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历史人物
蓟镇总兵戚继光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3-05-31 14:45
  • 【 字体:      】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诸,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隆庆元年(1567),戚继光带领他的戚家军经过十余年的浴血奋战,基本肃清了为患中国东南沿海数十年的倭患,应召进京,开始了他一生中第二个辉煌时期——蓟镇戍边 16年(1568—1583)。戚继光在长城边墙台墩修建、练兵、练将、兵器发明、车营建设、营阵训练以及传统兵学体系建设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戚继光

如今,在他曾经镇守过的古北口,矗立着一座戚继光的雕像,他手握宝剑,凝视长城,仿佛从逶迤的长城中传来他清脆的足音,坚毅的目光,仿佛穿过几个世纪的历史风云,诉说历史的沧桑……

重筑长城浩气雄

密云境内的明长城始建于明朝初期,由大将徐达督建。史载:“洪武六年(1373),命大将军徐达等筹备山西、北平边,谕令各上方略。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百二十又九,皆置戍守。”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由于古北口扼守华北通往东北松辽大平原以及蒙古草原的交通要道,密云地区的军事和政治地位显著上升。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借口贡市不遂,率部侵入古北口,杀掠怀柔、顺义等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直入,京师震恐。俺答在京城外焚掠八日,得到明朝通贡允诺后,仍由古北口,循潮河川退去。“诸州县报所残掠人畜二百万”,史称“庚戌之变”。

隆庆二年(1568)五月,首辅张居正为了加强北方防务,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隆庆三年(1569)正月,戚继光任蓟镇总兵。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拱卫京师,是明朝北疆九镇中重要的一镇。

隆庆三年(1569)春,戚继光调配士卒 , 开始了艰巨的筑台、修墙工程。戚继光修建的长城由城墙、敌台、墙台、烽火台、关城等几部分组成。他巡行塞上,经过仔细考察,认为原有边墙不仅低薄,而且颓废较多,根本无法阻遏蒙古人的武装袭击。而且在旧长城线上虽有一些砖石小台,但这些小台彼此之间毫无联系,既不能掩蔽士卒,又没有地方贮存军火器具,敌军只要登高发矢,台上守军就很难固守,不利于战斗。

戚继光亲自监工,对工程质量要求极为严格。他将城墙分为一、二、三等,双侧包砖城墙为一等边墙,单侧包砖城墙为二等边墙,石墙为三等边墙,要冲地段一律包砖,严禁任何偷工减料。在城墙垛口下的宇墙上以一定的距离及地势情况设置了望孔、射孔,有些地段在外侧城墙筑有雷石凹槽溜道,大大加强了防卫能力。

在加固城墙的同时,又修建空心敌台。敌台分为三层:基座、中空及顶部楼橹。在戚继光所著的《练兵杂纪》中对空心敌台有这样的记载:“今建空心敌台,尽将通人马处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围阔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冲处数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缓处或四五十步,或二百步不等者为一台。两台相应,左右相救,骑墙而立。造台法:下筑基与边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中间空豁,四面箭窗,上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每台把总一名,专管调度攻打。”

墙台是齐墙而建的平台,上面也可以放置军械、粮草等物品,并且可以协助敌台攻击来犯的近敌。烽火台与敌台密切配合,形成一定的传烽路线,一遇敌情,举烽鸣烟放炮,迅速地把情况传递到蓟镇防线。而关隘处建筑的城堡,在守兵登城打仗,平时则可在城门设卡盘查过往行人。

古北口长城就是在这一时期改造完成的。密云长城以古北口为中心,属蓟镇西协,下设墙子路、曹家路、古北口路、石塘路四路,是明代长城中极富特点、精华汇集的地段。

蓟镇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居庸关,其所辖长城有 1200 多里,建敌台 3000 座。长城所经地段多崇山峻岭,依山筑城,断谷起嶂,择险置戍。修筑时吸取各代长城的构造特点,经过多次改进和创新,筑成了烽堠相望、敌台林立、用险制塞、纵深梯次、点线结合、互为依托的军事防御体系。

