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历史人物
剧邑名令秦士文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3-07-25 18:07
  • 【 字体:      】

在明代的历史上,曾经担任过密云知县而后官至兵部尚书的一共两人,其一邢玠,其二秦士文。两人都是山东青州人,邢玠故里为益都县,秦士文的老家则在蒙阴县,但与出身布衣的邢玠不同的是,秦士文 (1569—1628),字彬予,出生于书香门第、医学世家。万历十八年(1590)应青州府试选拔贡,万历二十二年(1594)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参加会试中进士。初任宝坻县令,再任密云县令,又任山西长治县令。在这三个县内,秦士文勤于政事,深受百姓爱戴。因政绩卓著,万历四十一年(1613)升礼部主事,万历四十七年(1619)升任陕西洮岷兵备,布政司参政,按察司佥事。

三任剧邑,所至称能

秦士文先后任职的宝坻、密云、长治三县,被康熙《蒙阴县志》称为“剧邑”,即政务繁剧的郡县。从其在三县的为官经历亦能感受到这一点。

首任宝坻,这里是一个汉、回、满、壮、蒙古等少数民族聚集区,民风淳朴,渔盐丰盈,是一个比较富庶的地方。让秦士文没有想到的是,这里的老百姓特别是渔民生活却非常困苦。原来宝坻银鱼是朝廷贡品,皇宫的内使借采集贡品之机,常来强征扰民,渔民们进贡优质的银鱼,不但得不到奖赏,有时还被内使肆意加量、刻意压质压价,以至连应得的卖鱼钱都拿不到。为此,秦士文上奏朝廷,提出罢内使,由宝坻地方每年根据渔民的捕捞量议定贡额,并如数进贡。朝廷奏准,百姓无不称颂。

宝坻的民风比较淳朴,但每年都会因械斗多次发生大案、命案。这让秦士文很不解,经过查看以往案卷和实地走访才弄清楚事情原委。宝坻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水网交织,有午河、鲍丘河、箭杆河等几十条河流,但这些河流的上游基本都在三河、香河,每到汛期来临,上游泄洪遭灾的总是宝坻,为此,三县百姓每年都要大规模械斗,酿成悲剧。于是,秦士文与三河、香河两县协商,共同出资构筑高台、修建行洪水道,对洪泛区清淤排沙、植树造林进行治理,并对械斗依法弹压,严惩法办为首之人,多年争斗遂绝。

宝坻因为比较富庶,当地盘踞着很多恶霸,勾结官府欺压百姓。为首的是一个宦官,叫高淮,驻在宝坻县奉旨抽税山海关,他勾连恶霸地痞、私养家丁打手千人,劫持民财,走私货物,鱼肉百姓,无恶不作,因其势力强大,州府的官员都不敢管,百姓对他们更是恨之入骨。而秦士文不畏强暴,对于那些横行乡里、霸人田产者一律拘捕法办,并多次奏请顺天府巡抚刘曰梧、蓟辽总督蹇达弹劾高淮。高淮伏法后,秦士文名声大著。此后,他“清徭粮、革火耗、核屯田、理狱讼、辟书院、倡教化”,宝坻的社会风气蔚然一新。

万历三十五年冬(1607),秦士文因治县有方,调任密云知县。密云与宝坻不同,这里是边关重镇,畿辅要地,作为密云知县承担着实民政、佐军政的双重责任,历来是非精干官员不能胜任。秦士文上任的第二年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鞑靼台吉诸部侵犯边境,而当时的蓟辽边备废弛,粮草空虚,兵甲不足,防线形同虚设,精锐的鞑靼骑兵一路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了京畿门户古北口。此时的大明朝廷还在为粮草、兵械不足迟迟无法发兵。蓟辽总督蹇达立即召见秦士文,请他一解燃眉之急。秦士文当即应承,他以商贾为质,购军械、筹军粮,仅一天一夜就筹足了出征物资,蹇达自此对他更是刮目相看。

说来蹇达对秦士文也是有知遇之恩的,在宝坻时,就是蹇达帮着秦士文扳倒了恶霸宦官高淮,因此,秦士文对蹇达亦非常敬重。不过即便如此,蹇达做错了事情,秦士文也一样不给面子。万历三十七年(1609),蹇达应西路副将之请,修筑长城墙子岭一带内女儿墙,他请秦士文在粮草、财政等方面从地方上给予支持。秦士文不敢怠慢,立即趋马亲至考察。但他发现此次筑墙,名为御敌,实为述职考绩邀功之需,且修墙要损坏多处民田和百姓的房子,可谓得不偿失。于是,回到城里他立即求见蹇达,提出了修城十弊,坚决抵制了这个劳民伤财的工程。以此,蹇达对他更加赏识。

