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历史人物
中国第一位庚款留美博士魏文彬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3-01-10 14:51
  • 【 字体:      】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弃都而逃。1901年,清廷被迫与各国签订耻辱的《辛丑条约》,同意向十四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39年付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庚子赔款”。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简称庚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并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密云人魏文彬以第10名的成绩考取了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并于1914年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民国时期知名外交家。

魏文彬(1887—1965),字雅庭,先祖为驻古北口直隶提督府游击将军,安家在古北口河西后街,道光年间迁居到密云新城丁字街,家里开了一个绸缎庄,传到其兄魏文仲时买卖做得很大,在北京前门、天津、苏州等地都有入股门店。魏文彬是家中老小,生于光绪十三年,比大哥小20来岁,在他出生不久美国教会在密云丁字街路南建起了密云基督教堂,牧师是美国人约翰夫妇,夫妻很友善,有一个儿子小约翰和魏文彬同岁,由于住的不远,很快成为好朋友,之后在老约翰创办的密云新式学堂一起学习英语、代数、物理等近现代西方科学知识。魏文彬学习刻苦,成绩优秀。

1900年,密云发生义和团运动,基督教堂被烧,牧师一家险些丧命,是教民魏家大哥魏文仲将约翰一家救下。年底八国联军中的德军、美军来密云镇压义和团,又是魏文仲和宁子衡与老约翰等一起斡旋出钱出力,使密云免受了一场浩劫。为了感谢魏家的救命之恩,不久老约翰将小约翰和魏文彬两个孩子送到北京汇文教会学校上大学预科班。

1902年同是美国人的刘海澜新建汇文大学堂。1903年小约翰和魏文彬同时考上汇文大学堂。这一年魏文彬虚岁16岁,专业是经济学,课程包括世界历史、政治学、化学、物理、心理学、伦理学、英语、数学、中国经书、中国历史等基础课程。1907年魏文彬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大学学业,领到盖有汇文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大印的毕业证书。1908年21岁的魏文彬成为汇文大学的一名助教,成为一名大学教师。那一年是光绪三十四年,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三岁的宣统皇帝继位。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并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这就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和清华大学的由来。

庚款留美学生第一次招考在1909年8月举行,报名者一千多人,面试后630人应考。初试考两天,考国文、英文和本国史地。第一天(9月4日)上午考作文,题为 “学然后知不足义”。下午考经史等题。第二天(9月5日)考英文。试题均依美国大学入学水平考试标准。开始为限300字的英文论说,然后是问答题。其中的一个题目是《试述朗费罗之“人生歌”》。本想取两门各60分以上的100人,但最后只有68人两门及格,魏文彬考第20名。第二轮再复试,从9月9号开始共考三天:9月9日代数、平面几何、法文、德文、拉丁文;9月10日立体几何、物理、美国历史、英国历史;9月11日三角、化学、罗马史、希腊史。魏文彬凭着扎实的国文和西学功底,最后总分得了第10名。1909年9月13日放榜。参加第二轮考试的68人中,最终录取了47人。

47人中江苏、上海籍的占到21人。当时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三个省(江苏、浙江、广东)的录取生更是占到36人,而且大都来自上海圣约翰大学和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两所教会学校,和汇文大学同样是美国教授教学。来自直隶和北方的只有梅贻琦(天津人,入学第6名,后来任清华大学校长)魏文彬和山东王长平(汇文应届毕业生,入学43名。第一批教育学博士,后任湖南师范毛泽东的老师)。当时魏文彬年龄最大22岁,成为这一批留学生的长者、留美学生会第一届会长。

1909年10月第一批庚款留学生一行50人(含3名官员),从上海动身,乘汽轮“支那号”经日本的长崎、神户、横滨及檀香山,于1909年11月6日,抵达了旧金山,共花了37天时间,行程一万五千英里。47人中只有魏文彬、金涛和王长平有学士学位,直接被分到大学插班,其余人先进入美国高中学校补习语言课。魏文彬被分到安鲁斯大学插班,第二年取得美国学士学位,1911年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哲学家杜威。三年后的民国三年(1914)4月获得博士学位,同年王长平获得博士学位。此批留学生中先后有魏文彬(1914初)、王长平(1914底)、胡刚复(1915)、王健(1916)、秉志(1918)、梅贻琦(荣誉)6人获得博士学位。魏文彬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位庚款留美博士,他的博士论文是《中国货币问题》,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之后长期被清华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列为经济学必读篇目,至今在两所学校图书馆都有原稿留存。有人说魏文彬获得的是财政国际法学博士,也有说是哲学经济学博士。

1909年47名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合影(后排中间为魏文彬)

魏文彬才华横溢,国学功底深厚,能以西方观点重新考量中国文化,文笔极强,纵论古今,融汇中西,曾任东美中国学生联合会主席、世界留学生学生会主席、基督教学生会主席,并任学生会机关报《中国留学生月报》1913学年的主编,他关心国事,评论时局,许多社论出自他的手笔。

1915年魏文彬学成归国,本来想到大学任教。但刚刚成立的民国外交部急需驻外使节,当年就被外交部任命为驻墨西哥使馆三等秘书。第二年转任美国大使馆二等秘书,成为公使顾维钧的高参和秘书。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魏文彬陪同顾维钧出席,成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会上日本要求接管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中国外交官连夜准备材料,顾维钧是国际法博士,是国际法专家,而魏文彬是哲学、经济学博士。魏文彬凭着扎实的国学、西学功底提出了著名的“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的观点,将孔子比喻成耶稣,把山东比喻成如基督教国家的耶路撒冷圣地,符合西方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一听就懂,得到顾维钧赞赏。第二天,顾维钧慷慨陈词,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听完顾维钧掷地有声的声明,一齐走上前握住他的手,称他为中国的“青年外交家”。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则评论道:“顾之对付日本,有如猫之弄鼠,尽其擒纵之技能。”中国外交官得到世界认可。但终究弱国无外交,最后还是判给日本。又是魏文彬将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最终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第一次对列强说“不”。

之后魏文彬基本上跟随顾维钧任美国公使秘书、国联秘书、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中国公使秘书,足迹遍及欧美各国。1925年回国,1927年任外交部司长,总长(顾维钧)秘书,顾维钧任总理后魏文彬被任命为外交部参事(副部级),成为北洋时期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

1920年国联中国代表团中的魏文彬

1933年,魏文彬曾随宋子文访问美国。1937年以后又受顾维钧邀请赴美出任外交官,为争取国际援助出谋划策。抗战胜利后还曾在联合国任职。1956年受梅贻琦邀请回台湾清华大学任教授。1965年病逝于美国。

(作者:韩志正)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