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主两代三口建水库 外乡人工地协调保进度
来源:宜居密云 发布时间:2020-08-13 17:48

纪念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特别栏目《足迹》第六期节目如约而至,今天邀请到刘桂芹、李新,听他们讲述东道主两代三口建水库,外乡人工地协调保进度的故事。

穆桂英队队长刘桂芹一家三口建水库

建设密云水库时有一支队伍威震八方,那就是穆桂英队,今天为您讲述的正是这支队伍的队长刘桂芹。60年过去了,提起当年的往事,老人家拉开了话匣子。

刘桂芹

我们听说要修密云水库,想着修密云水库肯定为的是全国老百姓。我那会在村里是团支部书记。队长说你去吧,到那干得了吗?我说我去试试。他说那你试试别半途而废回来,我说我既然去就不回来,你放心。

我们是1958年的旧历八月十三去的。去的时候有从家里拿铁锨,拿镐的,我们去啥也没拿,就拿一个被子,一个小褥子。那会哪有炕啊,地下挖成坑,铺上点草帘子,铺一个小褥子。我们说,那我们也干,干完了这个大家伙都受益。我们那边是山区,他们说咱们得不着利益,我说有能得着的。

去的时候到的黄各庄打隧洞,都打通了以后,转到北白岩。到北白岩更苦了,背大筐,装满就得一百斤。我去了以后,人家都说扛大筐没有草袋子不能扛,我说有比咱们个儿小的,先紧着她们使吧。后来就是抬,到北白岩也是,有扛有小推车。

密云的人没有会推车的,都是昌黎蓟县的人推车,我们穆桂英队也要求着要推车。但我们都没有推过车,我们就开始学。空的能推了,上头搁一块大石头,之后再往上叠加,最后我能推三百斤。我现在能倒拉车,都是当时在那边学的。当时最多的时候放了四个筐。第一个筐不超过三十斤,第二个不超过五十斤,第三个就是多半一筐,差点不满,到第四个筐,那真是满满尖尖一筐。那四个筐就二百多斤。小个儿根本就抬不上去,都是得大个儿抬。没有机械化,全是人工。

我去的时候也比较年轻,才十八周岁。主任说,你当妇女队队长吧。我说我这么小岁数,人家都比我还大。后来连长说,你干吧,试试吧。我心想这有什么不好干的,不就是领着干活,多干点,积极着点,都是为了修建密云水库,让老百姓受益。

有的人说密云水库修好了以后,山区受不着益,我说咱们还能看到人家受益,就为国家做点贡献。后来因为我工作特别积极,发展为预备党员。看到别人会的我不会,我就反复练,我不能在人家后头,单位里领导老说这孩子还真行。

我们老头叫杨荣生,我们俩是一天去的密云水库。他们那阵儿打风钻,都是用肩膀头扛着打,没有机械,下了班都不认出谁是谁,全是灰土。那会虽然苦,但也不是我一个人苦,共同的看法,都是国家的政策。我们到1961年就返回来了,他们风钻队打风钻的留下了,他就一直在那干。我儿子接他爸爸的班。他当时是焊工,去了几年,从二层上掉下来,掉下来以后就不干那行了。有时候看看库房,领领东西,发料,后来兼着一份水暖工。我们一家三口,为密云水库不管做多少贡献,都应该的,我就是这么认为。

“我们是应该的,我就是这么认为”,朴实的话语里渗透出刚毅和无私。刘桂芹一家三口为水库建设做出了贡献,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功劳,向他们致敬。

李新:建大坝“如狼似虎”  忆往事怀念一生

作为一个外乡人,1958年8月,李新来到密云水库支援建设,担任现场指挥刘正舟同志的秘书。当年工人们抢进度、建大坝、除渗水的劳动场面他记忆犹新,下面我们就来听听李新回忆当年的激情岁月。

李新

1958年,组织上决定调我去密云水库。我在1958年的8月份来到密云水库报到,那个时候人员还没有来齐,后来干部就陆续报到了,我们的工作是给各位领导做秘书。水库的工人大约共来了二十几万人,包括北京地区的,还有河北地区的。然后就开始了大坝的清基工作。清基工作基本完成以后,就要进行坝体的建筑了。这座坝是砂石坝,要从下游很远的地方把砂石运输到白河这个河道来,再填埋。刚开始的时候没有机械,完全靠人工,好一点条件的有双轮车,大部分是独轮车。坝体逐渐变高以后,一个人推车就难以上坝了。这时候就要两个人,前面有一个人拿着绳子做牵引。当时这工作量很大,而且又耗费人力。后来这个大伙房水库修建完了,给了密云一批机械,其中包括了皮带运输机,然后又铺设了铁轨。从料场往坝前运输的工具就从人工推车改成了机械化,用火车来运载了。大体的工作程序就是从坝下游把砂石料装车,运到坝前,因为坝前安装了皮带运输机,就不用让工人拉车爬坡了,这时候就大大提高了工效。

