清顺治四年(1647),周朴赴任山东。下车伊始,周朴即召集乡绅父老了解县情。当时海内初平,人心不稳,稍有不慎便有兵灾之祸。清兵不久前的济南屠城死伤 10 多万人,百姓还记忆犹新,对这位新知县甚至充满敌意。恰在此时济南府来通知,阳信县被摊派草、豆等军用物资合款3000金,限7日内缴清。周朴亲自到济南府陈情为民请命,特批阳信县减半征收。早在明朝时候,阳信县有官牛五百头,农家使唤一头一年需缴纳粮食二石。至顺治年间,时过境迁,竟然相沿成习,五百耕牛业已死光,而百姓相应的赋税却仍要缴纳,周朴以为这是前朝的遗政,应予豁免,最后全部免除,受到士绅和百姓拥护。同时由于他疾恶如仇,严正执法,秉公办案,也得罪了不少权贵。

本地有一王姓的大户财主,依仗着在朝廷做刑部尚书的小舅子,横霸乡里,无恶不作,百姓们恨之入骨。周朴通过暗访掌握了犯罪事实,即令差役将其逮捕归案。对此很多百姓担忧说:“王财主的小舅子是刑部尚书,你就不怕报复吗?”周朴斩钉截铁地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严正执法,报复何所惧!”严惩了王财主,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称赞周朴是“铁面无私的周包公”。然而,正当周朴率全县百姓为保证粮食丰收,挑河挖沟,大兴水利之时,刑部尚书却命人将周朴传到了京都,并编造诬陷之词,将周朴判重刑。

义士同丘

周朴到阳信仅七个月,被诬陷入狱,阳信父老闻听,数百人要求联名保释。经推举马维柔、王师臣等四十二人自备干粮盘缠,赴京请愿告御状。当他们行至直隶省任丘县的时候,正赶上河间府土寇作乱,驻防武官温某贪暴异常。受刑部尚书指使将四十二人诬为土寇逮捕下狱。四十二人力辩不屈,任丘知县方策也认为不妥,再三恳请,建议先向山东方面咨询,了解清楚后再行处理,而温某刚愎自用,贪虐成性,趁方策外出,残忍地将四十二人全部坑杀。临刑前,四十二人号呼于天,高喊:“死有何憾!只恨我们的好知县沉冤未雪啊!”他们至死面不改色,在场的任丘百姓无不感叹流涕。“壮哉,山东多忠义,又见田横五百士!”

在此期间,阳信土寇百余人,盗取库银三千两。由于新官未到,这笔损失也落到了周朴的身上,而清官周朴根本无力偿还。阳信父老闻讯,很快凑齐三千两,偿还了被盗库银。山东巡抚听说后也感慨不已,不得不对周朴另眼相看,周朴的冤屈很快得昭雪。作恶多端的温某以贪酷伏诛,刑部尚书也得到惩处,闻者无不称快。

周朴平反回阳信,亲自带人将四十二人骸骨迁回阳信,合葬于阳信县城西北辛庄附近,周朴与众人痛哭失声,嚎啕连天。周朴慨言“想我周朴何德何能,竟让四十二义士慷慨赴死,自今以后你们的父母就是我周朴的父母,我替你们养老送终;你们的孩子就是我周朴的孩子,我替你们养育成人!”

王师臣的父亲王旒也大声说:“孝亲人尊上官,舍生取义理所应当。见义不为不算山东好汉,我儿子死得其所!阳信有此好官,他们死的值!如周知县再有风波,我老头子也敢赴死,阳信百姓还会有四百二、四千二个壮士义无反顾!”众人听后更加悲恸。合葬墓成,周朴亲题墓碑“义士同丘”。又在合冢旁边建四十二忠义祠供奉义士。

目睹官场腐败黑暗,周朴心灰意冷,绝意仕途,想回原籍密云。阳信士绅以及四十二义士家属联名恳请,又派几十人敲锣打鼓,将周朴的父亲长山知县周懋臣接到了阳信,颐养天年。百姓请愿书到达北京,百官也为之感动,更是惊动孝庄皇太后,亲点周朴以六品续任阳信县,并以“周朴四十二士,天下楷模”传檄州府各县学习。几年后周朴荣升知府再升监察御史、吏部主事。

康熙三十二年(1693)周虔森任阳信知县,为进一步褒奖四十二义士之举,亲笔撰写“四十二义士合传碑”文,碑后书刻有四十二义士的英名,并亲书“高风亮节”义士牌匾四十二块,使这四十二人的义士气节代代相传,辈辈荣耀。

此后历任济南知府和各县知县每年清明、孟冬、月朔,都亲自或遣官致祭。有时山东巡抚、布政使等官率全省官员来阳信祭奠四十二义士。至今四十二义士冢成为山东省廉政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后人祭拜。康熙《阳信县志》记载了周知县的事迹:周朴,字器先,直隶密云人,顺治丙戌联举进士,释褐为令时,海内初平,人心惶惧,廉知其故,延绅士于堂,曰:“律设大法,理顺人情,父母之谓,何而以武健为也。”一意抚绥,人心始定。既而济南草豆急如星火,约废三千余金,力为申请,得减其半。明季官牛五百,领使一只,岁输粟二石。历年既久,牛尽人亡,竟成苦累。侯以前朝事,尽为豁免。隆礼绅士,爱养斯民,釐剔中外,与为更始,乃以拾遗事误诖弹章,百姓惊慌,恐失怙恃,绅士父老赴阙恳留,中途遇难者四十二人,而侯已解绶。土寇百余骑,伺隙入,劫库银三千金,穷无以抵。未几,而绅士父老踊跃乐输,不旬日,而三千已完。事闻,上台益加爱敬,拾遗事不辨而自解焉。事平,将谋归里,邑之绅士父老及四十二家之父兄子弟合词恳泣迎请其太公襄衮先生、长山知县讳懋臣者归养于信,历今三十七年。官不负民,民亦何负于官者。上好仁,而下好义,盖至此而益信也。

周家父子同省为官,都有良好的口碑,尤其是进士周朴,《山东通志》《济南府志》《阳信县志》为其立传,位列山东名宦,入祀名宦祠,百姓至今思之。

(作者:韩志正)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