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密云文旅 > 非遗物质文化
蔡家洼五音大鼓(国家级)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文化和旅游局
  • 发布时间:2024-01-02 09:55
  • 【 字体:      】

蔡家洼五音大鼓是流传在北京市密云区巨各庄镇蔡家洼村及其附近地区的曲艺形式。其前身“五音大鼓”约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流传,初在宫内以“清音会”形式自娱说唱,后来流入民间,被艺人们传至京南、天津和河北的兴隆、安次(今廊坊)一带。其中,传入安次的一支发生变异,孕育了“单琴大鼓”即“北京琴书”;而传到河北兴隆及其附近北京密云的一支,在巨各庄镇蔡家洼村五亩地自然村及其周围地区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直至1998年被重新“发现”。

蔡家洼五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持鼓、板站立击节,采用密云方音说唱相间进行表演,另有四人分持三弦、四胡、打琴(扬琴)和瓦琴进行伴奏。曲本体裁为散韵相间,唱词格式以七字上下句式为主;唱腔曲调丰富多样,有:四平调、奉调、柳子板、二性板、慢口梅花五个基本曲调。这些曲调的演唱运用既有不同板式的变化特点,又有类似曲牌的连缀使用。它的传统节目十分丰富,长中短篇都有,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

蔡家洼五音大鼓的艺术、历史、学术、文化价值都很高。首先,它不同于现存标示为 “大鼓”的各种曲艺形式,而是将“说唱鼓书”和“演唱鼓曲”同时融汇于一个曲种之中,形式十分独特;其次,它的形成过程与京东大鼓、东北大鼓平谷大鼓、乐亭大鼓和梅花大鼓关系密切,对于研究华北乃至东北地区曲艺之间的交流演变关系,以及清代宫廷与民间艺术的关系,意义十分重大;再次,它的伴奏乐器之一的瓦琴,为鼓书或鼓曲类曲艺形式所稀见,形态十分独特。

2006年11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07年6月被密云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2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