建水库大坝,保质量是第一位,为了保证大坝结实,用机械对运来的土石进行碾压,一层层、一遍遍,大坝慢慢长高。

大坝的第二个工程就是要碾压,因为运来的砂石料是比较松散的,当时就用有轨的轨道,有履带的拖拉机来碾压它,让它能够密度增大。每上一层料,质检员要做一次质量检查,在一定范围之内取一些样,回到实验室测量它的夯实度,合格了就可以再铺一层料,再继续碾压。这个坝就这样一层一层的起来了。到了1959年的时候,坝高已经有一定程度了,能够起到拦洪的作用了,但是1959年来了一场大雨,山下的洪水猛增,洪水期间防汛工作领导相当的注意,在此期间,跟北京市协调,把北京电报局的好多工作人员调来,在上游设立了若干个水文站。假如说这个河是从承德来的,那么承德就设一个水文站,然后下游到一个阶段再设一个水文站。那么这些水文站遇到下雨了,报当地的径流。第二个水文站也报他当地的径流,各地的径流加起来,那么出了一个数字,要到坝前的水流径流多大。水要太大的话,现场就得采取指挥。这时候坝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工人就不分昼夜地抢工程。水涨一点,坝就长高一点。坝的整个的面积比较大,这时候就临水面做了一条比较窄的坝。原来坝面建设假设一百米,汛期期间,就舍弃一半,或者是舍弃三分之二,就做迎水面的坝体,水涨一点,坝体长高了。当水库基本坝高建成以后,能够蓄水了,又出现新的问题。坝底下渗水,而且渗水渗得很厉害。这时候清华大学张光斗为首的这些同志,和水利部的同志就研究怎么能够使这个坝底下不渗水。后来经过大家的研究,就决定调乌卡斯来凿坝前,把它打一个深洞,大体得四十几米,然后回灌水泥。水面以上的坝体是砂石坝,实际在这个水面下打了一道洋灰墙。因为它打一个孔是一个孔,都连接起来,灌上水泥以后成了一个洋灰墙,坝底下就不再渗水了。

工地上,工人们奋勇争先、敢拼敢干,个个都是主角。而作为领导秘书的李新要协调相关部门处理问题,有序推进工程建设,这些同样是水库建设的重要环节。

当时我给刘正舟同志做秘书。他是现场的指挥,现场指挥部总体计划是由总指挥部制定完了,下面做一个执行单位。几乎每天要召集各个支队开现场会,现场会要做记录,然后要把记录整理出来做纪要。另外要协调各个部门,因为坝上的工作有送料的、有运输的、有检验的、有碾压的。各个部门协作有时候出现问题,要由现场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协调,大的问题就由指挥出面了,个别的问题,因为秘书和各个部门都有联系,也都比较熟悉,就出面去协调。他要出去下到各个支队去做调查研究,我们要跟随他去。当时工作也是比较紧张,二十几万人一个工地,而且那么多部门要协作,尤其机械化以后,有拖拉机碾压,还有皮带机的运输,有火车要走,这个工作部门之间的协作就比原来只是工人推车要复杂得多了。后来有几次我回到密云水库去看望,一直把这一段艰苦奋斗的记忆牢牢记在心里。在工作当中、在战斗中建立的友谊,这种情感使我非常的怀念。所以也一次一次的回水库,去看望。这张照片是我离开水库以后,我去看望他,这时候我头发已经都白了。一个城市能存在,水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密云水库,解决了北京水的问题。这不仅仅造福这一代人,而且使我们城市的发展、使我们千千万万在这个城市存在的人有了最根本的保证。所以我就讲,去建设密云水库,在我一生当中是值得怀念、值得纪念的一件事,也是为人民做了一件好事。所以我一直怀念这个地方。

听完李新老人的讲述,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他忘不了在水库奋斗的岁月,他说很怀念这个地方。其实,这里的人们更应该怀念像李新这样的水库建设者,是你们手推肩扛以忘我的精神建设了密云水库,我们希望你们能常回来看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