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历史人物
密云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岳林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3-08-16 09:13
  • 【 字体:      】

岳林

岳林(1912—1995年),原名高祥,出生在河北省蓟县五百户镇刘家埝头村一户贫困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农忙时在地主家做工,农闲时当个货郎走村串户,勉强维持一家生计。

尽管生活十分拮据,但高祥父母为孩子的以后生存考虑,节衣缩食,把他送进了村里小学。他学习刻苦,课余拾柴、担水,帮母亲做家务,在小学勉强断续地读了四年书。由于父亲常年劳累过度,罹患疾病、久拖不治去世,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庭,又失去了重要的生活依靠,高祥只能退学,小小的年龄就与大哥一起承担起家庭重任,一家人靠务农艰苦度日。高祥靠着有点文化、字写得工整漂亮,偶尔能找些抄写户口册等杂事,虽然收入微薄但也能贴补家用。

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后,国民党当局与日方签订《塘沽协定》,中国丧失了冀东22个县的完全统治权,使蓟县成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1935年11月25日“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成立,12月25日改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名曰“自治”,实为日本控制下的汉奸政府,自此蓟县和其他21个县实际上成为日本殖民地。民族正义感十分强烈的高祥在心中埋下了抗日的种子。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几经挫折的蓟县党组织得到了恢复发展。1937年10月12日,蓟县各区党组织负责人在县城南翠屏山秘密召开会议,提出党的工作重心是加强宣传动员,积极组织力量准备武装暴动,决定在全县各地建立抗日救国会,以动员争取各阶层人民组织起来一致抗日。受到共产党抗日救国宣传影响的高祥,抗日热情高涨,他感到共产党是抗日的先锋,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才能真正把鬼子赶出中国。    1938年3月,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蓟县马伸桥附近伏击一支日伪军,高祥与村里及邻村的一些年轻人积极前往支援。这一仗共歼灭日军二三十人,汉奸队三四十人。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高祥的抗日斗志。

1938年5月,高祥与村民刘彦一起走出家门,在朱官屯村找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当上了八路军战士。高祥在队伍中找到了信念,如鱼得水。在平安城子、石门镇的两次战斗中,他不怕枪弹、不惧生死地冲锋陷阵,表现英勇,受到同志们的赞誉。

1938年6月上旬,八路军四纵挺进冀东,组织民众举行抗日暴动,暴动范围东起山海关,西至渤海河畔,北起兴隆县雾灵山,南至渤海之滨。在暴动中,高祥参加了朱官屯和石门南山两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这次大暴动持续3个多月,摧毁了遍布冀东农村的日伪政权。冀东抗日暴动,使日寇丧心病狂,随即进行了疯狂反扑,日军从武汉前线回师冀东,集中调动兵力,发动灭绝人性的大“扫荡”。敌伪政权也死灰复燃,暴动队伍受挫。

1938年10月中旬,四纵和冀东抗日联军被迫往平西撤退,途中遭敌人堵击,损失惨重。暴动失败后,组织上安排高祥转为地方做秘密工作,他在日伪统治的各村,秘密发动群众,积蓄抗日力量。他暗地里组织村民开展各种破坏活动,设法摸清敌情并传递情报,惩治罪大恶极的汉奸,破坏敌人的铁路公路运输,不断骚扰敌人的后方,搅得敌人日夜不宁。

