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合:历经两次变迁 只为保水“让路”
来源:宜居密云 发布时间:2020-09-15 18:25

今年9月1日是密云水库建成60年纪念日,密云区融媒体中心在宜居密云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寻找最美保水人”栏目。第二十五期为您带来《李洪合:历经两次变迁 只为保水“让路”》。

“跟着党和政府走,永远亏不了”,这是第二批水库移民代表李洪合常说的一句话,为了密云水库这盆净水,它曾历经两次变迁,一次搬家、一次改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李洪合的水库移民生活。

在李洪合的印象里,家乡水泉村最初的样子像个世外桃源,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着密云水库带来的馈赠。

十里堡镇水泉村村民第二批水库移民代表 李洪合

水库鱼特多,像我这五、六岁就能在水库里追上鱼了。一下雨就是河沟,就会有鲶鱼鲫鱼等,拿粪箕子都可以抓住。

随着水库水量逐年增长,库区内部分土地、饲养圈、仓库都被淹没,农民可耕作的土地一年比一年少。1974年,李洪合居住的水泉村,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开始陆续向水库下游搬迁。

十里堡镇水泉村村民第二批水库移民代表 李洪合

国家号召北京得吃水,底下也得灌溉也得存水,你得舍小家顾大家,响应号召,再舍不得搬也得搬。

当时的县政府给水泉村提供了几个搬迁去处,经村民一致决定,水泉村最终选择落户到既有农田、又紧邻城区的十里堡镇。崭新的生活环境、崭新的房子让村民激动不已,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分田种地。

十里堡镇水泉村村民第二批水库移民代表 李洪合

后来这边种小麦,一个人平均也有一百四五十斤。我们搬到这儿,水库上面还可以种五谷杂粮,补贴给底下。

当时村里号召大家,既要搞农业,也要搞副业,很多年轻人学起了手艺,干起了木匠、瓦匠的活,李洪合也正是抓准了这一时机,挣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十里堡镇水泉村村民第二批水库移民代表 李洪合

我经济好转是84年,84年买了一个拖拉机,在北京老是盘沙石料,这一年可以挣五六千块钱,就算可以了。

一年五六千的收入在当时已是非常可观,挣到第一桶金后的李洪合,想把副业做大,又和朋友一起买大车搞运输、开公司搞建筑,收入一年比一年高。1998年,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李洪合,再一次回到密云水库,承包了一片山场。

十里堡镇水泉村村民第二批水库移民代表 李洪合

上面的地几乎就荒了,后来我又上去了承包了一部分土地植树造林。国家也给补贴一部分。那时允许开农家乐。养点鸡,养点鱼,有个鱼池,又雇了七、八个人。

在这片山场上,李洪合投入了大量心血,也得到了可观的经济回报,但没过几年,密云保水力度再次加大,保水政策进一步调整,山场上这番事业将面临清退,在这个人生转折点上,他没有过多犹豫,而是再次选择支持政府、配合保水。

十里堡镇水泉村村民第二批水库移民代表 李洪合

咱们得想着大家伙,说句实在话,水库给北京市造多少福。虽然说政策改变,咱们也都是随时变。政策是不会让老百姓吃亏的。

李洪合算过一笔账,几十年打拼攒下的一些积蓄,再加上定期发放的水库移民补贴,养老已不成问题,虽然不能继续靠山吃饭,但为了保护好水库这盆净水,一切付出都值得。

历经搬家、改业两次变迁后的李洪合,始终坚信“跟着党和政府走,永远亏不了”,也正如他所说,搬迁后的水泉村一年一个样,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民安居乐业。如今的李洪合,在水泉村过着乐享天年的生活,城里虽然买了楼房,但很少去住,他说更喜欢农村的生活,更喜欢家乡的味道。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