练兵强军拱北疆

隆庆二年 (1568) 六月,从修筑长城伊始,明廷就根据谭纶、戚继光的请求,给蓟镇拨银 46000 余两,制造战车和火器。随即建立起车营,开始蓟、昌二镇准备建车营 7 座,其中蓟镇东路副总兵一营、巡抚标下一营,分别驻建昌、遵化;西路副总兵一营、总督标下一营分别驻石匣、密云;蓟镇总兵二营驻三屯,昌平总兵一营驻昌平。

车营有两种:重车营和轻车营,其有两大特点:第一,防卫性能好。每车有 1.5 米长的偏箱,128 辆车横向排列就是一里多长,如果列成方阵,每面也近 150 米,可防敌弓矢射击、骑兵冲突,使敌人的长技无法施展。戚继光说用车营来“环卫军马,一则可以束部伍,一则可以为营壁,一则可以代甲胄。虏马拥众无计可逼,诚为有足之城,不秣之马也。”第二,火力强。车营每车配备佛郎机两架,128 辆车有佛郎机 256 架,每架佛郎机有子铳 9 门,共有子铳 2304 门,鸟铳 512 杆,火箭 15300 枚,另外还有 8 辆大将军车和 4 辆火箭车。车营实际是火器营。这是明代战车和古代战车的根本不同点。每一车使用火器的竟有 14人之多。战斗时火器轮番射击,可以终日不停。火器是明军的长处,鞑靼的骑兵是没有的,配备这么多火器,一方面抑制敌人长处的发挥,一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这就是戚继光比一般将领的高明之处。

车营不是单独作战的。车营同时配以骑兵营,战斗一旦打响,炮声隆隆,枪声不断,火箭横飞,不用杀伤,敌马已被这轰鸣的枪炮吓得东奔西窜,溃不成军,敌人不得不败退。而当敌人混乱败退之时,车营内的骑兵就以整队出击,追杀歼灭溃逃的敌人。由此可见,车步骑营协同作战,是一个能守能战,先守后战,有效防御鞑靼骑兵内犯的好战法。戚继光能建立起这样的营阵,足见其军事才华非一般人所能比。

武器改造一时新

戚继光不仅是一个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武器专家。到了北方,他看到蓟镇军队的武器样样不行。蓟镇“不知较量异用之术”,敌人用弓箭,自己也跟着人家学用弓箭。但是鞑靼骑兵自幼学习骑射,弓长矢重,农业民族的中原人难以抵挡塞外入侵之敌。敌人近战使用短刀,明军也用短刀,明军杀敌一百,敌不退;敌军杀死明军十个,明军逃跑了。正德末年之后西方火器传入中国,先是佛郎机,后是鸟铳。戚继光发挥火器长技以制敌。

佛郎机炮,又被称作佛郎机,传自西班牙的一种后装火炮,是近代金属定装弹药的原型。明朝人习惯将西班牙称为佛郎机,以此得名。此炮射速快、命中准,以一发炮弹内含 500 发子弹的优势可以封锁 60米宽的正面,不易炸膛且工艺简单而被明朝下令大批量仿造,到了嘉靖后期已经成为明朝边防军必备的制式火器。戚继光在形制上没有作什么改进,但对使用它时用的配件有的弃置不用,既省去装木马的时间,又使火药直接作用于铅子,出口有力,射程远、威力大。

虎蹲炮,明代一种轻型前装火炮,因架防在地,形似猛虎蹲坐而得名。长约 2 尺,重 36 斤(出土的虎蹲炮有 49 斤的)。它是在传统火炮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制成的,主要是前下二爪,后用双爪尖绊,把炮身固定住,在发射时不至跳跃伤人。它的威力较大,一发百子,比佛郎机轻,比鸟铳一可当百,是当时很实用的一种火炮。戚继光对此炮相当重视,写了《虎蹲炮铭》:“势如虎蹲,威拟将军。腹吞火药,务足百星。木马所止,摧箍三层。铸金为丸,数如罡名。间土而人,筑实而停。盖以石毯,合口乃成。用力打下,二层箍平。于是开地作渠,后深前盈。篓加后足,尾与地平。前爪两蹶,斜要里行。听号而发,粉如流萤。诚为无敌,汛扫虏庭。功成身退,千古留声。”在骑兵营中,装备这种火炮 60 门。