1939年秋,当地党组织成员余一同志历尽周折终于找到了高祥,当即作了他的入党介绍人。1940年2月5日,高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1月,高祥被组织安排到盘山随营党训班学习。6月,毕业后被分配到蓟县二区作区政府助理员,参加开辟新区工作。7月,任蓟(县)平(谷)密(云)联合县二区副区长,后任区长,化名李佩详。9月16日(农历八月十五),燕各庄据点的特务到金子庄敲诈百姓,时任副区长兼武装队队长的高祥,与指导员经过研究作出围歼敌人的决定。上午10点,指导员带领130多名战士包围了金子庄,经过激烈战斗,活捉了7名特务,缴获了许多枪支弹药。下午2点半,燕各庄、平安城的敌人约300多人,其中有日军80多人反扑到金子庄,把武装队包围了,武装队人少、武器又差,便退到五百户村。敌人将武装队三面包围,眼看没有退路了,高祥决定利用有利地形和敌人展开战斗。高祥和战友们居高临下,打退了敌人的四次冲锋,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半,天已经黑下来,武装队安全撤出战场。这次战斗,击毙日军3名、俘虏10余名。这一仗震动全县,敌人不敢轻易出来骚扰百姓,汉奸特务也不敢再嚣张了,乡村保甲长老实多了,马伸桥伪军也不敢轻易出来了。

1940年11月下旬,平密兴联合县扩建为两个联合县,南部为蓟(县)宝(坻)三(河)联合县,北部为平(谷)密(云)兴(隆)联合县。12月,高祥调到一区任副区长,化名刘泽民,主要活动在平谷县城西地区,他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抗战,工作表现突出。由于斗争的残酷性,高祥开展工作经常用化名,不同时期曾叫过高子祯、李励样、郑立山等。

1941年秋收后,1万多名日伪军对平谷地区进行大“扫荡”,所有村庄都住上了敌人,在山上搭席棚,他们上下呼应“围剿”抗日队伍。高祥和战友们化整为零,按照上级指示,无论敌人怎么猖狂,也不能脱离根据地。他们活动到离县城约半华里路的小东庄,伪保甲长见到他们很害怕,高祥一边劝他不要怕,一边向他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尽量争取他站到抗日队伍这边来,并跟他说,如果这里一旦出了什么事,你要负责任。此话还真灵,伪保甲长派人到据点儿内探听敌人情况,给高祥通风报信。敌人的这次大“扫荡”,把抗日队伍逼上梁山,但抗日政府却开辟了不少新的根据地,争取了一些伪保甲长。一些据点附近村庄的保甲长主动和区政府联系,将所欠的公粮公款如数交清。对于那些伪保长,只要他们不破坏抗日,高祥和战友们就团结他们,争取他们。

根据地建立起来后,更加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日伪军1个月1次小“扫荡”,3个月1次大“扫荡”,他们采取“铁壁合围”、远距离奔袭等战术“围剿”抗日队伍。1942年3月,日伪为使抗日军民无立足之地,在长城沿线制造“无人区”,推行“部落化”,修建武装“部落”(百姓形象地称之为“人圈”),抓捕和驱赶山区民众进“部落”居住,毁灭“部落”外一切生产生活设施,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不久又加上“片光”,即将未成熟的农作物割光。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高祥调到大小黄岩地区工作。针对日伪制造“无人区”、搞“民匪隔离”的政治阴谋,他与战友们组织抗日群众开展反“无人区”斗争,变“无人区”为有人区,变少人区为多人区。

在敌人刚开始集家并村,驱赶群众迁往“部落”时,县委、县政府针锋相对地发出了“誓死不离山,坚持下来就是胜利的口号。”为了坚持斗争,高祥与战友们利用雄厚的人民基础和熟悉地理等优势,与敌人抢粮夺粮。1942年10月,他们在八岔沟等地收粮食,兴隆县和六道河子敌人300多人(其中日军100余人),早上4点,把高祥和战友们三面包围,从山上往下赶,“哇啦哇啦”地直叫,伪军还冒充八路军13团部队,企图迷惑抗日军民。高祥一见情况不对头,命令马上分散隐蔽。当时高祥和他的通讯员从山岩上跳下来,正好有个山洞,便躲藏在里面。说也巧,那时正好有一团大雾腾起,把洞口掩盖住,躲过了敌人的眼睛,高祥他们安全脱险了。