在“佐军政”的同时,秦士文亦“实民政”,通过“劝农桑、清积案、明教化、弥盗奸、兴教育、革陋习”,以民政佐军机,政绩卓然,使全县上下政通人和,受到百姓爱戴。

秦士文任期满三年,在吏部铨叙(指审查官员的资历 , 并根据才能、成绩确定级别、职位)中考绩优等,授文林郎。

此后,秦士文又调任山西长治,因政绩卓著,累官至礼部主事、陕西岷洮兵备、宣府巡抚等,后以赫赫军功,得绶白金彩绮,晋升兵部尚书,协理戎政,授阶资政大夫,终成大明一代名臣。

言传身教,以德立世

在蒙阴县西关有一座“兄弟进士坊”,是当地百姓为秦士文兄弟建的。他的弟弟名叫秦士桢,天启二年(1622)进士,初授河南信阳知府,后任江苏高邮知府,才华横溢,卒于任。

秦士文兄弟二人不但有才名,而且德行亦为世人所称道。据《秦士文与东蒙秦氏家族》一文记载,他要求家人“居官者以清白自励,以点染为耻;在学者以读书自励,以奔竞为耻;为布衣者以农桑自励,以入衙为耻。”凡族人要“老慈幼、少敬长、生相贺、死相吊、善相劝、过相规、难相恤。一族相与,宜公、宜和、宜让、宜忍。勿夸以财,勿轧以势,勿争名,勿夺利,勿相谑,勿相字。卑幼尊贵遇贫穷之尊长必执弟子之礼,不得挟贵;卑幼至尊长家中不得当客居位,有不平之事,必先告族长调处,不得擅自诉讼。”

在任山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时,他亲笔撰写《秦氏宗脉碑序》,告诫后人:“后人观此碑读其文,知吾曹皆同根生,遇之有不起敬、不起爱、庆吊往来、患难扶持者,岂人情乎;有不安农桑,自食其力,奋志不帷、克绍书香,乃甘与下流为伍者,岂人情乎;有把持武断、六博局骗、百端嚣凌为乡里所切齿而侧目自罗三尺者,岂人情乎。如此相规相戒,比屋皆为循良,则族虽稍稍衰落而人情向往,鬼神呵护……”。

可以说,秦士文的言传身教,为其家做出了典范,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史载,秦士文一生处世淡泊,性尚俭朴,不近声色,终生无姬媵;常居陋室,食不兼味,好着布素衣,子孙事浮华必呵叱之。而且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权,赤心报国,战功赫赫,甚至在其临逝前仍念念不忘报效国家:“吾白首筹边,历四主三十年如一日,常思以躯封疆,报累朝恩遇之隆,虽死我之幸也。”秦士文逝于崇祯元年(1628),年仅 59 岁。

秦士文的妻子张氏,娴淑儒雅,深明大义。甲申春,闻明王朝废,哭奠于庭,嘱族人曰:“我家世受国恩,勿为不义。”遂率族人去县东北 30 里外云云山辟荆而居,里党闻讯而从。

秦士文长子秦琮,为拔贡,顺治四年(1647),贼寇攻打蒙阴县城,他携兄弟二人和孙辈二人共助知县守城,皆战死,可谓满门忠烈,被时任青州道台张公所赞为“颛臾之长城”。秦士文四子秦珝,恩贡,先后任山西太谷知县、应州知府,在任期间他倡节俭,惩奸疏,轻徭薄赋,救助苦劳,颇有政声,乡人感其恩,立碑以记,并作德政诗颂其政德……

据《秦氏族谱》记载,秦氏家族,忠孝继世,诗书传家,有“贵登显要而勋业卓然一世者,有名震甲科文章籍于人口者,有出殉国难以气节而风励百代者,有内修于家敦善行而沾被一乡者”。明清两朝进士、举人,监生、贡生等以百人计。明末诗人赵玉成曾亲笔写了上万言的《秦士文墓志铭》,并为其写诗赞曰:

维岳效灵,笃生人杰。立朝居官,侃侃大节。

分符剧邑,载却貂珰。秉钺专阃,尽瘁封疆。

桓桓司马,实乃天授。毒中食沙,此心无疚。

事久论定,日星炳悬。母也同归,松楸蔚然。

德厚流光,子孙千亿。崇正斥邪,永失无斁。

(作者:钱海侠)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