除此之外,戚继光对北方军使用的武器装备进行了全面的更新、改设和创造。拿弓箭来说,射箭用的指机,原来做成圆形,手指骨是扁的,上有缝隙,不得不塞上一些纸或布,既麻烦又费事。戚继光把它改造成扁的,戴在手上正合适。箭头点上好钢,使箭射在石头上,箭头也不卷刃。

快枪,是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火器。但它燃放复杂,不易瞄准,性能远较鸟铳差。只是北方人习惯用它,戚继光才没有把它改换,但进行了全面改造。过去造得十分粗劣,枪筒短,壁薄,膛不直,口不圆,铅子不合口。戚继光加大了枪筒长度,以 2 尺为准,加上装的木柄共长 6.5 尺;枪膛要用钻钻成,膛直口圆;铅子要圆,大小一致;用药、药线有定数,事先准备停当。敌远作为火器,发射铅弹;敌近则作为冷兵器,当做棍棒。一器两用,稍稍弥补了它的缺陷。

戚继光用新创造的武器装备蓟镇的军队。除虎蹲炮外,还有“无敌大将军”、三飞、石炮等。三飞,是指飞枪、飞刀、飞剑,都是火箭。一般火箭长三四尺,重 3 两,它长 5 尺 5 寸,重 2 斤有余。这三者的区别在于箭头的形制有枪、刀、剑的不同。尤其是“无敌大将军”因其重大 , 有效射程可达 300 步,命中人马皆被击倒。敌人怕它比怕快枪还厉害,因快枪的铅子不打在身上不知道,而且打的是前排的人马。而它发射时“其声如雷”,使战马惊跳,不敢前进;飞得又高又远,后排人也有被击中的可能。

石炮,现在人叫石雷。这是巡抚刘应节创制的。造法很简单,就是把大小不等的圆石,中间凿成洞,装上炸药、引信,用土封筑好就行了。它是用来守城的。事先把它放在边墙上,当敌人到了墙下点燃引线抛下。敌人以为是一块石头,它却突然爆炸,造成杀伤。

隆庆四年 (1570) 六月,戚继光在三屯营召开了全镇将领会议,把亲自制造的兵器,如大刀、腰刀、长枪、快枪、佛郎机、火箭、虎蹲炮等火器和冷兵器的式样发给各路将领,每路一副,让他们回去分头打造。他还亲自演示这些兵器的用法,使将领人人会用,以教部队,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坐镇石匣统西协

蓟辽总督所辖蓟州镇(简称蓟镇)下设东中西三协,密云为蓟镇西协。西协统领墙子路、曹家路、古北口路、石塘路四路。密云城为蓟辽总督驻地,古北口为京师锁钥,西协总部设在哪里?戚继光既没有设在密云城,也没有设在古北口,而是设在了石匣,体现了一个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石匣位于密云县域中部,地处京(北京)古(古北口)大道上,距离密云城、古北口、墙子路、曹家路、石塘路、白马关等关口均为60 里左右路程,是密云中部的交通中心和经济中心,也是京师东北部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点,将西协总部设在石匣,到周边关口交通便捷,便于相互沟通联络、指挥调动,同时这里经济富庶,便于供应保障。明朝从成化十二年(1476)就开始在石匣一带驻军设防,但没有城池。明弘治十四年(1501),顺天巡抚洪钟来密云巡边,请旨修建石匣城。石匣城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竣工,定名为石匣营。当时的石匣城还是一座土城,周 4 华里 224 步,呈正方形,开四门,内设营房、储粮仓,外建校军场,由一名分守参将统兵驻守。至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为进一步巩固边防,又将石匣土城改建为砖石城。

明隆庆二年(1568)秋,戚继光受朝廷委任到蓟州训练边军,坐镇北疆,通过考察,深感石匣营的军事力量仍显势单力薄,应予以加强。不久戚继光亲赴石匣营坐镇指挥,把石匣营确立为西协指挥中心,在石匣营城内建起了帅府,把驻扎在石匣营的分守参将提升为西路协守副总兵,专门防御古北口、墙子岭、曹家路、石塘岭、白马关 5 处关隘。这样石匣营一可作为保卫密云的前沿;二可作为边镇古北口的后方。为此戚继光再次调整,在石匣营设副总兵 1 员、把总 12 员,兵额 3291 名,另有偏箱战车 128 辆,火箭车等其他各类战车 16 辆;战马 440 匹、骡 288 头。