1942年11月,三河县一部分地区划归平(谷)密(云)兴(隆)联合县管辖,平密兴联合县改名为平(谷)三(河)密(云)联合县。1943年7月,平三密联合县扩建为两个联合县,北部为承(德)兴(隆)密(云)联合县,高祥调任三区(密云令公一带)区长,化名岳林。岳林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面对“无人区”内,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的形势,恼羞成怒的敌人,对“无人区”进行频繁“扫荡”,仅1943年,日伪对密云东部“无人区”的“扫荡”即达438次,其中大规模“扫荡”50次,有116个村庄被摧毁,人民群众惨遭屠杀。以黄岩为例:原有50多户150多人,最后只剩12户40多人。

岳林和战友们克服各种困难始终坚守在“无人区”。为了群众的安全,他们将分散隐蔽在沟沟岔岔的群众按山沟组织起来,并全力动员和组织那些逃亡到山外的群众回山坚持斗争,对于被敌人赶进“人圈”的群众,动员他们逃离“人圈”。为打破日伪的“经济封锁”,他们与群众一起开展生产自救,自力更生战胜严重经济困难。

他们与群众一起在被敌人烧毁的破房岔子里盖小房,小房被烧了就搭窝棚,窝棚一次又一次的烧光了,就住山洞、长城楼子,一直和敌人周旋。敌人见到能住人的地方就炸毁,连山洞也不放过。岳林和战友们冬天就在背风的山脚下挖沟、坑,盖上树枝石片挡风寒,烧火取暖,无论条件怎样艰苦,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

为了有效打击敌人,岳林和战友们组织起各村干部、党员、积极分子和基干民兵,利用他们熟悉地形的优势,在据点周围和道路两侧山上日夜站岗,监视敌人动向,创造出“人电话”(又称“连天哨”)的报信方式,发现敌人出动,就用“暗语”(管鬼子叫“羊”、管伪满军叫“牛”等)隔山呼喊,一山传一山,用不了20分钟各山沟的干部群众,都知道了敌人的动向和兵力情况,可以迅速转移到高山密林深处隐藏起来。

等敌人返回据点时,武装民兵各自占据山头打冷枪,打麻雀战,用来迷惑敌人。这种办法真灵,敌人搞不清我们到底有多少武装力量,常是不敢继续前进,夹着尾巴跑了。后来敌人发现山上有联络哨,就用小炮轰,联络哨不能露面了,就用树枝竖立在山头上,敌人从哪里来往哪边去,树枝就往哪边倒,敌人对这无可奈何,轻易不敢出据点。

在“无人区”坚持斗争是非常艰苦的,特别是遭到敌人围攻时,岳林和战友们常常几天吃不上饭,冬天住在山洞或炮楼里,衣服单薄,冻得直打颤。春、秋天敌人大“扫荡”后,伤病员就增加,既找不到医生,也没有药物治疗,好多人都病倒了。夏季青草生长后,他们没有粮食吃,只能挖野菜充饥,脸都吃得发青浮肿。尽管这样,大家情绪都非常高涨,团结一条心,想的就是打败日本鬼子,收回大好山河。

为了打破敌人对抗日军民的经济封锁,解决部队物资匮乏问题,岳林组织打通、建立了一条从蓟县到密云新城子地区的物资运输线,他组织武工队从蓟县将布匹、盐等物资经平谷秘密运送到吉家营等村,分货后,趁着夜色将物资运给山上和山下的队伍,打破了日伪对我们严密的经济封锁,保障了抗日队伍在恶劣环境下能够坚持抗战。

