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日是密云水库建成60年纪念日,密云区融媒体中心在宜居密云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寻找最美保水人”栏目。第六期为您带来《管好老家当,留住移民乡愁》——记密云水库移民后人郭书兰的故事。
郭书兰是穆家峪镇新农村村民,是水库移民后人,虽然没在老家生活过,但是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她对水库老家有着特殊的情谊。如今,她负责保存好村里水库移民时的老家当,许多水库移民的故事、和这些老家当的来历都记在她的心里,她说要将这些东西保存好,将这些故事传下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她。
郭书兰的老家是当时的小营乡北省庄,1958年水库开工建设前,郭书兰爷爷一家和村里720户村民一起移民到穆家峪镇。
水库移民后人 郭书兰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那个山叫凤凰寺,也就是老一辈人说的王八盖儿山,在山这边儿水域特别宽的那面儿,就是我爷爷王庆勋老家居住的地方。当时爷爷王庆勋,还有二爷王义勋他们的老房就一直就挨着,然后搬到新农村的时候呢,哥儿俩也是每人三间房还是挨着,也是联排的,所以一直也就没分开,一直到现在。
说起老家的故事,郭书兰表示自己了解的不太多,只听老人说爷爷家里算得上富裕户,不愁吃喝。
水库移民后人 郭书兰
这边儿土地非常的肥沃也很多,我们那会儿人均率已经四亩多呢,然后老一代又买了好多地,我听老人讲那会儿是花银两买了好多地,后来因为是一声令下修水库,就都得放弃,紧急的就搬出来了。
一驾马车带着全部家当离开了故土,到新农村开始了新的生活。尽管有诸多的不适应,但是勤劳勇敢的库区人民,用自己的智慧、毅力和汗水克服了一切,也在这片新家园扎下了根。
水库移民后人 郭书兰
我们从水库搬到现在的位置,那第一个电线杆子附近就是我们家。刚来的时候呢,也是一个三间小房。要地没地,要什么没什么,找工作也没地儿去,那会儿真的是很贫困的。还好国家给每家500斤挂面,后来就是每年给粮食补贴钱,反正我觉得现在日子越过越好。
如今,新刘棚改政策落地,新农村的村民又一次搬迁,这次是搬进楼房。镇里准备为村民建设村情博物馆,帮村民留住库区的老家当、留住乡愁。郭书兰的工作就是将村民棚改搬迁时交到村里的老家当保存好,等到村情博物馆建成将他们展出。
水库移民后人 郭书兰
当时搬家的时候每家就给一架马车,所以一家所有的财产,包括一家人都要坐着一辆马车下来。像这个帽镜呢,在当时对老人来讲是很珍贵的一个东西,像这种镜子,过去算陪嫁的东西吧,应该是跟老人一辈子,老人就是今年已经不在了,如果在也应该是九十四五啦。
独轮小推车、红漆大板柜、装酒的竹篓,库区人民留下的老家当摆满了这个临时仓库。郭书兰将这些东西的来源、来历、故事都记录在册,铭记在心,到村情博物馆建成时再讲给更多的人听。
水库移民后人 郭书兰
我们这代人非常的幸运,赶上了棚户区改造,我也非常的感谢政府,我们这代人的就是老一辈的艰苦付出呢,到我们这代人得到回报,我们住上楼房的心情是非常的激动,盼着可以早日回来。