遥想当年,石匣城楼傲然耸立,宏伟壮观,巍峨挺拔。环顾四周,城墙上旌旗刁斗林立,威风凛凛。明蓟辽总督王一鹗《题石匣探奇亭》:

万山攒翠壮墉城,翘首西南拱帝京。

无锁石函天示秘,有纹灵匣地呈形。

飞黄常见金驹跃,结缘曾闻宝剑横。

开辟以来谁个识,禹秦未启遗皇明。

明遵化巡抚王大用有诗云:

昔人藏剑处,石匣入云根。

万里妖氛定,千年灵气存。

斗文能自蔽,霜仞复谁伦。

防护凭神力,常留镇北门。

1958 年修建密云水库时,石匣城成为密云水库的淹没区,城内居民纷纷搬迁,部分居民迁至北山。自弘治十七年(1504)建城,至1958 年没入水底,石匣城经历了近五百年风雨,淹没在万顷碧波之下。

洒向千峰秋叶丹

戚继光在蓟镇 16 年,与密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热爱密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密云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

万历三年 (1575) 春,戚继光又一次击败入掠的朵颜部,该部投降,和明朝恢复了通贡互市的关系。就在此次胜利之后,戚继光率部驰马来到密云白龙潭,欣赏龙潭春色,登山吟啸,咏志抒怀,同时也歌颂了京畿要地的大好河山,并将字体遒劲、气势磅礴的诗篇刻碑留存后世。诗文如下:

紫极龙飞冀北春,石潭犹自守鲛人。

风云气薄河山迥,阊阖晴开日月新。

三辅看天常五色,万年卜世属中宸。

同游不少攀鳞志,独有波臣愧此身。

白龙潭戚继光《龙潭有序碑》

戚继光手书的《龙潭》诗碑刻,现存白龙潭龙泉寺院内。

万历初年,蓟镇总兵戚继光慕名到黍谷山圣水泉观赏,并捐资修建圣水亭,在旁修建了一座龙女庙和一座过凉亭(又称初月亭、友月亭)。在凉亭前边,用鹅卵石砌筑了一座长方形的滴水池,水入池中,叮咚作响,恰似清脆的古琴声,此景被列入“密云八景”为“圣水鸣琴”。

万历七年 (1579) 二月,建潮河川石桥。古北路潮河水势深广而汹涌澎湃,建桥难度大,因技术等原因,二百年未得建。戚继光从福建调来工匠一举建成七洞平桥,展二十八丈,连通潮河两岸。戚继光特意为古北口潮河桥落成赋诗《古北桥成志喜》:

鞭石谁怜万里遥,忽看蛟室涌岧峣。

空中楼阁天骄遁,望里虹霓海若潮。

草合关前无牧马,月明溪畔有鸣桡。

富平曾识君王力,塞北今传第一桥。

万历十一年 (1583),56 岁的戚继光因受张居正牵连被调往广州任总兵官。据《明史》记载:“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这句话凝练概括了戚继光蓟镇戍边十六年的丰功伟绩。因此当蓟镇百姓听闻戚继光被调离时,他们十分不满,纷纷到京城请愿,要求留下戚继光。可朝廷反对张居正改革的保守势力是不会把戚继光留在京师重地的。戚继光离开时,市民罢市,百姓攀车遮道,哭声连天。“辕门遗爱满幽燕,不见胡尘十六年。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这首诗生动呈现了当时戚继光离别时的场景。

戚继光南平倭患,北固边防,身经百战,九死一生,赢得南国讴歌,北疆称颂。但是历经八任蓟辽总督,却始终未能擢升为总督。“同游不少攀鳞志,独有波臣愧此身”,正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戚继光晚景凄凉,但忠心不悔。正如其诗所言:“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秋枫叶丹。”

(作者:陈奉生)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