1944年,为了能让运输线稳固畅通,岳林号召抗日群众入股加入供销社,吉家营、新城子、蔡家店有三位抗日群众率先加入“大众供销合作社”,因为三位群众名字里都带“臣”,被称为“三臣”,在他们的带动下,入社的群众逐渐增多。供销社收集山货、牛羊,组织群众贩运到山外,换回布匹、盐、医药等物资。供销社对社员实行优惠政策,极大地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岳林在担任承兴密联合县政府财粮科科长后,负责筹集和调配粮食、布匹等物资,为抗日队伍和政府工作人员提供物资保障。针对日伪频繁的“肃正扫荡”及严密的经济封锁,他和战友们组织群众,采取早下手的办法,提前修好藏粮洞。秋收时,深入山边地区组织急收急打急运,迅速把粮食运到各山村坚壁起来,征收了数十万斤粮食,有力地保障了部队供给。在平原地区,则组织武装征粮队,实行武装突击征收。农忙时建起生产委员会,军民共同自力更生、垦荒生产。通过多样化的经济斗争,逐步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缓解了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困难。

岳林率领自卫军紧密配合八路军开展游击战、地雷战、麻雀战,灵活打击敌人。在战斗中,岳林身先士卒,常常一手握着大砍刀,一手拿着驳壳枪,被战友们称为“高大刀”“高大胆”。他率领游击队配合主力在程各庄、令公、香水峪、石塘路等地给日伪军以重创。在一次反“扫荡”中,岳林率领县大队阻击1个日军中队和300多伪军,战斗从下午一直延续到天黑,安全了掩护县机关和众多老百姓转移。气急败坏的日寇,在城门楼上贴出告示,悬赏3000块大洋的价格要他的人头。

坚持“无人区”斗争同时,岳林和战友们通过发动群众、镇压汉奸、争取伪保甲长等措施,抗日局面迅速改观,多数村恢复了两面政权,被蚕食区得到恢复。1944年5月,瓦解了全部13个伪大编乡,使抗日一面村由36个增至108个,两面村发展到83个。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岳林和战友们一面组织自卫军成立民兵团,协助县支队配合主力部队攻打兴隆县城和盘踞在各地的日伪据点,解除敌伪武装,收复敌占区,一面组织群众重建家园,发展生产。

1945年11月承兴密联合县撤销,建立密东办事处,管辖密云河东地区(包括兴隆西部的大、小黄岩),组建中共密东地区工委、密东办事处(驻地在东庄),分别隶属冀东十四地委、十四专署领导,岳林(化名郑立山)任办事处主任。

1946年6月,因解放战争的需要,密云(潮河)河东、河西地区恢复单一县制,将密东办事处所辖地区与丰滦密联合县所辖密云河西地区合并,恢复了密云县的名称,同时组建了中共密云县委、县政府,仍隶属冀东十四地委、十四专署领导,长期处于分割状态的密云县第一次走向了统一,岳林任县长。

1947年2月,密云县再次分开,划分为两个县,河东地区沿用密云县原名,组建中共密云县工作委员会、县佐公署,归冀东十四地委和十四专署领导,岳林任县佐(即县长)。

1948年1月,岳林调到冀东行署财政厅任科长。

1948年11月,岳林调到(东)顺义地区工作,领导土地改革,使贫雇农也分到了土地,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广大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在政治上也得到了解放,提高了阶级觉悟,他们为保卫胜利果实,积极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

1948年12月8日,顺义县城解放,(东)顺义县党政机构进驻顺义县城,在军事管制委员会(临时军管会)领导下,组建人民政府,成立地区办事处,岳林任(东)顺义县县长,组织开展建政、清匪反霸、维护社会治安等工作。

1949年4月6日,经河北省委批准、十四地委决定,撤销(东)顺义县、昌顺联合县,将原昌顺联合县五、八、九区全部和六区的11个村庄及怀柔县的18个村庄与原(东)顺义县成立单一建制的顺义县,区划调整后,县政府设在顺义县城,岳林为顺义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获得解放的广大顺义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近半年的恢复和发展,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在顺义工作期间,岳林还兼任了顺义县第一至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1年9月29日,岳林参加了华北第一次县长会议,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合影。1952年4月,岳林调到交通部任党办副主任。1957年11月,调到上海港务局,先后第六装卸区党委书记,港务局组织部部长、政治处副主任、港务局副局长等职。1984年离休。1995年去世。

(作者:刘立伟)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